滦州兵变:清朝的最后三个月
晚清万象
1911年11月1日,清廷授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命其立即赴京,筹组新内阁。
仗没怎么打就被清廷召唤回京,还专门挑在这种日子,明显不像载沣的风格。其实,载沣能那么快答应组阁,不仅是与袁有约在先,还与一个突发因素有关。就在老袁和他讨价还价时,滦州发生了一件让清廷心惊肉跳的大事。
为首的叫张绍曾,是陆军二十镇统制,此人跟袁世凯并无关系,也不是北洋集团雇来的托儿。之所以发动兵谏,是因为他也怀着一个政治改革的梦想,如果说湖北新军的哗变是为了民主共和,张绍曾的政治诉求就是君主立宪。
事情得从这一年的永平秋操说起。
1911年是不安分的一年,先是广州起义,又是保路运动,为了给乱党以震慑,清廷决定举行一次军演。参演军队分东西两方,西军为满人禁卫军,东军为 *** 新军,演习方案是西军胜东军败。
当近畿各镇陆续赶到集结地滦州时,武昌起义爆发。清廷下令取消军演,命各军原线返回驻地,等候开赴湖北的命令。各镇协的军队陆续开拔,清廷惊奇地发现,只有第二十镇原地不动,而且看该镇统制张绍曾的表现,也并没有要走的意思。
10月27日,张绍曾联合第二混成协协统蓝天蔚等人奏请立宪,以弭内乱。
朝廷自然没有答应,你们一群当兵的算什么,敢这样跟我说话,不治你们的罪已是皇恩浩荡。请求被拒,张绍曾等人又向朝廷申请进驻南苑,方便“进一步说话”。南苑是什么地方?天子猎苑,京畿重地,亏你们想得出来,走到这一步,你们已经涉嫌威胁朝廷了。
此时朝廷有一批从欧洲购买的军火由天津紧急运往湖北,负责押运的军官不是别人,正是彭家珍。为何这么说?因为彭家珍也是同盟会成员,他在清军中办事,性质和新军中的革命党一样,任务也是潜伏。几个月后,宗社党领袖良弼被炸死,行刺者正是此人。
有这么一位卧底帮忙,运往前线的军火被张绍曾轻而易举截了下来。29日,他们又向朝廷提交一个“十二条纲领”的联名奏折,名义上是上疏,实际上是最后通牒,和扣留军火的目的一样,他们的条件是立即组阁立宪。
时至暮年的大清国威严不再,表面 *** 集权,实际上对地方已无统治能力。连小小的师长都敢威胁中央,张绍曾的行为说好听点是为大局计,说严重点就是造反。可纵是如此,又有什么办法?有了湖北哗变的先例,载沣怕此类事件重演,便让载洵前去疏解。载洵疏解失败,他又听从良弼的建议,让第六镇统制吴禄贞去化解这场“趁火打劫”的骚乱。
1911年吴禄贞在石家庄火车站
吴禄贞到滦州之后,不但没有帮清廷说话,还鼓动张绍曾造反,说别搞什么君宪了,还是革命来得彻底,对待满人朝廷,更好的方式就是推翻。随后吴师长还撂出了更狠的话,只要你起兵发难,我吴禄贞二话不说,带兵助你直捣北京。
也难怪吴禄贞会这样说,因为和彭家珍一样,他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卧底革命党。既然吴靠不住,良弼为什么要推荐他去做说客?这就要先看一下他的简历了。
吴禄贞是湖北云梦人,1896年参军,两年后被推荐到日本士官学校留学,与张绍曾、蓝天蔚以及铁杆倒袁派良弼是同学,并颇有交情,派他去自然再合适不过。吴禄贞的表现不令人满意,并不是他和良弼的关系不铁,只是在大局面前,看着家乡革命势起,私人情谊被他放在了第二位。
说到晚清时期的军事力量,不能不提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里的大清留学生。这些士官生是国内军事学堂里的精英,也是清廷下了血本重点培养的佼佼者,为的是他们学成归来,为国效力。袁氏下野后,留日士官派得到载沣重用,以防北洋系垄断军权。从后来的情况看,这些海归们既做了清廷的掘墓人,又是袁氏更大的隐患,蔡锷、李烈钧就是杰出代表。
在袁世凯和滦州兵谏的双重压力下,载沣宣布立宪,重组内阁。
滦州兵谏后,张绍曾被削去兵权,吴禄贞调任山西巡抚,特许“毋庸来京陛见”。接着,吴禄贞密晤山西都督阎锡山,与之商定组织“燕晋联军”,于四日后攻打北京,吓得载沣甚至做好了携溥仪去承德的打算。当初清廷在承德建设庄园,名为休假,本意是另设一个政治中心,以巩固北方边防,不料事与愿违,承德每次都只能沦为更佳逃难胜地。
兵变之初,吴禄贞、张绍曾、蓝天蔚并不情愿袁做内阁总理,但迫于形势,他不做不行,跟清廷斗可以,在袁面前,他们确实还很年轻。如今,吴禄贞的动作,袁不得不防,没等回京他就紧急致电奕劻,托其阻止载沣“北狩”,又命姜桂题部进驻北京,扼守京师要冲。同时,令重拾民政部长之职的赵秉钧派巡警在京城日夜巡逻,以防事变。
北京做好了部署,坊间又传吴禄贞要派人杀掉僻居洹上的袁氏一家,袁家上下惶惶不安。11月7日,吴禄贞在石家庄车站遇刺身亡。袁随后分批将全家迁回天津。
吴禄贞死后,张锡銮继任山西巡抚,袁命曹锟率领第三镇驱逐阎锡山,清理吴氏同党。阎锡山率部撤离太原,山西落入北洋系手中。
吴氏被刺,清廷和袁分别派人严查,但作为既得利益者,二者的嫌疑也是更大。关于吴禄贞的死因,一说是袁指使段祺瑞所为,段利用原陆军第六镇步十二协协统周符麟与吴的矛盾,花钱找马步周刺杀了吴禄贞。第二种说法指向良弼。与吴禄贞熟悉的蒋作宾回忆说,“清廷知吴禄贞有异志,任为山西巡抚,以示羁縻。良弼等认吴等革命性成,非杀之不足以资镇压”,后来,良弼便“运动吴之协统周符麟暗杀吴于石家庄矣”。
晚清时期的徐世昌(1855—1939)
清廷“封”袁世凯做了内阁总理,出人意料的是,袁并不愿意当,还亲书一封推辞信。从当年立宪他即有此念,如今梦想照进现实,他又在搞什么名堂?其实,这个内阁总理袁自然要当,关键是程序上出了问题,既已立宪,总理就要靠民意获得,你清廷这么直接任命,和以前没什么两样,摆明是虚假政治,你说这官 *** 还是不干?8日,经资政院投票选举,袁成功当选内阁总理大臣,他这才承认自己名正言顺的首脑地位。
11月13日,袁抵达北京。三天后,袁内阁组成,老朋友奕劻、徐世昌、那桐等人半月前已经集体请辞,12月6日,载沣宣布“退归藩邸,不再预政”。北洋成员再次遍布大清政权的各个角落。然而,作为铁杆兄弟,徐世昌的名字并未出现在新内阁名单中。
回到阔别三年的北京,袁首先考虑的是安全问题。载沣已经下野,隆裕不足为惧,可禁卫军还在军谘府大臣载涛手中,如果处理不周,自己无疑是羊入虎口,届时他是死是活,完全取决于运气,以及载涛的心情。他不容许这样的风险存在。
袁向隆裕提议,目前革命形势咄咄逼人,我军又萎靡不振,为鼓舞士气,扬我军威,应该让载涛亲率我大清禁卫军去前线靖乱,让他们见识一下我皇族之师的军队素养,一睹我大清郡王的大将风度。
载涛当然不同意,掌管禁卫军可以,真刀真枪打起仗来,谁不知道子弹不长眼?再说就我这王公贵族的命,哪是去前线打仗的材料?看老袁揪住他不放,载涛找来了奕劻说情。
奕劻转达了载涛的意思,袁勉为其难地说,不去也行,但这个掌管禁卫军的差事你不能再当了,免得人家笑话。载涛自知理亏,也觉得有道理,只得主动辞去了军谘府大臣职务。随后,军谘大臣由徐世昌继任,而原本要“开赴前线”的禁卫军,则被袁调驻北京城外,取而代之的是他的扈从军队,由干儿子段芝贵担任统领。
大刀阔斧的换血过后,终于能在北京城内安枕无忧了。
南方战场,自从冯国璋接替荫昌,北洋军势如破竹,不日攻下汉口、汉阳,北洋军所过之处,战火蔽日,革命军几无喘息机会,照此下去,武昌唾手可得。正值冯国璋准备一举拿下武昌时,袁导演拿着剧本,在北京远程喊“咔”了。
怎么个情况?这是冯国璋的之一反应。
不仅不让打,袁还换上了替补演员段祺瑞,让他当了男一号。老段深知袁氏用意,到了前线自然按兵不动。那,原来的领衔主演老冯呢?回来吧,这里还有一份更好的差事等着你。
走到这一步,老冯又搞不懂袁酒瓶子里在卖什么药了。
当初你让我“慢慢走、等等看”,这些天我走也走了,看也看了,都是按你意思办的,现在你已出山,我也正打得起劲,眼看要立下大功,你却在我眼皮底下活生生地把机会送给了段祺瑞,对此,我想听一下你的解释。
看着老冯一脸无辜和疑问,袁嘿嘿一笑,你懂的。
冯国璋不想“懂”,刚拿下两镇他就被朝廷封为二等男爵,真要是荡平武昌,和当年曾国荃攻陷南京一样,挽救大清江山于既倒,他是当之无愧的首功。但是,当冯国璋细细回忆一遍最近发生的事之后,他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