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德国空军最后的传奇:jv44专家战斗机中队

中国历史2周前 (06-09)9

如果以飞行员的累计战绩来衡量,Jagdverband 44(字面意思为 “狩猎编队”)是军用航空史上最精锐的战斗机部队。该部队成立于 1945 年 2 月,是少数几只德国战争末期组建的喷气式战斗机中队;大部分成员都是王牌飞行员--仅该部队前五名王牌飞行员的战绩加起来就超过了 1000 次。其他德国空军飞行员开玩笑说,骑士十字勋章(Ritterkreuz)是 Jagdverband 44 的标准制服的一部分。这支部队最终由约 50 名飞行员和 25 架 Me 262 喷气式战斗机组成,但是在同一时间有能够执行战斗任务的通常只有个位数。

战争初期,有人曾试图将 Me 262 战斗机改装成快速战术轰炸机。在 D 日之前,这一计划得到了德国 *** 更高指挥部的支持。然而Me 262 的速度(约 800-860 公里/小时或 500-550 英里/小时)明显优于优于活塞式发动机飞机,这意味着可以快速出动,保卫德国各地的工厂和其他目标。所以从1944 年末开始,德国工业部门开始更加努力的生产足够的 Me 262 战斗机并编如战斗机中队,以抵御盟军不断壮大的轰炸机编队。JV44因此诞生。

我们为何而战

JV 44 的指挥官是阿道夫-加兰德(Adolf Galland)将军(103 次胜利),他曾是德国战斗机总监,也是昼间战斗机部队和保卫德国的坚定支持者,他利用自己的地位提高了战斗机部队的地位。

由于德国已于 1941 年 12 月 11 日向美国宣战,加兰德迫切希望建立一支能够抵御西方盟国空军卷土重来的部队,为后来的 “保卫帝国战役 ”做准备。

加兰德的直率的性格让他结交了诸多好友的同时,也彻底得罪了某位迈耶元帅(doge)。然而,通过争取和培养德国空军其他重要人物(如埃哈德-米尔希(Erhard Milch)和京瑟-科滕(Günther Korten))以及阿尔伯特-施佩尔(Albert Speer)甚至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等人士的支持,加兰德得以在其职位上待了三年。

在博登普拉特行动的灾难性结果之后,帝国元帅赫尔曼-戈林(Hermann Göring)决定对德国空军战斗机部队的指挥进行改革。他错误地认为,这些缺点和失败是由于歼击机指挥官和飞行员的固有弱点,甚至是懦弱造成的。1943年11月2日,戈林与Me 262的设计者威利-梅塞施密特教授在莱希费尔德(Lechfeld)进行Me 262 V6的飞行演示。敌人的战斗机现在几乎统治了德国的天空。戈林不得不采取行动,他也确实采取了行动。

1943-1944年,德国在欧洲战场(ETO)各条战线上的战斗机部队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加兰德与戈林的关系也开始恶化。1943 年夏末,美国空军战斗机首次飞越德国领空。几架飞机在德国西部边境的亚琛附近坠毁。加兰德将这些飞机残骸作为证据,证明德国空军面临的敌人很快就会用战斗机护送其重型轰炸机飞往德国境内的工业目标。加兰德向戈林提交了他的报告。戈林对加兰德和战斗机部队大发雷霆。帝国元帅称这份报告是 “一个过时的失败主义者的咆哮”,并给加兰德下了一道 “命令”,即没有盟军战斗机进入德国。加兰德(Galland)和负责生产和采购的埃哈德-米尔希(Erhard Milch)否认了这一说法,并认为他们必须立即增加战斗机产量,以达到比攻击机多三到四倍的优势,从而为应对这一新威胁做好准备。加兰德努力生产一支适合消耗战的战斗机部队,这与戈林倾向于使用轰炸机以维持各条战线上的攻势的观点相冲突,帝国元帅甚至在 1943 年秋季仍持这种态度。

到了 1943 年 10 月,这段不和的关系再次浮出水面。戈林在他的庄园维登施泰因宫(Schloss Veldenstein)会见了加兰德。在谈话中,戈林提出了对新型和改进型截击机的需求。戈林要求大量使用装备重炮的战斗机来击败轰炸机编队,这对加兰德来说是不合理的。戈林在希特勒的要求下,希望使用重量约为 2000 磅的大炮,每秒发射一发炮弹。加兰德解释说,这种武器无法在飞机上有效使用;大炮容易 *** 扰,飞机也难以操纵。加兰德还断言,使用不合适的武器,如希特勒最喜欢的梅塞施密特 Me 410,已经造成了重大损失。加兰德一如既往地为战斗机飞行员们辩护,为此不惜牺牲自己的职业生涯。加兰德表示,他不能同意戈林的计划,并要求解除他的职务,让他回到自己的部队。戈林同意了,但两周后他向加兰德道歉,并将自己的行为归咎于压力。加兰德继续留任。

尽管戈林在之前的争执之后进行了道歉,但这并没有改善两人之间的关系。1944年下半年,戈林的影响力开始下降,希特勒对他也不再青睐有加。歼击航空兵似乎无力保卫本土领空或保护德国的工厂和城市。在帝国军中执行任务的歼击机部队在每次飞行任务中的损失率都上升到近 30%,而胜利的次数却在减少。戈林对加兰德的敌意与日俱增,将局势归咎于他和战斗机飞行员。2 月,美国空军发动了一系列空袭,为盟军赢得了制空权。到 1944 年春起,德国空军无力在法国或低地国家上空与盟军争夺制空权。根据加兰德的一份报告,在过去的四个月中,有 1000 名飞行员丧生。加兰德报告说,敌人的战斗机数量比他的战斗机多 6:1 到 8:1,而盟军战斗机飞行员的训练水平 “高得惊人”。

1 月 17 日,一群高级飞行员参加了 “战斗机飞行员起义”。因为这些德军战斗机部队最受尊敬的飞行员们发现他们正在被事实上的抛弃,同时由于加兰德在战斗机飞行员同行中的崇高地位,一群忠于加兰德、功勋卓著的德国空军战斗机飞行员领袖(包括约翰内斯-施泰因霍夫(Johannes Steinhoff)和京特尔-吕佐夫(Günther Lützow))向戈林提出了一系列要求,以保证他们在战斗机部队中的生存。戈林最初怀疑是加兰德煽动了这场骚乱。德国党卫军元首海因里希-希姆莱(Heinrich Himmler)曾想亲自以叛国罪对加兰德进行审判;党卫军和盖世太保已经开始调查他与哪些人有联系。1 月 23 日,德国空军更高指挥部(OKL)任命政治上更容易接受的国家社会主义者戈登-戈尔洛布(Gordon Gollob)接替他担任战斗机总监。1945 年 1 月下旬,当郁郁寡欢的阿道夫-加兰德(Adolf Galland)被软禁在柏林的一所公寓里,正在考虑开枪自杀时,他的歼击机将军继任者戈登-戈尔洛布(Gordon Gollob)开始安排将这位被解雇的战斗机将军派往东线北段。按照计划,他将指挥 4./JG 54 的 Fw 190 战斗机,执行支援被困在库尔兰口袋的德军的任务。

然而,让加兰德感到幸运的是,戈尔洛布的意图却因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而落空。还没等戈尔洛布做出必要的安排,加兰德就被传唤到帝国总理府觐见阿道夫-希特勒。按照命令报到后,希特勒的空军副官冯-贝洛上将告诉加兰德,是元首本人阻止了安全局对加兰德的调查。据悉,希特勒的军备部长阿尔伯特-施佩尔(Albert Speer)曾向希特勒 *** 过对待加兰德的方式--他的汽车被扣押,他的行动被监视,他的 *** 被窃听,他的勤务兵被盘问。在这种情况下,加兰德认为只有重返作战岗位,驾驶他认为能对盟军重型轰炸机的威胁提供更佳反击力量的飞机--梅塞施密特的 Me 262 喷气式截击机,才是唯一的救赎。早在1943年5月,他就在莱希菲尔德试飞了Me 262 V4原型机,1943年在莱普海姆试飞的Me 262 V3 PC UC原型机在前一年的试飞事故后进行了重建。1943 年秋天,飞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试飞速度,阿道夫-加兰德(Adolf Galland)竭力说服他在德国空军的上司,喷气式战斗机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和战术机遇立即意识到其革命性的新设计是德国赢得欧洲空战主动权所急需的飞机。事实上,他在飞行后对地面观察员评论道:感觉就像天使在推动!由于 Me 262 的高速度(V3 在 1943 年 10 月的测试中达到了 950 公里/小时)和战术潜力,加兰德坚定地支持其进一步发展。他在给上级的信中热情洋溢地表示,应采取一切措施确保迅速大规模地生产这种飞机。他在给总参谋长埃哈德-米尔希(Erhard Milch)的报告中写道:这种飞机代表着我们向前迈出的一大步,也可能是我们更大的机会--如果敌人坚持使用活塞发动机,它可以保证我们领先于敌人,这是难以想象的。

尽管Me 262的副翼、方向舵、稳定性和燃油喷射都存在一些初期问题,但加兰德还是推动取消了Me 209项目(该项目旨在取代Bf 109),转而研制喷气式梅塞施密特战斗机。最终,在加兰德的努力下,1944 年秋天成立了诺沃提尼突击队(Kommando Nowotny)--一支由奥地利战斗机王牌飞行员沃尔特-诺沃提尼少校(Major Walter Nowotny)指挥的 Me 262 作战评估部队,旨在证明大规模部署 Me 262 作为战斗机而不是希特勒所希望的战斗轰炸机的好处。这支部队从一开始就存在问题。尽管如此,到 9 月下旬,诺沃特尼突击队已拥有 30 架 Me 262。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诺沃特尼开始了有限的战斗行动,但在 10 月上半月,至少有 10 架喷气式战斗机由于起飞或着陆事故而被击毁或损坏。诺沃特尼的飞行员大多来自传统的单引擎战斗机部队,他们缺乏足够的仪表飞行训练,而且只进行过两三次预定的训练飞行,他们发现 Me 262 速度快、续航时间短、下降速度快,很难驾驭。希特勒喜欢加兰德,他没有听说过这些事件。然而他在通过阿尔伯特-施佩尔(Albert Speer)得知此事后——施佩尔又是通过加兰德的一位密友得知此事的——下令立即停止 “这一切无稽之谈”(对加兰德的待遇)。最后,戈林与加兰德取得了联系,并邀请他前往卡林霍尔。鉴于他为战斗机部队所做的贡献,他承诺不会对他采取任何进一步行动,并表示愿意让他指挥一支由 Me 262 喷气式战斗机组成的部队。

满腔抱负

加兰德开始组建一支主要由参谋人员组成的 Me 262 小分队,以证明喷气式战斗机可以发展成为其所承诺的卓越战斗机。该部队独立于德国空军的所有其他指挥部,包括师、团或航空队。在考察了许多设施,最终选定柏林以西的勃兰登堡-布里埃斯特机场作为初始基地。

加兰德将这个中队命名为第44中队(JV44),是因为在西班牙内战中,德国空军的第88大队(J88)为德国的空军史写下了历史性的一页,而44恰恰是88的一半,加兰德希望JV44要是能有J88的一半成就他就心满意足了,也希望能够在战争的末期能再次唤醒德国空军的光荣。

2月下旬,加兰德与德国空军总参谋长讨论了他的人员和后勤需求。参谋部批准成立 JV 44。加兰召集了他的精锐的老部下,并从一些部队调走了飞行员骨干,以及让 JG 54 的 16 Staffel 提供地勤人员。在组建新的精英飞行员部队时,加兰德心中已经有了一个完美的人选——约翰内斯-施坦因霍夫(Johannes Steinhoff),他曾获得橡树叶和宝剑骑士十字勋章,在战争中取得了 176 次胜利(其中 6 次是在喷气式飞机上)。他被加兰德招募为部队的训练和招募官——他刚刚成为 Jagdgeschwader 7的 联队长。施坦因霍夫实际上最初是一名征兵官,说服了一些经验丰富的德国空军王牌加入该部队——其中一些人是从巴特维西的战斗机飞行员休养院出来的。

(图片拍摄时已任职于西德空军官拜中将的施坦因霍夫,他在JV44的战斗中因飞行事故全身大面积烧伤被迫退出战争)

加兰德还编制了一份经验丰富的飞行员名单,他认为这些飞行员有足够的能力迅速改装为 Me 262。这份名单上包括了一些德国空军最熟练、最成功的编队领导。因此,JV 44 最终由经验丰富的核心飞行员组成,这些飞行员主要由加兰德在前参谋部中挑选出来的,或者是从已经解散或正在重新装备的部队中招募的。这支部队的飞机可以对轰炸机实施毁灭性打击,并能轻易摆脱任何盟军战斗机的追击,而且还汇集了德国空军现存的顶尖王牌飞行员。

JV-44 的早期任务充满了磨合期时可能存在问题,但不管有没有问题,战争还是降临到了这支部队。 JV-44 从成立之日起就面临着各种物资匮乏的问题,这在德国空军的战斗机部队中并不罕见。对于西部的喷气式战斗机部队来说,盟军战术战斗轰炸机在白天摧毁了任何移动的东西,而公路、铁路和桥梁又必须昼夜不停地修复,以保证补给品的运输,这使得这些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流尽最后一滴血

到 1945 年 3 月 14 日,JV 44 接收了之一架 Me 262。JV 44 的临时训练计划一直持续到 3 月下旬。3 月下旬,一架由 3 架 Me 262 组成的 Kette 在 Steinhoff 的率领下执行了 JV 44 的首次作战任务,Steinoff 声称一架苏联伊尔-2被Kette击落。

JV-44 也与其他大多数部队十分相似,飞行员的减员率很高。即使是最有经验的战斗机飞行员,也仍然感到自己随时都有可能在战斗中被击落。与大多数飞行员在战争期间的经历类似,特别是那些曾在东线或西线执行过飞行任务的飞行员,最初的任务都比日后更加轻松,因为他们要对抗的美军空中大军似乎从未停止过增长。

在三月末的激烈交锋中,盟军遭遇了惨重的损失,包括八架轰炸机和一架战斗机的坠毁,而中队则有四架Me262战斗机被击落。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战斗中Me262战斗机首次使用了R4M火箭弹。由于柏林周边局势的恶化,JV-44的训练活动几乎无法进行,盟军战斗机的持续轰炸甚至让Me-262的起飞都变得异常困难。于是,加兰德果断决定将12架战机转移至南方的慕尼黑—赖姆机场,并在短时间内完成了战斗准备,这在当时混乱的局势下堪称一次小奇迹。

到达新基地后,加兰德与施泰因霍夫等人迅速商讨了对重型轰炸机编队的攻击策略。施泰因霍夫战后回忆,加兰德特别强调了避免与“野马”和“雷霆”战斗机纠缠的重要性,他更关注于击落造成无辜百姓死亡的“空中堡垒”轰炸机。不久后,加兰德便下令出击,施泰因霍夫与费尔曼各自击落了一架轰炸机,但他们的战机均出现了发动机故障。费尔曼跳伞后被救起,而施泰因霍夫则在归途中再次击落了一架“野马”战斗机。

1945年4月,局势愈发紧张。4月4日,一位名为爱德华萨默斯特的新飞行员由于误判速度和距离,不幸与一架P38战斗机相撞并坠毁。4月10日,50架Me-262战斗机在与美国轰炸机和护航的P51“野马”战斗机的激战中,有30架被击落,而德军也击落了10架美军轰炸机,这成为喷气式战斗机在战争中的一次重大损失。

4月18日,加兰德亲自率领6架战斗机起飞迎击一个美军轰炸机编队。基地刚被美军轰炸过,尽管地勤人员已经做了清理,但仍有一些碎片残骸和小弹坑散布在跑道上。这一失误酿成了惨剧:施坦因霍夫驾驶的飞机在滑行时突然失控,可能是由于进入了一个弹坑或轮胎被杂物刺破而引起。由于飞机速度已经很快,他停不下来。但又没有达到飞机的起飞速度,也飞不起来。这是所有飞行员最不愿意遇到的局面。飞机挣扎着离开了地面只有几米后就一头栽了下来,成了一团火球。万幸的是,施坦因霍夫从烧起大火的座舱里跳了出来,在R4M火箭弹开始爆炸继而引发全机爆炸前跑到了安全处。

不过他的脸部和手腕严重烧伤,加兰德后来回忆了在回到基地后在医院看到他的情景:“他更像个死人而不是活人。”最终施坦因霍夫活了下来,但却无法继续留下服役。

21日,巴克霍恩完成了第1104次作战飞行后,也将自己的命运交给了医生—燃烧的发动机迫使他紧急迫降,但就在抵近机场时他的座机遭到数架P-51的追杀,着陆的那一刻他的脖子几乎被座舱盖击碎。又过了三日,吕措在击落了一架B-26轰炸机后也永久地消失了,他的尸身连同坠毁的Me-262 始终都未曾找到。24日当晚,加兰德又来到施泰因霍夫的病榻前,向其倾诉了接连失去三位优秀指挥官的痛楚,后者曾回忆说,加兰德当时眼神空洞,显得非常非常沮丧,嘴里还嘟囔着:“距战争结束只有数日之遥了。”

4月下旬,JV44的飞机升空拦截一队马丁B-26“掠夺者”式轰炸机。他们从后方迅速接近敌机编队,加兰德使他的R4M火箭弹就位,但轰炸机的防御火力很猛,干扰了他的瞄准,使火箭弹没有能够发射。他迅速转用30毫米机炮对付敌机,很快就把之一架飞机打成了一团火球。第二架出现在他炮口之前的轰炸机也受了伤。加兰德紧咬目标不放,在追逐马丁B-26轰炸机时又被12.7mm机枪弹命中。于是他开始俯冲以脱离战斗。突然,由美国飞行员詹姆斯冯宁甘驾驶的P-47D“雷电”式战斗机由凭借优越的俯冲性能咬住了他,不停的打着长点射。Me262的一台引擎和仪表板损坏严重,还有一发子弹击中了加兰德的右膝。但奇迹的是,飞机还在飞行!由于害怕跳伞时被美军战机扫射,加兰德决定飞回慕尼黑的基地。回到基地上空时,不巧美军正在攻击。加兰德冒险迫降成功,然后立即在跑道上寻找隐蔽以躲开美军飞机的扫射。

在加兰德膝盖受伤后,部队的临时指挥权交给了巴尔(Bär)。住院期间,加兰德制定了一项计划,以防止 JV 44 飞行员和飞机落入俄军之手或被逼近的盟军地面部队意外击毁。

5 月 1 日,加兰德起草了一份照会,转交给艾森豪威尔将军,请求允许 JV 44 特别投降。两名助手威廉-赫盖特(Wilhelm Herget)少校和雨果-凯斯勒(Hugo Kessler)上尉驾驶 Fi 156 穿过战线,降落在施莱斯海姆(Schleißheim)。两名助手就投降的可能性进行了询问。他们回到加兰德后,得到了如何进行投降的指示,包括将剩余的 Me 262 飞机移交给美国人。重要的是,党卫军如果知道了加兰德的这一提议,可能会摧毁这些飞机并处决相关人员。尽管助手们回到了加兰德身边,他也准备好了答复,但当 Fi 156 Storch 回到美军防线上空时,飞机在施莱斯海姆附近被美军击落。虽然赫盖特在坠机中幸免于难,但加兰德的回复并没有送达美军。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最后日子里,当第九飞行大队指挥官迪特里希-佩尔茨(Dietrich Peltz)少将(Generalmajor)和他的部下们要求 JV 44 重新部署时,巴尔受到相当的压力。1945年5月2日,第九飞行师师长迪特里希-佩尔茨(Dietrich Peltz)少将(Generalmajor)和第九飞行师(J)师长哈约-赫尔曼(Hajo Herrmann)上校突然出现在马克斯格兰的控制室。在瓦尔特-克鲁宾斯基(Walter Krupinski)的见证下,巴尔、佩尔茨和赫尔曼之间爆发了激烈的争吵。他后来回忆说,巴尔的回答是:“是的,长官,但我们是在加兰德中将的指挥下,我只服从加兰德中将的命令!”--克鲁平斯基认为,这一最后的违抗命令行为可能导致巴尔因不服从命令而被枪决。

美军向萨尔茨堡附近的 JV 44 基地挺进。在巴尔的命令下,投降前不久,大部分剩余的 Me 262 被 JV 44 人员用手榴弹塞入发动机进气口炸毁。一些 JV 44 Me 262 早些时候被空运到因斯布鲁克,在那里他们遇到了由汉斯-埃克哈德-鲍勃(Hans Ekkehard Bob)指挥的 JV 44 人员将部分飞机保护,在投降时转交给美军,并在美国进行了测试。

这支“加兰德的马戏团”就此与第三帝国一道走向覆灭。

部分成员名单:

Adolf Galland

Johannes Steinhoff

Heinrich Bär

Gerhard Barkhorn

Walter Krupinski

Erich Hohagen

Heinz Sachsenberg (Platzschutzstaffel)

Waldemar Wübke (Platzschutzstaffel)

Klaus Faber(Platzschutzstaffel)

Karl-Heinz Hoffmann(role unclear, most likely Platzschutzstaffel)

Bodo Dirschauer(Platzschutzstaffel, not confirmed)

Hans Ekkehard Bob

Wilhelm Herget

Josef Dobnig

Kurt Bell

Heinrich Brücker

Arnold Döring

Diethelm von Eichel-Streiber

Gottfried Fährmann

Gerhard Frisch

Lt. Fuhrmann

Hans Grünberg

Werner Gutowski(JV 44 Adjutant)

Alfred Heckmann

Erich Hondt

Herbert Kaiser

Otto Kammerdiener

Hugo Kessler

Georg Kiefner

Hptm. Kirchays

Leopold Knier

Franz Köster

Günther Lützow

Johann Karl Müller

Klaus Neumann

Rudolf Nielinger

Ernst Pfeiffer

Werner Roell

Eduard Schallmoser

Karl-Heinz Schnell

Karl Hermann Schrader

Leo Schuhmacher

Franz Steiner

Franz Stigler

Walter Pirchann

参考文献:

Forsyth, Robert (2008).Jagdverband 44 : Squadron of Experten. Oxford: Osprey. ISBN 978-1-84603-294-3. Retrieved 1 January 2012.

Research details of JV 44 The Redwulf- Squadron, Redwulf__1 - Klaus Bohnen- after Interviews with H.E. Bob and Franz Stigler

Gemeinschaft der Jagdflieger

Braatz, Kurt (2005).Gott oder ein Flugzeug - Leben und Sterben des Jagdfliegers Günther Lützow (in German). Moo *** urg, Germany: NeunundzwanzigSechs Verlag. ISBN 3-9807935-6-7.

Braatz, Kurt (2010).Walter Krupinski - Jagdflieger, Geheimagent, General (in German). Moo *** urg, Germany: NeunundzwanzigSechs Verlag. ISBN 978-3-9811615-5-7.

Fellgiebel, Walther-Peer (2000) (in German). Die Träger des Ritterkreuzes des Eisernen Kreuzes 1939–1945 – Die Inhaber der höchsten Auszeichnung des Zweiten Weltkrieges aller Wehrmachtsteile [The Bearers of the Knight's Cross of the Iron Cross 1939–1945 — The Owners of the Highest Award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of all Wehrmacht Branches]. Friedburg, Germany: Podzun-Pallas. ISBN 978-3-7909-0284-6.

Forsyth, Robert (2008).Jagdverband 44 Squadron of Experten. Oxford, UK: Osprey Publishing. ISBN 978-1-84603-294-3.

Obermaier, Ernst (1989) (in German).Die Ritterkreuzträger der Luftwaffe Jagdflieger 1939 – 1945 [The Knight's Cross Bearers of the Luftwaffe Fighter Force 1941 – 1945]. Mainz, Germany: Verlag Dieter Hoffmann. ISBN 978-3-87341-065-7.

Patzwall, Klaus D.; Scherzer, Veit (2001) (in German).Das Deutsche Kreuz 1941 – 1945 Geschichte und Inhaber Band II [The German Cross 1941 – 1945 History and Recipients Volume 2]. Norderstedt, Germany: Verlag Klaus D. Patzwall. ISBN 978-3-931533-45-8.

Patzwall, Klaus D. (2008) (in German).Der Ehrenpokal für besondere Leistung im Luftkrieg [The Honor Goblet for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in the Air War]. Norderstedt, Germany: Verlag Klaus D. Patzwall. ISBN 978-3-931533-08-3.

Schaulen, Fritjof (2004) (in German).Eichenlaubträger 1940 – 1945 Zeitgeschichte in Farbe II Ihlefeld – Primozic. Selent, Germany: Pour le Mérite. ISBN 3-932381-21-1.

Scherzer, Veit (2007) (in German).Die Ritterkreuzträger 1939–1945 Die Inhaber des Ritterkreuzes des Eisernen Kreuzes 1939 von Heer, Luftwaffe, Krieg *** arine, Waffen-SS, Volkssturm sowie mit Deutschland verbündeter Streitkräfte nach den Unterlagen des Bundesarchives [The Knight's Cross Bearers 1939–1945 The Holders of the Knight's Cross of the Iron Cross 1939 by Army, Air Force, Navy, Waffen-SS, Volkssturm and Allied Forces with Germany According to the Documents of the Federal Archives]. Jena, Germany: Scherzers Miltaer-Verlag. ISBN 978-3-938845-17-2.

Von Seemen, Gerhard (1976) (in German).Die Ritterkreuzträger 1939–1945 : die Ritterkreuzträger sämtlicher Wehrmachtteile, Brillanten-, Schwerter- und Eichenlaubträger in der Reihenfolge der Verleihung : Anhang mit Verleihung *** estimmungen und weiteren Angaben [The Knight's Cross Bearers 1939–1945 : The Knight's Cross Bearers of All the Armed Services, Diamonds, Swords and Oak Leaves Bearers in the Order of Presentation: Appendix with Further Information and Presentation Requirements]. Friedberg, Germany: Podzun-Verlag. ISBN 978-3-7909-0051-4.

Thomas, Franz (1997) (in German).Die Eichenlaubträger 1939–1945 Band 1: A–K [The Oak Leaves Bearers 1939–1945 Volume 1: A–K]. Osnabrück, Germany: Biblio-Verlag. ISBN 978-3-7648-2299-6.

Weal, John (1999).Bf 109F/G/K Aces of the Western Front. Oxford, UK: Osprey Publishing. ISBN 1-85532-905-0.

Frey, Gerhard;Herrmann, Hajo: Helden der Wehrmacht II (in German). FZ-Verlag GmbH, 2003. ISBN 3-924309-62-0.

Baker, David.Adolf Galland: The Authorised Biography. London: Windrow and Green, 1996. ISBN 978-1-85915-017-7.

Berger, Florian.Mit Eichenlaub und Schwertern. Die höchstdekorierten Soldaten des Zweiten Weltkrieges (in German). Wien, Austria: Selbstverlag Florian Berger, 1999. ISBN 3-9501307-0-5.

Caldwell, Donald and Richard Muller.The Luftwaffe over Germany: Defense of the Reich. London: Greenhill Books, 2007. ISBN 978-1-85367-712-0.

Cull, Brian and Bruce Lander (with Heinrich Weiss).Twelve Days: The Air Battle for Northern France and the Low Countries, 10–21 May 1940, As Seen Through the Eyes of the Fighter Pilots Involved. London: Grub Street, 2001. ISBN 978-1-902304-12-0.

Die Wehrmachtberichte 1939–1945 Band 1, 1. September 1939 bis 31. Dezember 1941 (in German). München: Deutscher Taschenbuch Verlag GmbH & Co. KG, 1985. ISBN 3-423-05944-3.

Die Wehrmachtberichte 1939–1945 Band 2, 1. Januar 1942 bis 31. Dezember 1943 (in German). München: Deutscher Taschenbuch Verlag GmbH & Co. KG, 1985. ISBN 3-423-05944-3.

Deighton, Len. Fighter: The True Story of the Battle of Britain. London: Pimlico, 1977. ISBN 0-7126-7423-3.

Feist, Uwe.The Fighting Me 109. London: Arms & Armour Press, 1993. ISBN 1-85409-209-X.

Fellgiebel, Walther-Peer. Die Träger des Ritterkreuzes des Eisernen Kreuzes 1939–1945 (in German). Friedburg, Germany: Podzun-Pallas, 2000. ISBN 3-7909-0284-5.

Forsyth, Robert.Fw 190 Sturmböck vs B-17 Flying Fortress: Europe 1944–1945. Oxford, UK: Osprey, 2009. ISBN 978-1-84603-941-6.

Forsyth, Robert.Jagdverband 44: Squadron of Experten. Osprey, Oxford. 2009. ISBN 978-1-84603-294-3

Franks, Norman.Royal Air Force Fighter Command Losse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Volume 1: Operational Losses: Aircraft and Crews, 1939–1941. Hersham, Surrey, UK: Midland Publishing, 1997. ISBN 1-85780-055-9.

Fraschka, Günther.Knights of the Reich. Atglen, Pennsylvania: Schiffer Military/Aviation History, 1994. ISBN 0-88740-580-0.

Galland, Adolf.The First and the Last: Germany's Fighter Force in WWII (Fortunes of War). South Miami, Florida: Cerberus Press, 2005. ISBN 1-84145-020-0.

Galland. Adolf.The First and The Last: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erman Fighter Forces, 1938–1945. New York: Henry Holt and Company, 1954. No ISBN.

Hagen, Hans-Peter.Husaren des Himmels Berühmte deutsche Jagdflieger und die Geschichte ihrer Waffe (in German). Rastatt, Germany: Moewig, 1998. ISBN 3-8118-1456-7.

Helden der Wehrmacht– Unsterbliche deutsche Soldaten (in German). München, Germany: FZ-Verlag GmbH, 2004. ISBN 3-924309-53-1.

Holmes, Tom.Hurricanes to the Fore: The First Aces (Aircraft of the Aces: Men and Legends Ser.# 7 ). Oxford, UK: Osprey Publishing, 1999. ISBN 978-84-8372-221-3.

Hooton, Edward. Eagle in Flames: Defeat of the Luftwaffe. Weidenfeld & Nicolson. 1994. ISBN 978-1-85409-343-1

Kaplan, Philip.Fighter Aces of the Luftwaffe in World War WWII. Auldgirth, Dumfriesshire, UK: Pen & Sword Aviation, 2007. ISBN 1-84415-460-2.

Kurowski, Franz.Luftwaffe Aces: German Combat Pilots of WWII. Stackpole Publishing. 1996. ISBN 978-0-8117-3177-5

Miller, Donald S.Masters of the Air.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2006. ISBN 978-0-7432-3544-0.

Mosley, Leonard.Battle of Britain: The Story of a Film. London: Pan Books, 1969. ISBN 0-330-02357-8

Obermaier, Ernst.Die Ritterkreuzträger der Luftwaffe Jagdflieger 1939–1945 (in German). Mainz, Germany: Verlag Dieter Hoffmann, 1989. ISBN 3-87341-065-6.

Overy, Richard.The Air War, 1939–1945. Potomac Books, Washington, 1980. ISBN 978-1-57488-716-7

Parker, Danny S.To Win The Winter Sky: The Air War Over the Ardennes, 1944–1945. New York: Da Capo Press, 1998. ISBN 0-938289-35-7.

Price, Alfred.The Last Year of the Luftwaffe: May 1944 to May 1945. London: Greenhill Books, 1993. ISBN 1-85367-440-0.

Ring, Hans and Werner Girbig.Jagdgeschwader 27 Die Dokumentation über den Einsatz an allen Fronten 1939–1945 (in German). Stuttgart, Germany: Motorbuch Verlag, 1994. ISBN 3-87943-215-5.

Schaulen, Fritjof.Eichenlaubträger 1940–1945 Zeitgeschichte in Farbe I Abraham – Huppertz (in German). Selent, Germany: Pour le Mérite, 2003. ISBN 3-932381-20-3.

Scherzer, Veit.Ritterkreuzträger 1939–1945 Die Inhaber des Ritterkreuzes des Eisernen Kreuzes 1939 von Heer, Luftwaffe, Krieg *** arine, Waffen-SS, Volkssturm sowie mit Deutschland verbündeter Streitkräfte nach den Unterlagen des Bundesarchives (in German). Jena, Germany: Scherzers Militaer-Verlag, 2007. ISBN 978-3-938845-17-2.

Speer, Alfred.Inside the Third Reich: Memoirs.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97, First edition 1969 (German), 1970 (English). ISBN 978-0-684-82949-4.

Spick, Mike.Aces of the Reich: The Making of a Luftwaffe Fighter Pilot. London: Greenhill Books, 2006. ISBN 978-1-85367-675-8.

Taylor, Robert and Charles Walker.Air Combat Paintings Volume IV. Newton Abbot, Devon, UK: David & Charles, 2000. ISBN 0-7153-1623-0.

Toliver, Raymond F. and Trevor J. Constable.Fighter General: The Life of Adolf Galland The Official Biography. Atglen, PA: Schiffer Publishing Ltd., 1999. ISBN 0-7643-0678-2.

Weal, John.Bf 109D/E Aces 1939/41 (Gli Assi della Blitzkrieg). Oxford, UK/New York: Osprey Publishing, 1996/Del Prado, 1999. ISBN 84-8372-203-8.

Williamson, Gordon.Knight's Cross with Diamonds Recipients 1941–45. Oxford, UK: Osprey Publishing Ltd., 2006. ISBN 1-84176-644-5.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406/597869.html

“德国空军最后的传奇:jv44专家战斗机中队” 的相关文章

刘备打孙权那么重要 刘备为何没有带上诸葛亮

刘备打孙权那么重要 刘备为何没有带上诸葛亮

你真的了解刘备征讨孙权这么重要的战役,为何没带上诸葛亮?吗?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魏蜀吴三足国鼎立,孙权派吕蒙攻打荆州,最终斩杀了关羽。这个消息传到蜀营的时候,刘备悲伤至极。所以他在刚刚建立蜀汉的时候,就率领 6万大军前去东征孙权。其实讨伐孙权这场战役非常的重要,但是刘备却没有带上他的...

吕雉的一生是什么样的?经历了哪些事情?

吕雉的一生是什么样的?经历了哪些事情?

吕雉汉高帝刘邦之皇后,与刘邦共定天下,临朝称制十六年,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吕雉(公元前241年-公元前180年),字娥姁(xu)。娥:美丽的姿态,美丽的女子;姁:喜悦自得,和悦温和。这个字取得实在很美妙,美丽温和的女子。可是后世往往一提起吕后,首先映入脑海的就是一幅可怕的场景...

曹操的三个女儿都如花似玉的 曹操为何将她们嫁给同一个人

曹操的三个女儿都如花似玉的 曹操为何将她们嫁给同一个人

对曹操有3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却全都嫁给同一人,是谁如此厉害?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相信三国这段历史大家或多或少都有所耳闻,水淹七军的关羽,八百骑兵大破孙权十万联军的张辽,那段瑰丽的历史留给了后人无限的遐想。但若说三国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非曹操莫属。无论是在长安城刺杀...

樊哙打仗还不如刘邦 鸿门宴上为何还敢对项羽吹胡子瞪眼

樊哙打仗还不如刘邦 鸿门宴上为何还敢对项羽吹胡子瞪眼

对论领兵打仗的本事,樊哙远不如刘邦,为何敢在鸿门宴朝项羽瞪眼?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樊哙知名度很高,鸿门宴上朝项羽吹胡子瞪眼,是樊哙一生中的高光时刻。但实际上,樊哙领兵打仗的本事,在汉初名将中,并不突出,且不说完全没法跟淮阴侯韩信比,也没法跟英布、彭越、卢绾、刘贾等...

雍正上位后圈禁了很多人 乾隆上位后为什么基本都放了

雍正上位后圈禁了很多人 乾隆上位后为什么基本都放了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乾隆为什么要放了雍正圈禁起来的人?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清朝康熙的儿子被圈禁的皇子有:皇长子爱新觉罗·胤禔、废太子爱新觉罗·胤礽、皇八子爱新觉罗·胤禩、皇九子爱新觉罗·胤禟、皇十子爱新觉罗·胤、皇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禵。其中皇长子爱新觉罗·胤禔、废太子爱新觉罗·胤礽是...

历史上汉武帝废黜陈皇后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上汉武帝废黜陈皇后的原因是什么?

金屋藏娇原指汉武帝幼时喜爱阿娇,并欲建金屋让她居住一事。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汉武帝废黜陈阿娇的理由非常明确。不过,其实这些所谓的理由,都是表象。并不是汉武帝废黜陈阿娇的真正原因。那么,汉武帝废黜陈阿娇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先来看看汉武帝废黜陈阿娇的那些理由。汉武帝废黜陈阿娇有两...

丁奉:三国时期东吴名将、权臣,一生统兵与北方政权征战

丁奉:三国时期东吴名将、权臣,一生统兵与北方政权征战

丁奉(?-271年),字承渊,庐江安丰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权臣。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丁奉年少从军,骁勇善战。太元二年(252年)东兴之战,丁奉大破魏军前屯,迁灭寇将军。吴景帝孙休在位时,丁奉设计斩杀权臣孙綝,替孙休夺回了皇权,官拜大将军,开始掌握吴国军政大权。永安三...

关羽为什么要和马超比武 公平交手谁会获胜

关羽为什么要和马超比武 公平交手谁会获胜

还不知道:关羽为何要与马超比武,如果双方公平交手,究竟谁会取胜?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马超加入刘备阵营后,发生了一件让大家意想不到的事情。远在荆州的关羽向诸葛亮写信,询问马超的情况。诸葛亮知道关羽的心意,便在回信中说马超和张飞相似,都是并驾齐驱的猛将,但是远比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