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90后”阎崇年:年轻人做任何事都要“慎始善终”

中国历史7个月前 (05-10)640

“90后”阎崇年:年轻人做任何事都要“慎始善终”

阎崇年三联书店供图

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曾告诉学生阎崇年,历史不能光在书斋里研究,更要把历史还给群众,要注重对历史知识的普及工作。

如今,90岁的阎崇年从事清史研究超过60年,他被更多普通人认识,是因为20年前,他初次登台央视《百家讲坛》讲《清十二帝疑案》,就让收视率破了纪录。《清十二帝疑案》的讲稿后来汇编修订为《正说清朝十二帝》出版,20年来有了18个不同版本,重印约60次,名副其实的长销书。

近日,在一场题为“我与清史研究”的讲座中,阎崇年首次系统回顾了自己研究清史的历程。

1934年,阎崇年出生于山东蓬莱的一个渔民家庭,在村子里生活到15岁,后随父母举家搬迁到北京,高中毕业后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

以清史闻名,但其实阎崇年最初想研究的是先秦史。“当时北师大历史系的杨钊教授,先秦讲得特别好,诸子百家的原话,成段成段地在课堂上背。我真佩服,也想学。于是找了书,白天看晚上看,平常看周末看,看了3年,有了一些感想,就开始写一些小文章。”

自己写得到底怎么样,阎崇年心里没底,于是经人介绍,到北京的干面胡同拜访刚调任中国科学院历史所的历史大家杨向奎。“见了面,杨先生特别客气,说写得很好,找个杂志发表一下吧。我当时想,年轻人发表论文那么难,我上哪儿发去,就回去了。”

没想到过了一个星期,杨向奎专门给阎崇年写了一封信,说先秦的考古发掘不在北京,你只能看二手资料,你应该研究清史。明清的宫廷档案、重要的古典文献,都在北京,而且当时研究清史的人很少,还是一块处女地。

“这些话对我 *** 太大了。我当时一个月什么都没干,就在想,到底学什么。”阎崇年说,“年轻的朋友请记住,当你选择一个方向、确定一条道路的时候,一定要慎始善终。”29岁的阎崇年最终的选择我们都知道了。从1963年至今,他专注清史研究。

然而,人生道路的十字路口总是比年轻人想象得要多。下定决心研究清史后,阎崇年最初以康熙为切入口,但始终感觉不得要领,“八旗制度怎么回事,爱新觉罗最初姓什么……都搞不清楚”。在迷茫中,阎崇年到北师大历史系主任白寿彝家中求教。

“白先生告诉我,树有根,水有源,研究历史一定要从它的根和源上入手。清朝历史的根和源,当然在关外。”阎崇年一下子豁然开朗,转到对清开国史的研究。1983年,他出版了之一部学术著作《努尔哈赤传》。这也是世界学术史上之一部系统研究努尔哈赤的著作,成为后学绕不开的经典。

其间还有件轶事。总是在方向问题走岔路的阎崇年,这回“学乖”了,在研究努尔哈赤前,先向白寿彝求教。“白先生忙,老不在家,就让我饭点去他家找他,师母给我盛饭,我每次就一边吃一边说。”得到白寿彝认可和鼓励后,从1963年到1973年,整整10年,阎崇年完全看原始资料,成就了这篇论文。而从论文到出书,又是10年。

“我敢说,与努尔哈赤有关的,中国的、朝鲜的、日本的,明朝的、清朝的,韩文的、满文的,我全部看过。”阎崇年说,这大概就是王国维讲的做学问的之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20世纪80年代初,到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的阎崇年,需要撰写与北京相关的论文。他结合自己对清朝开国史的积累,选定了袁崇焕作为研究对象。因为袁崇焕刚好处于明史、清史、北京史的交叉地带。2023年,《阎崇年史学论集》由三联书店出版,就包含明史、清史、故宫史、北京史、满学五大领域的97篇论文,充分显示了阎崇年的“博与专”。

在阎崇年看来,做学问就像唱京剧:“梅兰芳先生讲过,学戏一开始会得少,后来多,最后又少,这就是精。做学问背后的要诀是追求‘约-博-通’。把一个小小的点掌握扎实,然后吸收大量材料,经过沉淀、积累,上升一个境界,最后剩下的才是精华。”

但能坚持到最后、走到“通”的人少之又少。阎崇年就是那个能坚持的人,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其他。

阎崇年津津乐道80岁时之一次去布达拉宫的经历:“当时家人朋友都说不行,出事怎么办,但我铁了心,谁也拦不住。海拔3800米,我上去了,也不晕。当地的朋友见我状态不错,就说,既然来了,要不再去趟日喀则、阿里。我说不行,得见好就收,于是安安全全回到北京。”

阎崇年相信,作为历史学者,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中国最北的漠河,到最南的三沙市,从东边的日照到西边的霍尔果斯,我都去过,我还见过曾母暗沙”。见多了实实在在的风景,阎崇年发现,东北的满族是森林文化,并非草原文化,并于2018年出版了《森林帝国》一书,用了25个证据来证明。这也是中外史学界之一次提出“森林文化”的概念。

阎崇年把对待事业的态度归纳为“敬、诚、淡、静”4个字。他把“敬”排在之一位,“敬就是爱,如果不用敬字对待自己的专业,就不能入其门”;第二是“诚”,历史要求真,而“诚”是求真的基础;第三是“淡”,要淡泊名利,才能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最后是“静”,只有静,才能把一个领域做长久。他鼓励年轻人要静下心做事,经过数十年的积累,再笨也会做出一点成绩,“各行各业都是这样”。

阎崇年说,自己很幸运,90岁了仍然生活自理,尽管体力不比年轻时候,但一周仍工作7天,“我还是尽我的力量,学者就像蜜蜂采了花粉,酿成蜜献给人间”。去年,他有45本书在不同出版社出版,他希望,“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405/594636.html

““90后”阎崇年:年轻人做任何事都要“慎始善终”” 的相关文章

汉献帝忙碌奔波了一生 汉献帝为何始终一事无成

汉献帝忙碌奔波了一生 汉献帝为何始终一事无成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三国时期,汉献帝集团奔忙一生,为何始终一事无成?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说到三国历史,汉献帝一定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此人一生先后扳倒了董卓、李傕、郭汜,甚至就连老奸巨猾的曹操都差点阴沟里翻了船。但是汉献帝跟他那个小朝廷扳倒了一...

朱元璋把皇位传给朱允炆都没有给朱棣 朱元璋出于什么考虑

朱元璋把皇位传给朱允炆都没有给朱棣 朱元璋出于什么考虑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朱元璋曾想传位于朱棣,为什么又改变了计划?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朱元璋为什么不把皇位传给朱棣,而是传给了自己的孙子朱允炆呢?先说答案俩原因。第一呢,是因为长子继承制所限,这朱棣,他既不是长子,也不是马皇后所生。靖难之役后,朱棣干的第一件事儿就是修改...

曹操孙权刘备作为三国风云人物 三人在世时有见过面吗

曹操孙权刘备作为三国风云人物 三人在世时有见过面吗

还不知道:曹操、刘备、孙权、一代豪杰,开创三国时代,他们有没有见过面?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曹操、孙权、刘备三人都是汉末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三个国家的开创或者奠基人。很多人好奇,他们活着的时候有没有见过面。毕竟,这几个人差不多同一个时代,又都是一时豪杰。其中曹操年...

魏延为何没能改变街亭之战的结果?

魏延为何没能改变街亭之战的结果?

街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的其中一场战事,发生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战争期间,说起这个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派马谡为先锋,驻扎街亭,马谡不听诸葛亮的安排,对兵法生搬硬套,被张郃切断水源,遭到惨败。危急时刻,魏延和王平赶来救援,迎战张郃,但是,为何未能改变整个街亭惨败的战局?魏延...

历史上周宣帝一共有几位皇后?灭国后她们的下场怎么样?

历史上周宣帝一共有几位皇后?灭国后她们的下场怎么样?

周宣帝是北周第四位皇帝,周武帝的长子,生于559年。让历史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公元581年,杨坚在周静帝的禅让下,登基称帝,建立隋朝。自此北周灭亡。那么,杨坚是如何处置前朝周宣帝的那5位皇后的呢?你看的没错,周宣帝确实同时有5位皇后。封建王朝,上至天子下至庶民,一向都坚...

桑弘羊有何特殊能力?汉武帝为什么如此重视他?

桑弘羊有何特殊能力?汉武帝为什么如此重视他?

桑弘羊(前155年?—前80年),河南洛阳人,西汉时期政治家、理财专家、汉武帝的顾命大臣之一,官至御史大夫。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桑弘羊之所以会受到汉武帝重用,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能搞钱。这个特长,如果换到别的皇帝那里,可能并不是太重要的能力。但是对于能烧钱的汉武帝来说...

都说刘禅昏庸无能 诸葛亮死后皇位为何无人抢夺

都说刘禅昏庸无能 诸葛亮死后皇位为何无人抢夺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刘禅昏庸无能,诸葛亮去世后,为何没人出来夺取刘禅的皇位?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誓“继之以死”来效忠“汉天子”。我们无须去论证刘禅昏不昏庸,只须去查看辅佐他的几位蜀汉重臣,就可以明白,弱如刘阿斗这般的皇帝,在位四十余年,却无人想...

历史上曹操为何要赎回蔡文姬?真相是什么?

历史上曹操为何要赎回蔡文姬?真相是什么?

蔡文姬,名琰,字文姬,从小就有天赋,聪明,多才多艺。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大家都知道曹操的最大爱好是夺人妻子。曹操花重金从匈奴左单于手里赎回了才貌双全的蔡文姬,没有据为己有,反而把她嫁给了董祀。有人说董祀是农夫。那么董祀是农夫吗?曹操为何没有和蔡文姬结成秦晋之好呢?重情重义:曹...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