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很高的人,都不讲道理
有句谚语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小时候以为,站在道理的这一方,就能理直气壮。
长大后才明白,讲道理的人,情商更低,甚至会招来祸害。
那些一直讲道理的,嘴巴都磨破了,也没有什么用,还不如“沉默”。
一个人情商越高,越不会讲道理。
01
再多的道理,也说服不了别人。
末代皇帝溥仪,回忆自己小时候的事情,写了这样一段话。
他在宫里被大家宠着,肆无忌惮。
当然,按照宫里的规矩,他也要拜师学艺,练字、读历史、写文章,一样都不能少。
他的老师们,个个都是高手——陈宝琛、袁励准、陆润庠、庄士敦,既有本土的学者,又有外来的洋人。
令人尴尬的是,溥仪并不喜欢老师们讲的道理,顽劣的样子,丝毫没有改变。
倒是宫里的一个奶妈“王焦氏”,能把溥仪,管得服服帖帖。
有一次,溥仪用 *** 打向太监的窗户,导致窗户破了很多小洞。
他还让太监表演木偶戏。还故意把藏着铁沙子的蛋糕,赏赐给太监。
太监没辙了,请来了王焦氏。
王焦氏说:“那不是要崩掉牙齿吗?牙齿没有了,就吃不了东西,不吃东西人就会饿坏。”
又说:“屋里有人,打破窗户的时候,就可能伤人。太监,也是人,打伤了就会痛。”
溥仪写了这样一句话:“我知道,她劝我的话,是从心里发出来的,我能够感受到。”
再看明朝时,宋濂是如何教育朱元璋的儿子。
一开始,宋濂就担心,不能在太子身上动土,教书的事情,战战兢兢,就问朱元璋:“可训乎?”
朱元璋说:“不死就行。”
可见一般,若要教育好一个人,讲道理是不行的,得另外想法子。
若是一群人在讲道理,那就变成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大家互相驳斥,闹腾得厉害。
若是一个人在舞台上讲道理,其他人台下在听,就是一大批人自觉屏蔽了耳朵,只是没有做出捂耳朵的动作而已。
人的认知层次不同,经历不同。能接纳的道理,只是在自己的层次里。你讲的道理,只能代表自己,别人才懒得听。
作家刘墉说过:“正所谓字字珠玑,道出天机,有多少做人的道理,都一一的道出了,如果你真的能参详透,那你就会成为完人了。”
你我都不是完美的人,把道理放一边,才会快乐。
02
道理太深了,别人听不懂。
从某种角度上说,情商很低的人,习惯把简单的道理往复杂了说、把听得懂的话往听不懂了说的场所。而这些人,误以为自己情商很高。
有一位大学生,学成后,到乡里工作。
春日里,他看到一位老爷爷,还没有犁地,就问:“这是怎么回事啊?”
老爷爷说:“我原本打算种西瓜,但是担心管理不好;想一想,还是种稻谷算了,但是收入太低......”
大学生说:“你啊,就是验证了布里丹毛驴效应。需要改一改了。”
老爷爷愤怒了:“哪里来的大学生,居然把人说成毛驴。你家的人,才是毛驴呢?”
大学生灰溜溜地走了,工作自然就搞砸了。
布里丹是大学教授,养了一头毛驴,每天给一堆草料。
有一段时间,毛驴面前,放了两堆草料。毛驴看看左边,又看看右边,不知道如何选择,就饿得不行了。
人们把决策过程中的犹豫不定、迟疑不决的现象,总结为“布里丹毛驴效应”。
老爷爷养了毛驴,但是不知道“毛驴效应”。这就是大学生的错误所在。
我们常常说,要深度思考。但是你不要苛求别人也深度思考,也不要希望别人的学问,和你一样多。
想要和别人顺利交往,那就学会“去繁存简”。别把什么,都当成学术研究。
用对方能听懂的话,来进行交流,一定会很顺利。俗气一些,是没有关系的。
03
社交是讲感情,不是讲道理。
社交大师卡耐基写了一个故事。
一位父亲,尝试着说服四岁的儿子去上幼儿园。
儿子怎么也不愿意去。
父亲恼怒了,把儿子反锁在屋里。
隔一会,父亲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然后邀约妻子和大儿子,一起做游戏。
有人弹琴,有人唱歌,还有人拿着玩具跳舞。
小儿子听到了歌声、琴声,打开门,不好意思地说:“我也能参加吗?”
在欢快的琴声里,父亲说:“这就是幼儿园的生活。”
小儿子高兴地回答:“我要去幼儿园。”
太多的家庭,禁止孩子看手机,打游戏,说了很多关于游戏、手机的祸害。但是孩子不听。事实上,父母一边说教,一边玩游戏。
若是父母放下手机,能够和孩子一起互动,做一些开心的事情,手机的痴迷度,自然就降低了。
曾仕强说过:“道理是直的,但路经常是弯的。”
弯弯的路上,有深深的爱,有不一样的精彩,这就是人与人互相吸引的地方。
更多的时候,我们要打破传统的道理,尽管去帮助别人,就行了。
比方说,遇到穷亲戚,你给他一个大红包,帮助他的孩子上学,而不要计较他能否“回礼”。
还比方说,朋友交往,你请对方两顿饭,对方一次也没有请。没有关系,不必局限于“来而不往非礼也”的道理。
若是利益之交,更好的爱,就是谈钱。正如周立波说的:“唾沫是用来数钞票的,而不是用来讲道理的。”
04
不管遇到谁,与其苦口婆心讲道理,不如积极帮助,默默陪伴。
这个世上,听你讲道理的人,也许有很多,但是人家一边听,一边厌恶。顶多是碍于情面,不打断你的话。
唯一能够听从你的道理的人,就是“你”。
做好自己,问心无愧,足矣。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