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地狱”宁古塔,是古代流放女犯人的地方,到底为何如此可怕?
宁古塔被称为“人间地狱”的确名副其实,它恶劣的气候和生存条件,以及给披甲人为奴的屈辱,都是让犯人们宁愿死都不愿去的噩梦,但它最可怕的地方远不止此。
在清宫剧中,都会有这样一个情节,某大臣犯法,皇上就会下旨将这个罪臣“发配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而罪臣们一听到被发配到这里,都会吓得魂飞魄散,有些罪臣为了不去这里,宁可在狱中自我了结。
究竟宁古塔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它又有什么令人恐惧之处?让犯罪的大臣们宁愿死都不愿意去这个地方?
实际上,宁古塔是一个地名,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这里曾经是清朝时期流放犯人之处,也是清朝的军事重镇。
之所以说它可怕,是因为它距离京师数千里的路程,以及沿途的艰难险阻,让很多被流放的犯人还没走到这里就死在路上,能到这里的,大多也是九死一生。
而宁古塔恶劣的气候以及极为艰难的生存条件,同时还有为披甲人当奴仆的屈辱,这些都是它让犯人们感到恐惧的地方,而宁古塔最让人感到可怕的,就是一旦来到这里,此生基本上已经翻身无望,未来就是在冰天雪地里了此一生,这种绝望,才是最可怕之处。
宁古塔这个名字,原本是一句满族话。
在满语中,“宁古”为数字六的意思,而“塔"则是个的意思,所以,宁古塔一词,用满语来解释就是”六个“的含义。
之所以会有这么奇怪的名字,还与清太祖努尔哈赤有关。
相传,努尔哈赤的曾祖父福满共生有六个儿子,这六个儿子都曾在这里居住过,并分别离开后,建立了自己的城池,因此,这里也被称为宁古塔(译文为六个)贝勒,时间长了,人们就对其称呼进行简化,变成了我们熟悉的宁古塔。
宁古塔在清朝之前,原本只是满人的居住地,但在清军入关之后,也就是从顺治年间开始,这里逐渐成为了流放犯人的地方。
古代人犯罪,除了传统的车裂、腰斩、凌迟等方式之外,还有一个就是流放,从秦汉时期,流放就成为了五刑体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种刑罚,一直到清末才算正式废除。
流放的地点,历朝历代各不相同,但大体共同点,就是全部为偏远地区,这样将犯人已犯人押解到荒僻之地,即达到了对犯人的惩治,也维护了统治秩序,毕竟罪大恶极的犯人,总归是一个不稳定因素。
比如古代的广东、福建、四川、海南等地,这些在当时都是不毛之地,因此历来是皇帝们流放犯人的上佳之选,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到了清朝,这些地方已经不再如此,甚至还十分繁华,再把犯人流放到这里就有些不合适。
而作为从白山黑水之地起家的满清来说,他们祖辈生活的地方,对于中原人却是苦寒之地,而偏远之地中的偏远,莫过于宁古塔。
宁古塔位于如今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现代社会交通便利,但在古代,这里则是终年气候恶劣,不是冰天就是雪地,实实在在的苦寒之地。
万历年间的进士王家祯,在他所著的《研堂见闻杂录》一书中,曾经提到过宁古塔,在他看来,这里人烟罕至,中原人更是不曾到过这里。
“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王家祯
在他的描述中,就可以看到,直到明朝晚期,宁古塔还是“重冰积雪”,并且,这里还有大片的未开发的原始部落,实在不是人适宜居住的地方。
因被卷入顺治年间的科舞弊案的官员吴兆骞,就“幸运”地收到了宁古塔的单程旅游票,在其历经千辛万苦地来到宁古塔后,给母亲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对宁古塔的气候环境条件,进行了十分形象的描述。
“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宁古塔在古代的气候是十分恶劣的,一年到头,有九个月都在冰天雪地中度过,这样的气候条件,难怪后人会说,就是十个黄泉路,都不如一个宁古塔可怕。
说白了,古代的宁古塔,是十分不适宜人居住的,但作为流放犯人,这里就是一个好地方。
冰天雪地让犯人没有体力逃跑,而原始部落则让犯人们即便逃了,也会死于非命,因此,从顺治年间开始,清朝便逐渐的将犯人源源不断的送到这里。
而到了康熙年间,这里除了接收犯人之外,还承担着国防的重要战略地位,清朝不仅在这里安排大量的官兵,还增派了宁古塔将军,而那些被流放至此的犯人们,均由该人管辖,同时,宁古塔将军还管辖着令人色变的“披甲人”。
披甲人,是八旗兵丁中,对战败后被俘虏、投降的人编制后的统称,既然是俘虏,肯定地位不高,这些人基本上属于更底层,也就是炮灰的级别,但被流放的犯人来到这里后,却成为了这些人的奴隶,可想而知会受到怎样的屈辱。
这些被流放的犯人,往日里可能是朝堂之上的高官,或者是封疆大吏,但从被流放的那一刻起,就成为了下等人的奴隶,这种极大的落差,就会让很多人崩溃,同时,流放到这里的女眷,也会在这里受尽 *** 。
因此,宁古塔在清朝,成为了官员和文士心底的噩梦,许多清朝时期的大案要案,也都是以这里作为最终的结果,一句“发配宁古塔”,让许多的人都为之恐惧,而另一句“给披甲人为奴”,更是让生性清高的文人备受屈辱,尤其是在去过这里的人渲染之下,宁古塔更是逐渐成为了人人谈之色变的“人间地狱”。
总体来说,流放宁古塔有四点可怕之处:
之一,就是它数千里的距离,让许多人死在路上
古代没有如今的交通工具,流放犯人,大多都是采用徒步的形式,甚至有些判决,还特地注明这一点,那么从京师到宁古塔之间,数千里的路途,就是难熬的之一关。
要知道,犯人在走着的时候,可不是轻轻松松的就上路,而是带着沉重的枷锁、镣铐等这些刑具,本身走这么远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再加上刑具,就是身体好的人,也熬不了太久,更何况读书的文人?
同时,犯人们不是自己走,陪同的还有负责押送的差役,这种辛苦的工作落到谁头上,都不乐意,因此,在路途上,差役对犯人打骂、羞辱那是常有的事,甚至对犯人中的女眷侮辱,都十分正常。
所以说,很多犯人在前往宁古塔的路上,都会因为熬不住或者不堪受辱而丧命,虽说好死不如赖活着,但真到了那个地步,可能也是一种解脱。
第二,宁古塔当地恶劣的气候
前文讲过,宁古塔在古代属于苦寒之地,这里终年冰雪覆盖,气温极低,这就让很多来自中原的犯人完全受不了当地的气候。
气候的恶劣,就意味着生活质量的低下,最早的宁古塔,没有什么集市,也没有书馆,更没有可供娱乐的地方,有的就是一望无际的白雪茫茫,这对于往日里锦衣玉食的官员们来讲,还真是不如被杀了来的痛快。
第三,与披甲人为奴的屈辱
能被流放到宁古塔的犯人,一般都是犯有重罪,普通的小偷小摸或者小案件,在当地直接都处理了,因此,来到这里的人,在之前,身份地位都不低。
但往日的风光,从来到这里后,已经不再有一点联系,同时,还要当一个奴仆,整日里受到披甲人的吆五喝六,如果有任何反抗,身家性命就会因此不保,毕竟在那里杀个犯人也不是什么难事。
本身披甲人就属于投降而来的人,地位就十分低下,而今有了犯人这种比他们地位更低的人出现,就会更让这些披甲人可劲的对犯人进行各种手段的侮辱。
轻则打骂,重则被杀,人身安全得不到保证,怎么不让人觉得可怕?
第四,回不去的绝望,才是最可怕之处
在清朝,流放宁古塔,是仅次于死刑的刑罚,一旦被判定这个刑罚,基本上就宣告此生再无翻身的可能性了。
有道是人有希望才会活下去,但到了宁古塔,往后的日子,就一眼望到头,曾经的高官厚禄,如花美眷,可能从此之后再也不会有了,甚至活着走出宁古塔,都是一种奢望。
虽说在历史记载中,有一部分来自中原的文人或者有技术的人,凭借他们的学识,在当地生活的还不错,如吴兆骞因为学识渊博,被宁古塔将军巴图海聘请为家庭教师,还有杨越夫妇,因为会做绍兴小吃,受到当地人欢迎。
但要知道,这里毕竟不是他们主观上愿意来的,均是被迫而来,如果有可能,他们宁愿在家乡做点什么,而不是在这苦寒之地受尽煎熬,不然,成为宁古塔将军的吴兆骞,怎么会想方设法的托好友、找关系来离开这里?
但能离开的,实在是少之又少,大部分人,余生都将在这里度过,因此,那种回不去的绝望,才是最可怕之处。
小结:
宁古塔作为清朝时流放犯人的主要地方,可以说在清朝的历史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许多清朝时期的大案,也都是以此为终点,发配宁古塔,对于官员们就意味着失去圣宠,以意味着今生也高官厚禄再也无缘,这就让宁古塔成为了很多人的噩梦,而前往宁古塔的路途艰辛,以及宁古塔的恶劣的气候和生活条件条件,更让被发配到这里的人感到绝望,久而久之,宁古塔就在人们的心中越来越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