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曾说苟富贵无相忘的陈胜称王后,是怎么对待吴广的?实情令人唏嘘

中国历史7个月前 (04-30)600

曾说苟富贵无相忘的陈胜称王后,是怎么对待吴广的?实情令人唏嘘

公元前221年,秦国灭掉了山东六国中的齐国,就此完成了天下一统的不世之功。

大秦帝国在秦始皇的驾驭下,如同一匹不会停歇的骏马一直驰骋,以至于得不到丝毫休息,倒下似乎已成必然之势。

可秦始皇是个极其合格的驭手,即便骏马已经没有余力,但依然凭借着毅力向前奔跑,可最终的结果是,

更大限度地压榨马力,让这匹马在秦始皇去世之后,迅速倒在了前行的路上。

没有了驭手,骏马再也无法驰骋,秦帝国立即陷入危局。

如果继位者是公子扶苏,秦帝国还有希望,可继位的是胡亥,掌权的是赵高,这两人彻底把秦帝国给玩坏了。

胡亥只知享受,赵高只知揽权,他们根本不把民心当回事,在沉重的剥削之下,农民再也没有了生存的余地。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而更先站起来的人是陈胜和吴广,他们打响了推翻暴秦的之一枪。

秦朝不得人心,陈胜也很快聚集了大批底层民众,对秦帝国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在起义过程中,陈胜也享受到了权力的美味,甚至摇身一变称了王,着实威风凛凛,权力会改变一个人,陈胜也不例外。

依稀记得陈胜在起义之前,曾经对身边的人高呼:

苟富贵,无相忘

,那么在陈胜称王富贵之后,他是怎么对待吴广的?

背后实情令人唏嘘,历史老师也不愿细说。

无相忘

封建社会之下,政权无论怎么更迭,底层民众的生活都好不到哪里去,他们只能徘徊在勉强吃饱饭的边缘。

如果遇到政治腐败、朝廷昏庸、战乱迭起的时期,那么连最基本的吃饱饭也无法维持,陈胜就是底层民众中的一员。

为了活下去,他只能给地主当奴隶,

虽然饿不死,但毫无自由和快乐而言,陈胜与其他被压迫的人不一样,他内心一直不甘心被奴役

,看到其他人安于现状,陈胜内心有种说不出的鄙视。

在一次体力劳动之后,陈胜闲下来就与伙伴们聊天,他说:

苟富贵,无相忘。

其他人听过之后一阵哈哈大笑,觉得陈胜这玩笑说得真搞笑,毕竟在他们看来,底层挣扎的民众,根本没有机会富贵。

看着其他人的嘲笑,陈胜心中怒火中烧,但他并没有去争辩,而是缓缓说道: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这句话说得相当出彩,将他身边的人说成了燕雀,他们自然不能理解身为鸿鹄要翱翔九天的志向。

虽然不知道这群人听到陈胜的话语是如何反应,想来会迎来更加激烈的嘲笑,只是陈胜却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这句誓言。

秦始皇去世后,胡亥即位称秦二世,朝廷大举征兵去戍守渔阳,陈胜也在征召之列,而在这时候,陈胜遇到了另外一个同样不甘心被奴役的吴广。

陈胜王

如果没有意外,他们两人最终的结局不是战死沙场,就是在军队中被继续奴役,只是谁也想不到,一场大雨却改变了这两人的命运。

陈胜等人要去渔阳,只能靠一双脚走过去,可是路途遥远,这一路的艰辛可想而知,就在他们披星戴月赶路之时,遭遇了连日的大雨,以至于无法在规定的时间赶到渔阳。

或许很多人觉得下雨这事怪天,但是

秦律明确规定,戍边士兵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不了指定位置,一律处斩。

生死关头,这群悲催的人面如死灰。

陈胜看着必死的结局他不甘心伸着脖子等着朝廷的大刀,于是他便找到吴广,两人一拍即合,决定为自己的生命付出最后的挣扎。

揭竿而起,已成他们最后的一线生机。

吴广并没有多大的志向,但是在生死之间还是能分清轻重的,当陈胜找到他时,他立即选择了追随陈胜,毕竟陈胜的法子,还能让他有生还的机会。

有了吴广的支持,陈胜立即筹划起义之事,他首先做的就是制造舆论,陈胜利用时人的愚昧,将自己伪装成了天选之子。

无论是在鱼肚子里塞纸条,还是在半夜学狐狸叫,都明明白白指出了,将来陈胜要称王,大家跟随他还有生还的可能。

在一系列的操作之下,那些没有活路的民众接受了“大楚兴,陈胜王”的预言,而在这背后,吴广则功不可没。

因为

如果说陈胜动的脑子,那么吴广动的就是腿,作为直接行动者,吴广一开始就是在按照陈胜的指令来办事。

当编织的预言满天飞时,陈胜很快聚集起了一支几百人的队伍。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陈胜的羽翼丰满之后,便建立起了张楚政权,而他也摇身一变自立为王。

吴广死

陈胜称王之后,吴广也跟着沾了光,被封为了“假王”,只是陈胜年轻时曾对一起当雇工并许诺“苟富贵,勿相忘”的那群人,在他发迹之后已经彻底被遗忘了。

陈胜毕竟只是贫农出身,自身的阶级限制性在他称王后开始放大,甚至犯了兵分多路的指挥行错误。

他命令吴广率军西进荥阳,命令张耳北攻赵地,命令邓宗南征九江,命令周市夺取魏地。

而在这四路大军中,吴广面临的压力更大,所受到秦军的打击最强,这背后所隐藏的或许是陈胜阴暗的心理。

当吴广久攻荥阳不下,陈胜则又指派周文为将军西进咸阳,结果这两路大军尽皆被秦军所败,周文被迫自杀,而

吴广则死在了起义军另一位将领田臧的手中。

无论从哪方面讲,吴广在起义军中的地位都远胜于田臧,更何况吴广还是名义上的二把手,

田臧敢私自杀了吴广只有一种可能,背后受到了陈胜的指使。

虽然史书对此事并没有言明,但后来陈胜的举动则证实了这点。

田臧杀了吴广之后不仅没有受到惩治,反而被陈胜封为了上将军兼楚令尹

,如果他没有受到陈胜的指使,又怎么会犯了重罪还被加官进爵?

所以高喊“苟富贵无相忘”的陈胜,当他称王后,明面上对吴广还不错,

其实背地里却处处想致他于死地,毕竟在起义军中,吴广的声望太高,已经让陈胜所忌惮。

参考文献:《史记》等。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404/593408.html

“曾说苟富贵无相忘的陈胜称王后,是怎么对待吴广的?实情令人唏嘘” 的相关文章

李纲:隋唐时期名臣,曾负责教导太子

李纲:隋唐时期名臣,曾负责教导太子

李纲(547—631年),字文纪,观州蓨县人,隋唐时期名臣。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李纲在北周时任齐王宇文宪的参军。隋文帝时,任太子洗马,规谏太子杨勇,迁尚书右丞。唐朝建立后,出任礼部尚书兼太子詹事,负责教导太子李建成。多次进言,不被李建成接受,因而提请辞职,李渊不许,授他...

刘邦死后吕雉开始报复后宫 吕雉为何会厚待薄姬

刘邦死后吕雉开始报复后宫 吕雉为何会厚待薄姬

对刘邦死后,吕雉报复后宫,为何偏偏厚待薄姬?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聪明的人在一些事情上看似不懂,实际上已经做好相关部署,为的就是完成最终目标。薄姬是个聪明的女人,深知自己作为妾很难斗得过正妻吕雉,因而表面上不和吕雉对抗,实际上步步为营,而且手段都很高,就连吕雉也对她...

李重进是什么来历?他最后为何没能恢复后周?

李重进是什么来历?他最后为何没能恢复后周?

五代是指唐天祐四年唐朝灭亡后依次定都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还不知道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建隆元年(960年),淮南节度使李重进起兵反宋,意图恢复后周。但李重进起兵不到两个月就被北宋消灭,被迫投火自杀。为何李重进反宋没能成功呢一,郭威外甥李重进为郭威外甥,因此很早就...

黄巢用六十万大军攻破长安 唐朝为何没有被推翻

黄巢用六十万大军攻破长安 唐朝为何没有被推翻

你真的了解黄巢拥兵六十万,攻破长安城,为何却无法推翻唐朝?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880年十二月初一,黄巢率领六十万大军攻破了潼关,兵锋直指唐朝的都城长安。唐僖宗闻讯后仓皇出逃,黄巢坐在金色的肩舆上,在众多将士的簇拥下,浩浩荡荡地进入了长安城。黄巢实现了“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誓言,并在长安...

明朝开国名将俞通源有哪些战绩?俞通源战绩介绍

明朝开国名将俞通源有哪些战绩?俞通源战绩介绍

古代有很多著名的人物,这些人物也颇受争议,其中俞通源的一生是经历过人生百态,也是人们议论的对象。那么明朝开国名将俞通源有哪些战绩?请听我详细道来。俞通源是明朝的开国名将俞通海的弟弟,他在很早的时候就跟着家里人避难来到了巢湖一带,从小就练得了一身的好水性,有民间传说表示,其本人在作战的时候,曾经向大家...

曹操能统一中原是因为挟天子吗 实际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

曹操能统一中原是因为挟天子吗 实际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

曹孟德为何能统一中原?不只是挟天子,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三国时期有一位口碑两极分化的枭雄,他就是“宁可我负天下人,休要天下人负我”的曹操。世人都说曹操是乱臣贼子,以要挟天子来得到天下,这样一个人就算成就了大业,但也因此遗臭万年。可是纵观他在三国...

有哪些与吕范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有哪些与吕范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吕范(?-228年),字子衡。汝南郡细阳县人,汉末至三国时期吴国重臣。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吕范年轻时为汝南县吏,后避难寿春,结识孙策,此后便为东吴效力。先后随孙策攻破庐江郡 ,攻克陈瑀,平定七县;随周瑜征战赤壁,因功拜裨将军,领彭泽郡太守。吕范对稳固孙氏在江东的统治做...

诸葛亮为什么要杀魏延 魏延非死不可吗

诸葛亮为什么要杀魏延 魏延非死不可吗

还不知道:连解释机会都不给,诸葛亮为何要杀魏延?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战长沙”,是关羽难得给别人做了一回配角,谁呢?正是老将黄忠。虽一开始关羽就气场满满,气势逼人。诸葛亮好心提醒,千万别小看了黄忠:“虽年近六旬却有万夫不当之勇,不可轻敌。云长...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