聊聊你不知道的北京城
北京作为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六朝古都,既有众多名胜古迹,又是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可您是否知道,这座古老的都城,还隐藏着诸多世人所不了解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秘北京城。
六朝古都
共经历了燕、辽、金、元、明、清六个朝代。
商周的时候,周武王伐纣之后,分封诸侯,北京分为燕地,即后来的燕国。都城是在今天北京的房山区琉璃河镇。
燕下都城垣范围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北京是幽州的一部分。到辽朝建立,将当时的幽州称为南京,也称为燕京,这也是燕京这个名字的由来。燕京是辽朝的陪都,管辖的地界也就是幽州地界,以及燕云十六州。
辽南京/燕京
后来燕京失陷于金,完颜亮迁都燕京,更名中都,这也是北京成为大王朝都城的开始。
金中都
金朝被元朝取代后,在金中都旧址上建起元大都,《马可·波罗行记》记述中把元大都描绘得既详尽又有吸引力,对欧洲的人们来说,这个世界性大都市黄金遍地。
元大都
明朝灭元后,永乐皇帝在元大都旧址建起了北京城。
明朝前期北京城
明朝嘉靖以后的北京城
清朝取得天下后,仍然建都北京城。格局不变。
清代北京城
辽代到清朝北京城位置变迁
不同朝代北京城位置变迁
直至现在,北京这块风水宝地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在地球村中夺目闪耀。
现代北京城
还有,你知道北京城一共有多少座城门吗?
老北京有一句话:内九外七皇城四。
四九城
内九: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阜成门、东直门、西直门、安定门、德胜门。
外七: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广渠门、广安门、东便门、西便门。
皇城四: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
龙脉口四座门:中华门、端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
宫城四座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
解放后的四座门:和平门、复兴门、建国门、水关门。
而如今,能看到的城门只有正阳门城楼和箭楼、德胜门箭楼、天安门城楼、端门和宫城四门,其他城门早已不复存在。
四九城为什么缺个角
北京城西北角缺角
北京古城墙始建于元代,发展于明代,流传今日共经历了800年。如果大家仔细观察北京古城的地图,就会发现:古城墙西北角缺失一块!
这块角去哪里了呢?是从建成就不存在吗?还是后来没有的呢?关于这个角,有三种说法:
之一种说法:明朝建筑北城墙时,西北角曾修建为直角,但因地处车公庄-德胜门断裂带,所以屡建屡塌,最后出于无奈,只能修建为斜角。
第二种说法:明朝修建北京城时,积水潭比如今面积更大水更深,如果要修成直角的话会非常不便,于是按照地形折向西南,形成了现在看到的缺角。
第三种说法:中国的建筑文化深受《易经》影响,《易经》中有“抑盈扬谦”的哲学思想,就是世间万物都是对立统一的,物极必反,周而复始。“盈”就是到了极点,到了极点,之后就会亏缺,作为北京城,应该留下一个缺口。另外在《淮南子》一书中,有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当年共工与颛顼争为帝,夭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出现了一个缺口,因而日月星辰西移,江河东流。北京城缺西北角是这一种神话传说中神州大地传统观念的反映。
北京城中轴线是歪的
老北京城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全长7.8公里,是老北京城的对称轴。
北京中轴线
中轴线在皇权至上的年代可有着重大意义,然而这条中轴线并非大家想象的那么中规中矩,它居然是“歪的”。
经准确测量显示:北京中轴线从逆时针方向与子午线有一个 2 度的夹角。中轴线为什么是歪的呢?是故意建成这样的吗?现在有3种不同的说法。
之一种说法:传说当年水神共工怒触不周山(不周山是当年女娲补天斩龟腿所立的四根天柱之一),不周山被撞断之后,天向西北倾斜。中原皇帝作为天子,上承天意,作为皇权象征的宫城也必须向西北倾斜,以展示天授君权、天人合一的法则。
第二种说法:根据清代徐氏铸学斋抄本《析津志》记载,刘秉忠划定的元大都方向,是以元代的丽正门和丽正门外第三桥南的一棵树作为两个坐标点,在这两点之间画一条线并延伸。而这也是北京中轴线的来历。
第三种说法:元朝不止一座都城,除了位于燕山以南的都城——大都外,在燕山以北还有一座上都。元上都遗址位于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处在北京正北略偏西一点的位置。若将北京中轴线向北延长270公里,则基本能与元上都连成一线(仍有一定误差)。
北京城双龙布局
通过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北京城的建设存在着深刻的玄学奥妙,在翻阅大量资料后这个问题得到了证实:明清北京城的风水布局中隐含着两条龙,一条陆龙,一条水龙。陆龙俯卧、水龙盘卧,蔚为壮观。也可以看出古人对风水的理解和智慧。
双龙布局
看水龙,南海是龙头,瀛台是龙眼,中海和北海构成龙身,什刹海是龙尾,摆向西北方向。
水陆双龙
看陆龙,天安门是龙吻,外金水桥是龙虬,东西长安街是龙须,太庙和社稷坛是龙眼,故宫是龙身,四座角楼是四只龙爪,景山、地安门大街、钟鼓楼是龙尾。而正阳门恰似一颗龙珠,在中轴线上形成一个金龙衔珠的布局。
2023年 *** 大观的改造也说明了北京城布局的奥妙。
颐和园的福山寿海
颐和园的“福山寿海图案”
从卫星照片上看,颐和园的布局极其巧妙。昆明湖变成了一个寿桃,万寿山展翅成了一只蝙蝠,连十七孔桥也成了一只长长的龟颈。
根据清代皇家建筑设计总管“样式雷”档案显示,当年修建颐和园时,皇帝下令要在园林中体现“福、寿”寓意,雷家巧用心思,他设计了一个人工湖,挖成一个寿桃的形状,在平地上看不出它的全貌,但从万寿山望下去,呈现在眼前的就是一个大寿桃。
昆明湖似寿桃
而十七孔桥连着的南湖岛则设计成龟身状,十七孔桥和廓如亭就是龟颈和头,寓意长寿。
南湖岛十七孔桥廓如亭好像长寿龟
至于“福”字,则是将万寿山佛香阁两侧的建筑设计成蝙蝠两翼的形状,整体看来成了一只蝙蝠,蝠同“福”,寓意多福。
万寿山如蝙蝠
景山坐佛像
景山在紫禁城北门神武门对面,元代时本是大都城内的一座土丘,名叫“青山”。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营建宫殿时,把拆除元代旧城和挖掘紫禁城护城河的泥土堆在这里,取名“万岁山”,意在镇压元朝的王气,所以又叫“镇山”。传说皇宫在这里堆积煤炭,又俗称“煤山”。清朝顺治十二年(1655年),煤山改成景山。
1987年曝出一个惊人的消息:遥感卫星拍摄的北京景山公园平面园林图,酷似一尊盘腿打坐的人像,被称为“景山坐像”。
景山平面似坐佛
照片中清晰可见,公园的整体建筑群落,酷似一尊闭目盘坐着的人像。人像面带微笑,公园的寿皇殿建筑群为“坐像”的头部,大殿和宫门组成眼、鼻、口,眉毛由树组成,两边非常对称的三角形树林组成了胡须,但它被寿皇殿外墙隔开了。
经过仔细辨认,这个图像的边框是由景山公园四周的内外围墙构成,近似于最美的黄金分割比例,如果真是一幅人像的话,那它将是世界上更大的用人工建筑组成的人像。
“景山坐像”引起了科技界、考古界的广泛兴趣。这幅近似人像的图形为什么会在北京中轴线上的景山公园出现呢?作为皇城宫苑园林,景山从辽代堆山,金代建园,逐步成为北京城南北轴线的中心点。这座人像究竟是古人有意建造还是一种巧合?几年来,专业人员为此作了大量的研究考证,但至今还是一个没有解开的谜。
另外,大家都以为北京城的中心点是天安门,但实际上中心点是在景山。
北京菜市口和午门
菜市口在京城的名气可是不小,明朝时是京城更大的蔬菜市场,沿街菜摊、菜店众多,所以许多人来此买菜,并把菜市最集中的街口称为“菜市街”,清代改称“菜市口”,此名一直沿用。
清代菜市街
使菜市口名声大振的主要原因,是清 *** 将杀人的刑场从明朝时的西四牌楼(当时叫西市)移至宣武门外的菜市口。据说当年的刑场就设于菜市口大街北侧十字路口附近,每到冬至前夕对判为“秋后问斩”的囚犯执行死刑。死囚在天亮前被推入囚车,经宣武门,走宣外大街到菜市口,囚犯由东往西排好,刽子手手执鬼头刀也依次排列,头被砍下来后,挂在或插在街中木桩子上示众。
菜市口行刑
清咸丰末年(1861年)“八大顾命大臣”之一的肃顺和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变法“六君子”都是在菜市口被杀害的。以后“菜市口”逐渐成为“刑场”的代名词。1911年随着清王朝的灭亡,刑场被转移。以后这一带逐渐成为宣外大街最繁华的商业街和交通枢纽。
菜百的黄金在北京可是闻名遐迩。
午门外不斩首,而是专打 *** 的地方
现代拍摄的明清时代的影视片,“午门斩首”这个事已经深入大家的脑海。就连以前的民间说书里也常有“午门斩首”的故事情节。然而作为紫禁城的正门的午门真的是执行死刑的场所吗?
午门
当然不是,午门中间的门洞是皇帝出入紫荆城的专用的御门,而两边的掖门是为朝会时,文武官员进入而准备的。这里也是国家举行重要典礼的场所,如此一个神圣之地,自然不可能作为杀人场所。实际上,明代是在西市执行斩首死刑的,清朝则是在菜市口,只有廷杖之刑才在午门外执行。
午门外廷杖
午门廷杖是明朝的一大酷刑。最初,廷杖是,大臣们是可以穿上厚实的棉裤,并在下面垫上东西的。但是武宗帝时期,当时当权的太监刘瑾痛恨知识分子,于是出了歹毒的计策:廷杖是必须脱掉裤子把 *** 露出来,然后命令执行的锦衣卫将受刑者往死里打。因此这一施行便时常导致有人被活活打死,成为一大酷刑。也许是因为总是有人被活活打死,这斩首的说法才传出来的开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