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四大名将中,为何白起没有对上廉颇,而王翦不愿对上李牧?
战国时期,虽然周王室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经过春秋时期数百年的战争,初步形成的战国七雄早已不再将它当回事。
诸侯争霸,群雄并起,当时,文有苏秦、张仪、孙膑等人,而武则有战国四大名将:白起、王翦、李牧、廉颇等人。正如《千字文》所说“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
白起、王翦是秦国的名将,廉颇、李牧是赵国的名将。那么,战国时期的四大名将在战场上是否遇到过呢?
在这四位中,出场最早的是白起,主要活跃在秦昭襄王时期,后世对其评价“杀神”“人屠”,就可看出几分他的作战特点。
白起生得恰逢其时,因为当时经过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秦昭襄王大力实施军功爵制,从而提高秦军战斗力。善于用兵的白起因此得到重视,开始崭露头角。
伊阙之战让白起声名鹊起,在这场战役中,他率领秦军发动奇袭,攻下了五座城池,斩首韩魏联军24万,俘虏了魏国将领公孙喜,魏国仅剩的少部分魏武卒也在此战中消耗殆尽。
之后的白起更是“遇神杀神,佛挡杀佛”,一路高歌猛进。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爆发。秦赵双方在长平集结数十万军队,赵国用赵括替下老将廉颇,而秦国则用王龁换上白起。
长平之战获胜后,范雎怕白起灭赵后威望过盛,便向秦王建议让全军整军休整,离胜利一步之遥的白起自被召回咸阳后,就称病不出。之后被秦昭王猜忌赐剑自杀。
廉颇虽然生卒年不详,但大致可推测出生活在赵惠文王、赵孝成王、赵悼襄王时期,其活跃和白起有大段重合时期。
关于廉颇前半生史书上介绍较少,首次登上历史舞台是公元前283年,带领赵军深入齐国,夺下齐国城池阳晋,回国被拜为上卿,之后留下将相和、负荆请罪等历史故事。
公元前262年,秦国向韩的上党发起了进攻,韩军孤立无援,便将其献给赵国。于是战争转移到秦赵两国。
这时,赵国已无人可用,只剩廉颇苦苦支撑。于是,赵孝成王命廉颇率领赵军去抵抗秦军,长平之战就此爆发。
在前几个月,赵军多次对秦不胜,廉颇便采取防御,先消耗秦军锐气,再进攻。却没想到不仅消耗了秦军的耐心,赵孝成王又是找秦议和,又是换帅,最终导致赵军惨败。
白起和廉颇虽然活跃时间重合,但在史书上似乎没有两人直接交手的记录。
白起虽然攻韩魏楚三国较多,但赵国主将似乎都没有廉颇。而让两人留名的长平之战,也在阴差阳错之下错过,没有交手。
李牧是战国时期,赵国的最后一位名将。其活跃时间和廉颇有所重合,在廉颇离开赵国后,李牧受到重用。
李牧的军事生涯大致可分为击匈奴和抗秦军两阶段,但李牧更大的功绩却是对战匈奴,解除了匈奴骑兵对中原的虎视眈眈,后人对阵匈奴都借鉴了他的打法。
长平之战后,李牧以一己之力挽救岌岌可危的赵国,在肥之战、番吾之战中获胜,阻止秦灭赵的野心。但却因为秦国使用的反间计,让他被赵王迁所害。
“李牧死,赵国亡”,没过几月,秦军就攻下邯郸,赵王迁被俘,赵国气数已尽。
王翦是四位中出场最晚的一位,主要活跃在秦王嬴政时期,帮助他统一六国。
王翦早在嬴政还未亲政时,便为其效力。王翦及其子先后攻下齐楚赵魏等五国,为嬴政扫清前路阻碍。李牧与王翦有交集的一战便是前229年王翦攻赵。
虽然当时秦赵两国国力已天差地别,但李牧仍率领军队,与王翦相持,最后逼得王翦不得不使用反间计除掉李牧。
总之,李牧和王翦是有交战记录,但也难以区分谁胜负。
退一步说,如果赵王没中计,在两国国力如此悬殊的情况下,即使李牧曾围歼十万匈奴,也难力挽狂澜。李牧虽然难缠,但王翦打下赵国也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