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600多名吴姓村民,集体要求改姓,揭开了一个埋藏650年的秘密

中国历史6个月前 (05-10)540

文|沈言论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从小到大,吴元大都想不通一件事,那就是为什么他们明明姓的是吴,但是祭祖的时候,上面的牌子无一例外都是姓张,这实在是太不对劲了。

在吴元大搞清楚事情的原因之后,就开始为了一件事而不停奔走,最终在2005年,吴元大拉着他们村里600多户同为吴姓的村民,希望能将姓氏改为张姓。

改名字还好一点,但是改姓氏就要麻烦上不少了,更何况600多个人都要改姓氏,这可不是一件小事,为了能达成改姓的心愿,他们也是跟工作人员道出了实情,这其中有什么原因呢?他们能如愿以偿吗?

生姓吴,死姓张

吴元大的老家在江苏姜堰的城北村里的吴家舍村,从这个村的名字就能看出来,这个村子里基本都是吴氏的人。

不过吴元大一直都在游说村民把姓氏改成张,即便是在后来自己已经长大了,在外面做生意,但每次回家里的时候,他就会开始跟村民们讲道理。

在吴元大的三寸不烂之舌的劝说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同意变更自己的姓氏,他们同意吴元大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原本就应该姓张。

只不过村民们一直都习惯了,觉得改姓氏太麻烦,也没必要改,但是在有了吴元大做牵头人的情况下,村民们也都愿意试试,成功了也能圆了她们的心愿。

没错,改姓氏这件事不仅仅是吴元大的一厢情愿,更是整个村里姓吴的人的共同心愿,而这件事是吴元大从小就发现的。

小时候吴元大跟着家里人去祭祖,发现了上面的牌位上每个祖先都是姓张的,不过当时的吴元大年龄还小,也没把这种事放在心上过。

但是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吴元大也意识到,他们的祖先的姓氏应该跟他们一样才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祖先姓张他们又为什么要姓吴呢。

再后来,家族的一个长辈去世,吴元大才发现并不是说他们的祖先姓张,因为这个长辈他记得很清楚也是姓吴的,但是在去世之后,亲人们把他的姓氏改成了张。

心中的疑惑达到了顶峰,吴元大问了自己的爷爷,这才知道他们有一个祖训这样规定的,活着的时候要姓吴,但是死了之后就把姓改为张,这个祖训是600多年前传下来的。

具体到底是为什么,爷爷也不清楚,而吴元大却对此无比好奇,他实在是太想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有了这样的祖训。

根据这个600多年前,以及姓张的这两个线索,吴元大锁定了一个目标,那就是在元朝末年时期的张士诚。

吴元大可不是随便瞎猜的,他查了相当多的资料,甚至连张士诚的人生经历从头到尾说个七七八八,而且他们姓吴也是很有可能的。

隐姓埋名的后代

张士诚跟朱元璋是同时代的人,两人都是元朝末年时期的起义军领袖,只不过都是各自为营,朱元璋立国号为大明,而张士诚则建立了大周。

虽然张士诚扎好大本营的时间比朱元璋早,但是实力却远远不如朱元璋,一山不容二王,立场不同的俩人自然是水火不容的关系,张士诚很快就成为了朱元璋的手下败将,最终选择了自缢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在自缢之前,张士诚还是做了一些安排,张士诚一共有五个儿子,他知道自己兵败之后,朱元璋也不会放过自己的骨肉,因此让妻子放了一把火,他的妾室都被烧死了,伪装出几个孩子也身亡的迹象。

但实际上张士诚已经把自己的孩子秘密转移了,其中有两个孩子被一个温姓的人抚养,后面也都一直姓温,不过他们一直记得张士诚是他们的祖先,这些也一直被记录在族谱当中。

除了这两个改姓温的孩子外,其他的孩子也都各自被转移,过起了东躲 *** 的生活。

而张士诚的影响并没有就这样结束,他的堂兄弟还在积蓄力量,大权在握的朱元璋得知消息,决定彻底排除威胁,不光是张士诚的血亲,就算是支持他的人也要被清扫。

在这样的情形下,张士诚的后人只能在一次转移,为了保险起见,他们也只能改姓过起了隐姓埋名的人生,这就是当时的“洪武赶散”事件,而且正好是迁徙到苏北这一代。

600多年前的祖训,时间方面吻合,地理位置也吻合,吴元大相信自己的推断,他们肯定是张士诚的后人,“生姓吴,死姓张”就是先祖们为了躲避麻烦传下来的祖训。

但是为什么姓吴,这方面无从考究,吴元大到处搜集也只是找到了一些没有什么依据的说法——当时为了避难,张士诚其中的一个孩子跟着自己姓吴的外舅生活,自然也开始姓吴了。

而且他们还有一个清朝时期传下来的牌位,上面笼统的提到了改姓吴的这件事,让吴元大他们更加确信他们就是张士诚的后人了。

结语

吴元大和村里人将这一切线索串起来之后,最终决定一起去把姓氏给改了,认祖归宗这件事对绝大部分中国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找到祖先了,那肯定要改回祖先的姓。

不过这件事是否真实,根本就没办法去考证,是否真实也还有待考量,最重要的是全村600多户人,集体要改姓,这可不是说改就能改的啊。

改回本姓认祖归宗是这些村民们更大的心愿,在他们的坚持下,最终还是有不少村民都成功的将姓氏改回了张,他们也参加了张氏的祭祖仪式。

对于这件事,很多人觉得一个姓氏而已没必要如此大费周章,但也有人认为认祖归宗是头等大事,对此你有着什么样的看法?可以把自己的观点留在评论区当中一起讨论一下。

【免责声明】文章案例过程、图片都来源于 *** ,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案件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删除内容!

参考资料:

《不见于正史的“洪武赶散”,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真相?》,紫牛新闻,2021-08-31

《己亥年张氏祭祖大典:逾5000名海内外张氏后裔聚首清河》,中国新闻网,2019-05-28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405/594769.html

“600多名吴姓村民,集体要求改姓,揭开了一个埋藏650年的秘密” 的相关文章

历史上赵匡胤取代后周只花了2天时间,他是怎么做到的?

历史上赵匡胤取代后周只花了2天时间,他是怎么做到的?

历史上的赵匡胤绝对是谋反界的奇才,篡位史上的王者,他取代后周只花了2天时间,死了一个人,那么他是怎么做到的?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他所发动的陈桥兵变,只死了1个关键人物,那就是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当然了,韩通一家也没能逃过厄运。除此以外,居然没有任何伤亡。这可...

曹操作为一个极其爱惜人才的英主 曹操为什么要杀吕布

曹操作为一个极其爱惜人才的英主 曹操为什么要杀吕布

对为何爱才如命的曹操非要杀三国第一猛将吕布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魏武帝曹操是三国时代最杰出的君主,破袁术,擒吕布,灭袁绍,踏平西凉马腾统一中国北方,建立了不世功勋。曹操能从一名东汉小吏创业成功,成为曹魏江山奠基人与其重视人才分不开。乱世争雄,人才是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

靖难之役时,为什么全力抵抗朱棣的徐辉祖却得了善终?

靖难之役时,为什么全力抵抗朱棣的徐辉祖却得了善终?

洪武三十一年,皇太孙朱允炆继承了大明皇帝之位,是为建文帝。之后更是在齐泰与黄子澄的建议下采取了一系列削藩措施,先是周王朱橚被废,紧接着又将齐、湘、代三位亲王贬为庶人。就这样,一场决定大明王朝命运的战争诞生了,那就是燕王朱棣发起名为“清君侧”的靖难之役。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靖难之役时,为什么全力抵...

历史上朱元璋为何要屠杀开国功臣?为何会这样?

历史上朱元璋为何要屠杀开国功臣?为何会这样?

“狡兔死,走狗烹”这似乎是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了解吧!众所周知,在绵延二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中,开国皇帝大都文治武功,十分善待开国功臣。有名的麒麟阁、云台阁、凌烟阁、昭勋阁、紫光阁等五大功勋阁,便是为表彰感念功臣而修建的。不过,也有开国皇帝...

康熙已经有55个子女了 康熙为何还要收养养女

康熙已经有55个子女了 康熙为何还要收养养女

对生育了55个子女的康熙皇帝,为何将弟弟的女儿收为养女?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在清朝的历代皇帝里,康熙皇帝的生育能力最强。他在1667年生育第一个皇子承瑞时才13岁;在1718年生育最后一个皇子时已到64岁高龄。他一生迎娶了65位后妃,总共生育了35个儿子20个女儿...

项羽当初没有重用韩信 项羽后面为何又主动找韩信了

项羽当初没有重用韩信 项羽后面为何又主动找韩信了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项羽一开始不重用韩信,为什么后来主动找韩信,是害怕韩信了吗?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汉四年,韩信率军攻下齐地,而后被汉王刘邦立为新的齐王。楚已亡龙且,项王恐,使盱眙人武涉往说齐王信曰:“……”——《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羽不是西楚霸王吗?不是横扫天下的...

曹魏皇帝曹髦与司马昭之间有何故事?

曹魏皇帝曹髦与司马昭之间有何故事?

曹髦,三国时期曹魏第四位皇帝,公元254-260年在位。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弑君,在中国传统社会虽然被视为最大的罪过,但在历史上却并不鲜见。比如彰显史官秉笔直书的“崔杼弑君”,东汉末年董卓毒杀弘农王刘辩。但司马昭弑君却显得尤为不同,因为在曹髦的“努力下”,首都洛阳...

孙峻是什么出身?他杀诸葛恪的原因是什么?

孙峻是什么出身?他杀诸葛恪的原因是什么?

孙氏政权最大的特色就是孙权统治时间很长,执掌江东有50多年。对此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建兴二年(253年),孙吴皇帝孙亮与堂侄孙峻在皇宫设宴,邀请权臣诸葛恪赴宴。不久孙亮借故离开,孙峻于是拿出诏书,以皇帝的命令逮捕诸葛恪。诸葛恪顿时吓得大惊失色,孙峻于是命人上前将其...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