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2007年,南海捞起一艘南宋沉船,船身800年未腐,出水文物18万件

中国历史6个月前 (06-05)500

2007年12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广州打捞局历时8个月,终于将在水下沉睡了800年之久的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的整体打捞出水,随后包裹在巨大的铁制沉箱中,转移到位于广东阳江海陵岛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中。

“南海一号”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更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船上载有文物多达18万件,对研究我国乃至整个东亚、东南亚的古代造船史、航运史、贸易史都有着重要意义。

那么这样一艘价值千金的古沉船,在茫茫海域,是怎么被发现的呢?

事情还要从20年前说起。

1987年,两名英国人为了寻找一艘名为“莱茵堡号”的货船,来到了中国广州。

根据资料记载,“莱茵堡号”当年载满了金银珠宝,不远万里开往神秘的东方大国,却因突遇台风而沉船,去向不知所踪。

这两名英国人为了船上的宝物,耗费多番心血,终于在中国的下川岛附近海域,发现了“莱茵堡号”的蛛丝马迹。

由于这里是中国海域,于是1987年初,英国海洋探测打捞公司的相关负责人,来到广州救捞局业务处,希望和我国合作打捞“莱茵堡号”。

随后,中方同意了英国人的请求,并指定广州救捞局参与打捞任务,同年8月,“莱茵堡号”的打捞工作正式在川山群岛海域展开。

川山群岛位于广东中部通往西部海上交通的主要航道上,是我国古代通往西方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必经之地,由上川岛和下川岛两个大岛和一些小岛组成,此时众人没有想到的是,这次打捞之旅,没有捞出“莱茵堡号”,却意外发现了一艘在水下沉睡800年之久的中国南宋沉船。

在打捞“莱茵堡号”的过程中,中英两国的打捞人员商议决定,在预设海域先用声呐仪器探测海底,等发现目标后,再由潜水人员下水探摸。

由于水下淤泥深厚,经过一番搜寻后,并未发现“莱茵堡号”的船体遗迹,随后,英国人决定采用1t重的抓斗深挖,没想到这一挖,却意外挖出了247件瓷器。

这其中包括陶瓷器、铜器、金腰带、铁器等,这些明显带着中国文化特色的文物,立刻吸引了中方打捞人员的注意。

随后,双方打捞队对附近海域进行了仔细搜寻,竟然发现了一艘古沉船。

经过中方工作人员的初步判定,这是一艘大概在中国宋元时期,往来于中国和东南亚、 *** 国家的贸易商船,这一发现直接震惊了在场的工作人员。

几乎不假思索,中方现场负责人立即决定停止打捞工作,并迅速将现场的情况上报至广东省文物管理部门,并将打捞出来的247件文物移交至广东省博物馆。

对于这一重大发现,广东省文物部门给予了高度重视, 并根据沉船年代,临时将其命名为“南海宋元沉船”。

“南海宋元沉船”被发现后,中国为了开展水下考古工作,做了诸多计划和安排。

当时由于中国打捞技术尚不成熟,国家采取了“送出去”和“请进来”两种办法,即相继派出国家文物局和国家博物馆的青年学者,远赴荷兰、日本学习水下考古,与此同时,日本水下考古教授也受邀到中国来授课。

在此期间,有不少国外的打捞公司都希望与中国合作,共同打捞“南海宋元沉船”,毕竟这艘沉船的价值有目共睹。

最终在1989年11月,中国和日本组成联合调查队,准备对“南海宋元沉船”进行一次全方面的勘察活动。

在这次勘察活动中,广州救捞局出动了“穗救201号”、“穗救205号”拖轮等船舶参加调查。

该行动一共分为两个阶段,之一阶段为测定沉船准确位置,第二阶段是对沉船附近的海况、海流进行调查和测量沉船遗址表面。

11月17日,工作人员成功找到沉船的确切位置,掌握了遗址周围的水文、能见度、气象等一手资料,2天后,中日考古人员轮流下水,对遗址进行测量。

但由于这段时间海况很差,三天时间就花费了将近27万人民币,导致经费严重不足,且由于此时发掘“南海宋元沉船”的条件还不够成熟,只能将其暂时搁置,只组织一个小队伍继续在这里做调查。

90年代初,中国水下考古事业创始人俞伟超先生正式将“南海宋元沉船”命名为“南海一号”,此后有数十年时间,并未对“南海一号”展开大的打捞活动。

直到2001年,“南海一号”的发掘工作才重新展开。

在这数十年间,我国相关考古人员积极学习了水下考古技术,并对“南海一号”的准确位置又做了七八次调查和试掘,竟意外的发现,这艘沉船保存的还不错,历经几百年而不腐,船上货物也十分丰富。

但“南海一号”周围有很重的淤泥,船身几乎被深埋在淤泥下面,且周遭海域能见度很差,这对于考古工作的展开是十分困难的,但如果只是把文物打捞出来,对于我国考古研究来说是没有任何进步的,是以水下考古专家崔勇提出了整体打捞的思路。

此时的中国,水下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发掘和保护 *** 的创新,成为“南海一号”抢救性发掘工作的关键环节,所以崔勇专家提出的整体打捞思路,当即便获得了广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负责人的首肯。

该负责人还提出,应该为“南海一号”量身定做一个用于安置的博物馆,打捞“南海一号”的行动确实非同小可,因此这一颇为创新的思路得到了相关部门的支持,之后广州救捞局的工程师提出了使用“沉箱”的办法,刚好能满足整体打捞的需求。

至此,“南海一号”的整体打捞计划初步形成。

为节约经费,且保证“南海一号”保护工作的持续性和有效性,相关工作人员经过多次沟通和探讨,最终确定模拟复原了水下埋藏环境,来永久性保护”南海一号“的科学方案。

2003年,广东省副省长主持召开会议,规划和确立了“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建设项目。

次年9月,在保证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广州打捞局有针对性地对沉船数据进行了采集。

这其中包括对沉船的沉态、尺寸等进行了探摸和测量,海水流速记录、海水水样采集和分析等,工作人员反复优化打捞方案,进行大量模拟试验和科学计算,最终在2006年,“南海一号”的整体打捞及保护方案正式通过,并确定由广东省文化厅组织实施。

至此,“南海一号”的整体打捞工作正式进入倒计时。

2007年4月,关于“南海一号”的整体考古打捞工作正式启动,各方工作人员先后进场,虽然之前做足了准备工作,但真正实施起来,还是有诸多困难。

比如在沉箱过程中,集装箱有33米长、14米宽,500多吨重,对于如何将其放入水下准确位置,可谓十分艰难。

且在下沉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这500吨重量完全不够用,海床并没有被完全切动,为此只能继续在集装箱上加码,等集装箱重达4000吨时,海床才被切开,集装箱得以顺利将“南海一号”笼罩。

之后便像事先计划好的那样,用36根钢梁横穿深井,这一过程中也是阻碍重重。

钢梁在海里会受到海泥的巨大碰撞和挤压,从而导致变形,好在打捞团队先后投入了亚洲更大的起重船“华天龙”号和“重任1601”号半潜驳等大型船舶设备,潜水员们也不辞辛苦一点点调整,最终历时264天,裹挟着“南海一号”的沉箱终于被顺利打捞出水,并运送至提前建设好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南海一号”入驻博物馆后,专家们立即将其进行海水浸泡,使沉船尽快恢复到海底环境,为后续工作争取了时间。

经过测量发现,”南海一号“的木船体残长约22.1米,船体保存的更大船宽约为9.35米,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沉船重船体更大的贸易商船,它将为复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陶瓷史等提供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我们甚至可以从船上获得文献和陆上考古无法提供的信息。

怀着激动的心情,专家们对船上的文物一一进行清理,并在2011年3月对“南海一号”进行第二次试发掘。

本次试发掘主要目的是确定船首和船尾的准确位置,在这次试发掘中,“南海一号”的船头位置基本确定,2年后,“南海一号”再一次启动全面发掘。

到2015年时,“南海一号”经过长达七余年的整体打捞、两次发掘,沉船表面上的淤泥海沙贝壳等凝结物被逐层清理干净,船舱内超过6万件的堆积如山、密密麻麻的南宋瓷器得以重见天日,展现在世人面前。

后经考古识别,这些瓷器主要由江西景德镇窑系、浙江龙泉窑系以及福建德化窑系等几大民窑构成,充分展现了宋元时期我国瓷器外销的壮观景象,对于我们探索古代历时文明交流有着重大意义。

2019年3月,“南海一号”的船货清理工作进入尾声,一共出水文物超过18万件,堪称目前我国水下考古之最,尤其以瓷器、铁器为大宗。

这其中一个重要的考古成果,是总重量超过130t的铁器,这说明在我国宋代,以煤炭化石为燃料的冶金业产量巨大,且铁制品在当时海洋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已广泛用于对外贸易,成为输出的重要货物品种。

除此之外,出水的文物中还包含了如金、银、铜、铅等各类金属器物。

金器是“南海一号”上目前出水最为惹眼,最为气派的一类文物,“南海一号”中出水的金手镯、金项链等黄金首饰不但没有生锈,还在众多文物中熠熠生辉,它们的统一特点是比较粗大,其鎏金手镯口径大过饭碗、粗过大拇指,由此可以推测出佩戴这些饰品的人应该体格粗壮、身材高大。

对于出水的铜环、铜珠等,考古工作人员表示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对这些物品的用途还不好推测,不过根据其外观来看,只是经过了初步的铸造和打磨,并没有任何饰纹,很有可能是通过“南海一号”将其运送至海外,进行再加工的商品。

专家们还在船体内提取到少量的丝织品、纸张等化学残留物,遗憾的是由于年代久远,这类极易腐蚀的文物没能保存下来。

不过“南海一号”的船体本身能够保存下来,已经实属不易。

该船船体使用的是松木,这种木材即便在水中浸泡千年,也不会完全腐烂,再加上船只外部设计精巧,密封状态良好,很好的保存了内部结构,且海底的含氧量十分低,船身还被泥沙层层包裹,这些都是“南海一号”船体没有大面积腐烂的重要原因。

而“南海一号”的造船技术也震惊了整个世界,让世人再一次为中国古代精湛的造船技术水平而折服。

至于“南海一号”为何会沉船,经专家分析,最可能的原因便是由于船上货物太多,重量太大,航行时来不及躲避触礁沉海。

这起意外事故,却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南海一号”中包含的历史信息超乎人们的想象,可以说它浓缩了整个南宋的时代背景,而中国水下考古人员,也正一步步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2022年4月,“南海一号”入选“广东省十年十大重要考古发现”名单,我们有理由相信,“南海一号”沉船的考古项目,将以其无与伦比的考古成果和别出心裁的技术创新,载入世界水下考古史册!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406/597540.html

“2007年,南海捞起一艘南宋沉船,船身800年未腐,出水文物18万件” 的相关文章

明世宗朱厚熜后期为什么不上朝?身体撑不住

明世宗朱厚熜后期为什么不上朝?身体撑不住

嘉靖皇帝继位的时候明朝已经暴露出了种种问题,他以雷霆手段拯救明朝于危难,可是后期却有种种匪夷所思的行为,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历史网小编就来为各位朋友带来详细解答。嘉靖皇帝为什么沉湎道教?是有原因的。他的父亲兴王朱祐杬18岁离开北京到湖北钟祥就藩,直到43岁去世,都没有回过北京,也没有见过生母邵氏,一直...

历史上陈庆之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

历史上陈庆之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

陈庆之,白马探花、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将领。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二十四史之一的《梁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这其实是两句童谣。童谣的内容是关于南梁名将陈庆之的故事,正是由于这两句童谣,陈庆之由此得了一个“白袍将军”的外号。这首童谣也让人们对这位将军产...

刘敏:三国时期蜀汉将领,曾协助王平守卫汉中

刘敏:三国时期蜀汉将领,曾协助王平守卫汉中

刘敏(生卒年不详),荆州零陵郡泉陵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将领,官至左护军、扬威将军。曾协助王平守卫汉中抵御了魏国十万大军的进攻,后以功封为云亭侯。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对此很感兴趣,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人物生平年少知名刘敏是荆州零陵郡泉陵县人,弱冠时便与表兄蒋琬因才学而知名当时。...

乐毅一口气攻下齐国70多座城池 战国四大名将为何没有他的位置

乐毅一口气攻下齐国70多座城池 战国四大名将为何没有他的位置

乐毅带领五国联军,攻下齐国70多城,为何不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战国有很多名将,四大名将的叫法,也只是《千字文》里的一家之言罢了。《千字文》中是这么写的: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简单的意思就是说,白起、王翦、廉...

明朝要灭亡时崇祯圣旨求救 期间为何没有大将进京救驾

明朝要灭亡时崇祯圣旨求救 期间为何没有大将进京救驾

还不知道:明朝灭亡时,崇祯发出求救的圣旨,为何没有将军进京救驾?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17世纪的明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当明朝有难时,边疆的将领却无动于衷,他们为何会抛弃明朝?当李自成快要打到北京时,崇祯发出了救命的圣旨,回应的将领却寥寥无几。当时的明朝,手握重兵...

刘荆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刘荆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刘荆,广陵思王,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的第九子,生母是阴丽华。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刘荆30岁的时候,曾找了一个术士给他看相。术士看完后,吓得立刻就去告官。这是怎么回事呢?刘荆是刘秀一个很不安分的儿子。刘秀生前,封他为山阳王,镇藩山阳国。山阳国在现在山东菏泽定陶...

魏延子午谷奇谋获胜成果那么大 诸葛亮为何没有采纳建议

魏延子午谷奇谋获胜成果那么大 诸葛亮为何没有采纳建议

对魏延子午谷奇谋如果成功,蜀国必然大获全胜,诸葛亮为何没有采纳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子午谷奇谋一直都是关注三国历史的焦点之一,裴松在给《三国志》做引注中是这样说的,魏延与诸葛亮建议,“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

顺治去世时选择辅佐大臣的时候 顺治为何选择索尼和鳌拜等四人

顺治去世时选择辅佐大臣的时候 顺治为何选择索尼和鳌拜等四人

对顺治去世前,为何要安排索尼、鳌拜等四位辅政大臣,来扶保康熙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顺治十八年(1661年),弥留之际的顺治皇帝选择将皇位传给年仅八岁的皇三子玄烨,这便是历史上的康熙皇帝。与此同时,顺治皇帝还一改此前他即位时,由满洲宗室贵族担任“辅政王”的传统,任命索...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