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斯柯达21厘米重型迫击炮,试图用它弥补德军损失的重型火炮
二战中后期德国开发了一系列的应急装备,例如火箭战斗机、追猎者坦克歼击车,这一时期火炮也出现了多款应急型号,例如采用“高低压”技术的PAW 600反坦克炮,以及本文的主角斯柯达21厘米重型迫击炮。
该炮是基于斯柯达开发的一款22厘米口径重迫击炮,只是为了方便弹药供应将口径缩小为21厘米(实际口径210.9毫米),它的全称是21 cm Granatenwerfer 69。
火炮结构较为复杂,它被安装在一个轮式炮架上,炮管安装在一个矩形框架结构内,框架上可以看到液压助退结构,整个框架又与一个门柱造型结构相交,通过齿轮结构完成炮管的俯仰调节,尾部安装有巨大的金属底座。
方向调节比较特殊,采用了类似于早期后膛装重炮的环形轨道,轨道放置在炮轮下,在炮轮下安装滑轮,以底座为圆心进行旋转。
因为弹药太重已经无法从炮口装填,火炮通过放低炮管露出炮尾,从这里完成后膛装填,设计师给它安装了专门的密封圈用于密封,火炮水平射界总共60°,俯仰射界在40°~70°。
火炮能使用5004、5021、5031三种榴弹,其中5021弹药长1.19米,重85千克,弹头内填充钢屑等物质充当爆炸破片,由此也可以看出当时德国军工生产的窘境。
炮管长度为3米,炮弹初速度约为240米每秒,更大射程6400米,这个射程相对来说并不够用,只能依靠弹药巨大的破坏力来适当弥补性能上的不足,战斗射速只能大约1分钟射击一次。
不过迫击炮整体重量达到了2.8吨,这样的重量已经不可能依靠人力运输,只能依靠卡车等车辆进行牵引,并且还需要运输迫击炮所需的弹药,因此伺候这门火炮并不轻松,付出的人力物力恐怕和伺候一门75毫米反坦克炮差不多。
虽然有缺点,但它的优点还是比较明显的,那就是它易于生产,别看整体重量很大,但是如它的炮管等部件加工难度要低很多,这一点对于设备、资源以及熟练工人紧张的德国来说非常有吸引力。
迫击炮在1944年完成初步设计,在1945年3月前大约生产了200门,该炮在没有完成全部测试的情况下就被元首下令装备到前线部队,新成立的人民炮兵部队使用他们,每支队伍将装备27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