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中国最后的“女皇”:老佛爷的“小算盘”,为何变成世界笑话?

中国历史7个月前 (04-30)510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

慈禧太后曾经统治中国长达47年,她虽然只是太后,实际上却是那个时代的无冕女皇。关于这个人,或许在众多的电视剧和电影中,我们已经无数次地与她相遇,但那更多的是一种艺术的加工与再创作,真实与否尚待考证。而今天,我所期望的,是带大家走进那个历史的深处,探寻那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慈禧太后。

那么,如何去了解这位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呢?答案无疑是看书,特别是高阳先生的《慈禧全传》,这部作品不仅详尽地记录了慈禧太后的生平,更深入地剖析了她的内心世界和决策过程。通过这部书,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生动的慈禧,而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权力象征。

▌垂帘听政前,胆识已初见端倪

慈禧太后在中文互联网上太具有争议性了,许多人都给她贴上投降派和卖国贼的标签,但历史的真相远比这些简单的标签要复杂的多。虽然中国近代史上的几个重要的丧权辱国条约,都是慈禧太后当权时候订下来的,比如说《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但慈禧也曾抗争过,她一开始也不是这样的。

回溯到1860年,那是之一次 *** 战争结束后的第二十个年头,当时英法联军从天津的大沽口登陆,一路打到了通州,直逼北京。在这一关键时刻,慈禧太后的立场和态度成为了焦点,据可靠的历史记载,面对英法联军的侵略,慈禧太后是坚决反对清朝与这两个国家谈和。她认为,与侵略者谈和是一种耻辱,自家园子都被烧了(火烧圆明园),和谈是对国家 *** 的严重损害,所以她站在了主战派一边。

但是咸丰已经扛不住了,决定离开北京,前往热河避暑山庄避难。在这个关键时刻,慈禧太后站了出来,她劝阻皇帝不要离开北京。她认为,如果皇帝留在北京,就可以稳定局势,让战争走向还不会那么糟,而如果皇帝逃离,那么北京将立刻陷入混乱,根本防不住洋人的进攻。

所以从这件事来看,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慈禧太后标签化为投降派和卖国贼,起码这个时候的她还不是。但此时的她并没有太多权利,做主的还是她老公咸丰,等到咸丰在热河病死后,慈禧趁机发动辛酉政变,联合东太后垂帘听政,才逐渐掌握了更高权力。

▲清代画家冷牧画中的避暑山庄

▌多面慈禧:善于权谋,也懂发展

慈禧太后很善于权谋,会抓住时机,夺权的能力很强,然而她是否也曾留下过一些正面的痕迹,做过几件真正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好事呢?答案是肯定的。

慈禧太后对洋务运动的支持,可以说是她一生中为数不多值得称赞的举措之一,倡导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是她亲自推动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措施。其中,成立天文算学馆便是她的一项贡献,算学,即我们今天所说的数学,是洋务运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值得一提的是,她不仅鼓励年轻人学习这些知识,更是要求清朝的高级知识分子,甚至是翰林院的五品以上官员参与学习。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无疑是一次破天荒的尝试。

结果遭到顽固派的强烈反对,慈禧又站了出来,发布十道谕旨强力推行此事。想象一下,在那个封闭、保守的年代,让一群习惯于传统经书学习的文人墨客去研究天文、探索数学,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转变和突破,也正是慈禧的坚持,才让一批中国人得以接受西方近代科学的知识教育。

▲跟洋人学外语的晚清知识分子

慈禧还是洋务运动的主要支持者之一,也算是为了富国强兵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让中国初步发展起军火工业,建立兵工厂,建立轮船制造厂,试图实现军队近代化。而对军队的支持,实际上也推动了中国各方面,如工业领域和其他领域的发展, *** 其向近代化迈进。

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欧式学堂开始出现,中国也之一次向外界派出留学生学习先进知识,这为之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洋务运动是中国走向工业化的开端

▌戊戌变法中慈禧的真实想法

真正影响慈禧名声的事件还是戊戌变法,但其实慈禧一开始并不反对变法,甚至还为光绪皇帝大开方便之门,光绪帝颁布的变法诏书《明定国事诏》也是经过慈禧肯定的,而且由于慈禧的太过于激进,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都有点承受不住,因此在慈禧的意见之上做了些调和,用圣人学问为基础,吸纳外国先进知识发展自己。

▲翁同龢(1830-1904),同治、光绪两代帝师

甚至于当维新派要废除八股文,遭遇守旧派坚决抵抗的时候,也还是慈禧站了出来,支持光绪帝废除八股文。所以能够看出慈禧在变法之初是支持光绪帝,同意变法的,也愿意向西方学习,并不是一个食古不化的老太太。

只是慈禧的变法是有底线的,变法可以变,但是她绝不能容忍光绪帝和维新派通过变法来夺取她的权利,也不能损害满洲贵族的利益,变法不能太快,要慢慢来,一步一步的走,并且更好不要变动现有的政治体制。

但这些恰恰是维新派将要做的,没有这些权利,变法也不过是空中楼阁,因此维新派和慈禧及守旧派爆发了激烈冲突,使得维新派想要“火并”,最终使得慈禧用镇压的方式一了百了,戊戌变法最终走向失败,史称百日维新。

▲“戊戌六君子”之死

▌老佛爷的“ 小算盘”,变成了世界笑话

在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慈禧可以说是昏招频出,被光绪帝气昏了头的慈禧,非常怨恨光绪帝,也怨恨那些挑唆她们母子关系的维新党人,毕竟在她眼里光绪帝这是要弑母,所以就想把他废掉。但是这一决定并未能如她所愿地顺利进行,因为各国驻华使节纷纷出面反对。在这个过程中,英国和日本等国的外交官更是出面保护了维新派的首领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她认为这些外国人干涉了她的内政,是对她权威的挑战,这又让慈禧把洋人都恨上了。

1900年,华北地区区爆发了义和团运动,此时的义和团打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主张联合清 *** 抵抗外国侵略。慈禧看到了义和团运动的潜力,觉得可以利用他们的力量,对抗那些让她痛恨的洋人,因此她下令向洋人宣战,但这一行动无疑加剧了中国的内忧外患。

说起来慈禧这等于是向全世界宣战了,因为她的宣战对象全是那个时代最为强大的几个国家,但慈禧却是信心满满,一方面认为洋人没有那么多力量来华作战,另一方面是对本国力量很有自信,所以她的宣战诏书非常慷慨激昂:

“与其苟且图存,遗羞万古,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中国土地广有二十余省,人民多至四百余兆,何难剪彼凶焰,张国之威”。

结果呢,别说洋人了,在慈禧宣战以后,广大的东南省份都宣布不参与慈禧的宣战,搞了东南互保,让慈禧带着首都周边的军事力量自己抵抗洋人去,那慈禧哪能打得过,结果就让八国联军打下了北京,她自己也只能仓皇出逃,丢人至极。

最终还是全体中国人民承担了战败的责任,当时中国四亿五千万人每人都要向洋人赔偿一两银子,总共赔偿四亿五千万两,另外还有高额的利息,约定39年还清,本息合计为9亿8千万两,是为“庚子赔款”,至于其他丧权辱国的条约就更多了。

但慈禧其实对《辛丑条约》还是比较满意的,毕竟洋人没有要她命,还把北京还给了她,而这一次的 *** 也让慈禧变得不再那么顽固,认识到差距的慈禧开始重新用光绪皇帝的名义下诏实行变法,主要是编练新军(后来成为辛亥革命的主力),第二件事情,是废科举兴学堂,第三个内容就是奖励实业,第四个是进行法制改革。

另外慈禧也不忘记将光绪帝“带走”,她先是毒死了光绪帝,又立了三岁的溥仪为帝,试图换一个听话的孩子继续垂帘听政,继续掌握朝局,结果第二天的时候,她也死了。

▌“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慈禧可谓是权力的追逐者与集大成者,不仅善于捕捉权力,更擅长夺取和集中权力,堪称宫廷政变的翘楚。在她统治中国的47年里,她犯下了三大不可饶恕的罪过: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镇压戊戌变法、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力丧权辱国的卖国,这些罪行让她永远地背负着历史的骂名,是历史的罪人。

不过慈禧也做过一些好事,比如上文提到的洋务运动和支持资本主义改革性质的新政,这些虽然都没有成功,但也为后续发展打下了基础。

慈禧的初心是想让清王朝永远统治中国,维护满洲贵族的统治,集权于自身,但复兴的满族贵族们无法承担起一个国家的富强,只会拼命集权贪污,甚至搞出了皇族内阁这样的烂活,所以仅仅三年以后,辛亥革命就爆发了,起义军彻底结束了清朝两百多年的统治,同时也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主义的专制统治,中国走向新的道路。

历史有它自己的发展规律,是不以任何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个是我们研究了慈禧太后的一生以后所应该得出的结论。

慈禧,这位事实上的中国女皇帝,大独裁者,是揭开中国近代化序幕的存在。但她其实是一个充满复杂性和矛盾性的悲剧性人物,这不仅是她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封建王朝的悲剧。

从几次夺权斗争的情况看,慈禧颇为果敢机敏,拥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多次成功地稳固了自己的地位。然而,从国家和历史发展的全局看,她的行为却显得极为愚蠢,将自己的心思主要用在了维护个人的权力和尊荣上。

在那个大变革的年代,作为帝国的掌舵者,本应具备前瞻性的观念和知识,慈禧却一个也不具备,也没有足够的胆识去为国家开拓未来。她的统治更多的是基于个人的权力和利益,而非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进行深思熟虑。

要想洞察晚清大变局,那么理解慈禧是更好的办法,而对于她的种种行为,我们不能简单的用“好坏”、“对错”、“进步”、“保守”等二元对立的方式来评判她,这样的思维框架过于狭隘,无法涵盖她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复杂环境。而是要去除一些主观因素,深入到清末的大格局中去思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全面地了解历史背景和复杂环境,真正地洞察晚清大变局的真实面貌。

为此,诚荐高阳先生的历史巨著《慈禧全传》。乍看书名,或许有人心生抵触,认为又是一部宫廷秘史、女人当权的陈词滥调。但是当你翻开这些书,沉浸于其中,你会发现这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一座蕴藏丰富的历史宝库。这部作品堪称一部奇书,不仅因为它详尽地描绘了慈禧太后的生平,更因为它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揭示了清朝末年的政治风云和社会变迁。

高阳先生是位奇人,他的高祖和叔祖都曾是清朝的高官,与慈禧太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的叔祖更是《慈禧全传》中提及的军机大臣。这样的家世背景让高阳先生对清朝的政治生态和社会文化有着深刻的了解和独到的见解,对那个时代的种种门道、内幕了如指掌。

在这部作品中,高阳先生不仅还原了慈禧太后的真实形象,更通过她的视角和经历,展现了清朝末年政治斗争的残酷和复杂。读者会发现文中内容不是以善恶忠奸定是非,而是从普通人的人情世故出发,看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权力位置、人情关系中会做什么决策。从细节和格局中,获得普通人真正可借鉴的历史感。所以,这套书写的不仅是慈禧本人更是时代,因此它被誉为“晚清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官场黑幕、权力角逐、社会百态……全景展现。

高阳先生是一位学者型 才子型的罕见作家,华语世界中知名度更高的历史小说家,他的《慈禧全传》,仿佛能够穿越时空,让人亲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据说为了写这部书,高阳先生曾看过几麻袋从北京运到台湾的宫廷密档。而其人,文笔史识皆称练达,细节充满文学想象,完全是中文的力与美。

这部奇书,值得每一个热爱历史、关心国家命运的人去细细品味。推荐这套书的名家作者甚至可以列一长串,但篇幅有限这里不多介绍,仅分享金庸和倪匡先生对于这本书的看法:

金庸:

高阳是一流的历史小说家。

倪匡:

他每一本历史小说都极极极极好看。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404/593419.html

“中国最后的“女皇”:老佛爷的“小算盘”,为何变成世界笑话?” 的相关文章

承认元朝的合法性有何好吃?朱元璋为何这么做?

承认元朝的合法性有何好吃?朱元璋为何这么做?

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 年号“洪武”。说起这个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正月,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国,八月,在徐达大军威逼下的元顺帝逃离大都(北京),元朝在关内的统治结束,明朝接替。元朝统治中国大地近百年,其统治手段难说温和,这从元朝完成统一后仅仅七十余年(从南宋灭...

郑译是什么人?杨坚夺位时他扮演的是什么角色?

郑译是什么人?杨坚夺位时他扮演的是什么角色?

公元581年,杨坚登基成为隋文帝,并改国号为大隋。今天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大象二年(580年),北周太上皇宇文赟病重,其心腹大臣郑译却密谋让外戚杨坚辅政,导致北周最后被隋朝取代。郑译与宇文皇室的三代人都有密切交情,还深受宇文家信任,为何要背叛北周呢一,出身名门译从祖开府文宽,尚魏平阳公主...

吕雉颁布了一道令人瞠目结舌的命令,多年后让后人直呼高明

吕雉颁布了一道令人瞠目结舌的命令,多年后让后人直呼高明

吕雉,字娥姁(xū),又称吕后、汉高后、吕太后等,汉高帝刘邦的皇后。她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也是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之后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性,与武则天并称“吕武”。下面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匈奴是中国古代生活在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西汉初年,匈奴兵力雄厚,经常...

传闻康熙第一次见到孙子乾隆,被惊的放下酒杯

传闻康熙第一次见到孙子乾隆,被惊的放下酒杯

传闻康熙第一次见到孙子乾隆,被惊的放下酒杯,这件事是真的吗?乾隆有哪些特殊之处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乾隆皇帝是古代统治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他在位60年,禅位后又训政3年,实际统治清朝长达63年的时间。乾隆皇帝在位期间,清朝不但达到了...

清朝既然受人诟病 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喜欢雍正

清朝既然受人诟病 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喜欢雍正

还不知道:清朝遭人诟病,但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雍正呢?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人喜欢雍正呢,历史上文治武功强于雍正的皇帝是不在少数,可是为了国家和老百姓的利益敢于和士绅集团拼个你死我活的,开罪天下读书人,最后还能干成的,千古唯雍正一人而已,就这份勇气...

曹操的儿子那么多 最突出的人是谁,命运如何

曹操的儿子那么多 最突出的人是谁,命运如何

对曹操一生子嗣众多,最为突出的是哪几位?他们的命运又有何不同?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在封建社会时期会出现一个男子有若干妻妾的情况,他们拥有这么多女子,往往会诞下众多子嗣。再加上当时的社会环境,以权利和地位论英雄,如果谁权势越高,那么他在择偶方面的特权也就越大。曹操作...

陆续:东汉时期名士,因楚王刘英谋反被牵连下狱

陆续:东汉时期名士,因楚王刘英谋反被牵连下狱

陆续,字智初,会稽吴县(今苏州)人。东汉时期名士。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刺史巡视本部召见了陆续,征召为别驾从事。因病辞官,回到郡里任门下掾。后因楚王刘英谋反被牵连下狱,后被赦免返回故乡,终身禁止做官。后来因病去世。人物生平陆续,字智初,会稽吴县(今苏州)人。世代为名门望...

黄盖:三国时期东吴名将,为人严肃,善于训练士卒

黄盖:三国时期东吴名将,为人严肃,善于训练士卒

黄盖(生卒年不详),字公覆,零陵泉陵人。东汉末年东吴名将,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三任。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为人严肃,善于训练士卒,每每征讨,他的部队皆勇猛善战。早年为郡吏,后追随孙坚走南闯北。孙坚遇难后,黄盖跟随孙策、孙权“擐甲周旋,蹈刃屠城”。诸山越不宾,黄盖活跃在镇抚...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