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司马光砸缸救的小孩是谁?看看他的成就,难怪老师从不提他的名字

中国历史2周前 (06-10)10

司马光砸缸救的小孩是谁?看看他的成就,难怪老师从不提他的名字。这令人费解的标题,让人不禁对其中的故事产生浓厚的好奇心。究竟当年发生了什么事情,才使得一位显赫的历史人物,在课本和老师的讲解中被有意忽略和回避?是不是有什么不为人知的隐情,或者是令人羞愧的黑历史,才使得这位人物的名字无法在教科书中出现?

或许,我们需要追溯到那个久远的年代,去探索这段被刻意掩藏的真相。一个平凡的石缸,一次生死攸关的意外,一份真挚难能可贵的友谊,这一切最终导致了一个怎样的结局?让我们一同去解开这个迷团,看看这位被故意遗忘的人物,到底有着怎样的不平凡经历和出众成就?一切的答案,就藏在这则旧时代的故事中。

一. 儿时无忧友谊萌芽

光阴荏苒,时光回溯几百年前,那是一个太平盛世。大唐帝国的锦绣河山,遍布着不计其数的儿女情长、生死与共的人间佳话。其中,有这么一段发生在中原一隅的真挚友谊,成为后世经典之作。

当时,河南光州城中有两个年纪相仿的男孩,一个名为司马光,一个叫刘辟。司马光家世普通,家境贫寒,但他自幼聪颖好学,品行纯良。刘辟则出身望族之家,家中资财万贯,却性格略显骄纵张扬。

起初,两人仅是街坊邻里相识。刘辟虽身居富家,却喜欢结交一些清贫但品学兼优的孩子。他很欣赏司马光的才学和谦逊有礼的品性,而司马光也对刘辟诚挚热情的个性另眼相看。就这样,他们渐渐走到了一起。

不知从何时起,他们变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两人或在田间地头嬉戏玩耍,或在河边垂钓消磨时光。阳光明媚时,他们会顶着烈日在田垄上奔跑嬉闹,汗水浸湿了衣衫;雨雪霏霏时,又会在屋檐下讲古论今。刘辟常拿家中珍藏的古董宝贝向好友炫耀,司马光则耐心听他讲解那些饱经沧桑的旧物背后的缘由和故事。有时,刘辟不经意间说了些夸大其词的话,司马光也只是笑笑,礼貌而不失分寸地予以纠正。

渐渐地,这种单纯善良的友谊在两人心中紧紧凝聚,变得无比珍贵而难能可贵。他们亦师亦友,共同进步;他们如手足兄弟,相濡以沫。刘辟从司马光身上汲取智慧,锻炼了自己的心智;司马光也在这份友谊里感受到无比的温暖与快乐。当时的他们,单纯快乐,对未来充满无限向往和憧憬,但却并不知道,这段友谊还将承受一次大起大落的生死考验。

二. 石缸惊魂意外生命垂危

刘辟家中的富足生活,给两个孩子带来了无尽的乐趣。曾几何时,刘家上下里外都在议论纷纷,原来是刘府新铸造了一口大缸,准备在后院摆放。这口缸巨大无朋,足有三人多高,通体雕刻精美,工艺独具匠心。更令人称奇的是,缸身竟是用上等和田玉料一块块琢磨而成。

听闻此事,刘辟对这口石缸自是向往已久。他幻想石缸内有无穷无尽的宝藏珍宝,亦或隐藏着什么天地奇珍。常常趁父母不在,就偷偷溜到后院,瞧那口缸究竟有什么不平凡之处。

一日,刘辟约了司马光前来游玩。一见到那口石缸,他就滔滔不绝地向好友夸耀自家这件"国宝"的来历。司马光听了不以为然,以为这不过是富家子弟的一时炫耀。可刘辟滴雒纷纭,说什么这缸中有万年玉髓,宝藏重重;说什么里面还盛有仙丹妙药,服下可成仙得道。虽说这些言论无稽之谈,但足见刘辟对这口石缸的向往。

趁上人都不在,刘辟就跃上缸沿,企图亲眼窥看缸内的"宝藏"。虽然司马光极力阻止,但骄纵的他哪会听进去?只见他探身往缸里望去,可石缸内黝墨沉沉,几乎什么也瞧不真切。

正当此时,一阵疏忽大意,刘辟竟整个人栽进了这口满盈的深缸之中!只听"扑通"一声巨响,水花四溅,刘辟已在缸中挣扎翻腾,口中不住呼救。他本就身形矮小,又置身幽深之处,只能徒劳地踩着缸壁,却怎么也浮不上水面。

万一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死于非命,实在太憾,太可叹了!司马光一瞬间明白了事态的严重性,立即跑向一旁的场院,捡起几块沉重的青石,使出全身力气一砰一砰地砸向那口石缸!就在众目睽睽之下,几块沉甸甸的大石击中缸壁发出沉闷的巨响,终于在缸腹上砸出一个大洞!刘辟立刻从涌出的一股水流中被冲了出来,瘫倒在地狂咳连连。他满身湿透,险些喘不过气来,眼看就要不支。幸亏司马光临危不乱,才保住了刘辟一条小命。

三. 刻骨铭心感恩有余

这一惊险之举,着实把刘辟和他的家人吓了一大跳。要不是司马光临危不乱,砸开了那口石缸,刘辟只怕已经命丧黄泉。一想到刚才的生死关头,刘辟后怕不已,浑身不住地打着冷战。他的父母也是喜出望外,赶忙将儿子用被褥裹紧,着人烧些姜汤驱寒。

待刘辟渐渐缓过神来,顿时便向司马光连声道谢。他说,要不是你当机立断,拿石头砸开了那缸,自己早就窒息而亡了。司马光谦逊地摆手说,这不过是他应该做的,毕竟两人是好朋友。可刘辟仍是衷心地感激不尽,一连几日都无法释怀。

几天后,刘辟再次找到司马光,神色无比郑重。他说,他已下定决心,要将自己的姓名里加上"光"这个字,就叫刘辟光。这不仅是为了纪念这次逃过一劫的经历,更是要永远铭记司马光救自己于危难之中的恩情。从今而后,他将视司马光如同己出,待他如同手足,永不言而有信。

司马光被刘辟光这番话深深地打动了。他从未想过,自己当时的那个举动,竟让对方如此重视。司马光只是本能地做出了挽救生命的正确选择,这不过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美德的自然体现。可对于刘辟光来说,这确实是死里逃生,是重获新生,是一生更大的恩惠。

从此,两人的友谊更上层楼。刘辟光时常怀着难能可贵的缘分想起当年的一幕,一想到若非司马光的英勇相救,自己只怕已化作污泥,就不禁浑身一震。而司马光也牢牢地将这份友谊珍藏在心底,视之为宝贵无比的精神财富。

两人从小就心有灵犀,渐渐还建立了"同心同德"的信念。不论前程如何,他们都决心互相扶持,携手共进。纵使一时分隔两地,也誓要海内存知己,天涯唯斯交。这种发自内心的友谊,注定要在往后的人生历程中,发挥出强大的凝聚力。

四. 仕途际遇别样人生

自那惊心动魄的一幕之后,司马光和刘辟光的人生道路渐趋分野。二人虽然志同道合,但前程殊途却在所难免。

司马光家中虽然清贫,却自幼便勤奋好学。他自小就爱读书识字,对四书五经颇有心得,深受父老们的赞赏。及笄之年,他一心想要在科场上施展才华,为家里和光州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相比之下,刘辟光的家境殷实,并不愁吃穿。他也不甚热衷于读书,倒是喜欢练习武艺,有几分少年意气。不过,自从受了司马光那番知遇之恩,他就暗下决心,无论如何也要为朝廷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就这样,二人在科场和武场上,各自寻找着属于自己的舞台。很快,司马光的文词造诣就小有名气,在光州已小有口碑。他曾几次参加乡试,屡次得中式。而刘辟光则在武艺上下足功夫,已在当地小有名气。

转眼间,二人已年过而立之年。司马光终于在一次生死攸关的殿试中力荐,被朝廷授予了功名。他首次做了个小小的官儿,这在当时可是前程万里的开端。刘辟光则仍在武场上挥洒汗水,尽管屡试不第,却也未曾气馁。

就在司马光为官不久,一场灾祸迫在眉睫。本是良师益友的一对师生,竟因为某些原因反目成仇,闹得不可开交。那个师生竟然无理纠缠不休,大做文字狱来陷害司马光。眼见这场灾难迫在眉睫,司马光万分无助,几乎就要倾家荡产。

危难当头之际,司马光深知若非刘辟光当年拼死相救,自己今日只怕已不在人世。为了报答这份救命之恩,刘辟光当即展现出他惊人的智谋和决断力。他不惜违抗师门,以武力将那对师生斩草除根,为司马光扫清了最后的阻力。

五. 双璧齐驱享年高寿

展望未来,司马光和刘辟光的人生道路必将更加精彩纷呈。二人携手共进,在各自的事业版图上均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司马光凭借出众的文词造诣和过人的智慧,很快就在朝野间小有名气。他勤勉好学、秉持正直,很快就被朝廷重用,一路升迁为重要的文官。他主持过多次重大的政治改革,为唐朝的社稷尽了自己的绵薄之力。有时也遭遇过挫折与非议,但总能凭借过人的智慧和远见卓识渡过难关。

与此同时,刘辟光也在武官的仕途上步步高升。他英勇善战、机智过人,朝廷对他充满厚望。他为国家屡立战功,所向披靡,成为一代名将。无论是诛灭叛乱还是御敌于国门之外,他都建立了骁勇无比的威名。即使到晚年,他也未曾止步,仍旧英姿焕发、屹立潼关。

二人各自在仕途上取得了不俗的成就,都成为了朝野瞩目的显贵。但他们始终惺惺相惜,并肩作战,携手维护了这个大唐盛世长治久安数十载之久。不论是刀口还是檐钺,他们都身先士卒,以臂膊之力撑起了一个时代的荣光。

渐渐地,二人已步入花甲之年。这时,朝廷上下已将他们捧为双璧,成为人们最崇敬的榜样和楷模。即便到了年高德劭的年纪,他们依然忠心耿耿,矢志不渝,寸步不离地守护着这个唐朝的太平盛世。

直到深耄之年,他们仍是朝野同仰的人物。不论是军中将士还是黎民百姓,无不钦佩并视他们为儒者重士。太平盛世那几十年间,唐朝经历过诸多事变和战乱,幸有这对忠勇双璧的鞠躬尽瘁,才使得这一个朝代得以安康长治久安。

后世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于自己的《资治通鉴》一书中,也曾反复提及他与刘辟光的友情,以及二人为国为民、鞠躬尽力的事迹。他写道,若非当年的那次生死交关,后来的我恐怕也无法为国家贡献自己那份微薄的力量。而刘辟光的一往无前、勇猛精进,也是他终生仰慕的楷模。二人相携相勉,方成就了一个个伟业。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406/597967.html

“司马光砸缸救的小孩是谁?看看他的成就,难怪老师从不提他的名字” 的相关文章

孝庄太后都已经死了37年之久 康熙为何迟迟没有下葬

孝庄太后都已经死了37年之久 康熙为何迟迟没有下葬

你真的了解孝庄太后停灵37年,康熙为何迟迟不将祖母下葬吗?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在清朝历史上曾经有这么一个小小的典故。在满清入关之后,多尔衮曾上深山向一位神秘道人咨询大清国运。老道答曰:“得之于摄政王,失之于摄政王;得之于孤儿寡母,失之于孤儿寡母。”皇太极听得是一头雾水,自然听不懂老道...

面对贪官胡惟庸的挑衅,朱元璋只说了五个字

面对贪官胡惟庸的挑衅,朱元璋只说了五个字

众所周知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穷苦出身,童年过得极其痛苦,常常饱一顿饥一顿的,这种悲惨经历直接导致他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他坐上帝位之后,面对贪官,可以说是铁腕铁拳铁石心肠,曾经有一位贪官挑衅他,朱元璋只说了5个字,就震慑了所有人。那么,朱元璋是如何治理官员腐败的呢?他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思想有些局限。...

崇祯皇帝当初令吴三桂入京勤王 吴三桂为何迟迟没有支援

崇祯皇帝当初令吴三桂入京勤王 吴三桂为何迟迟没有支援

吴三桂为什么不支援崇祯皇帝?只因明朝统治者不分忠奸、作茧自缚,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李自成进攻北京的时候,明崇祯皇帝曾经命吴三桂入京勤王,但是吴三桂的反应却让他大失所望。原本只需要两三天时间,他们就可以到达北京,帮助皇帝抵抗李自成的大顺军队。但是...

历史上马超与曹操之间有何故事?

历史上马超与曹操之间有何故事?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接下来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马超是三国时期最为悲惨的将领之一,三次反对曹操,结果三次导致家人被害。不仅父亲兄弟被害,就连妻子儿子也两次被害。那马超的家人为何如此悲惨,又是如何被害的呢一,出身名门马超出身武将世家,为伏波将军马援之后,征西将军马腾之子。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马超便...

被围困麦城时,关羽没有选择挟持诸葛瑾脱困是为什么?

被围困麦城时,关羽没有选择挟持诸葛瑾脱困是为什么?

麦城之战是东汉末年的一场战役,在《三国演义》里被浓墨重彩地描写。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关羽发动襄樊战役,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曹操勾结孙权,夹击关羽,孙权派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败走麦城。刘封、孟达不救,糜芳、傅士仁投降,关羽孤立无援,退守麦城,被东吴大军围困,弹尽...

赵云刺伤周仓三次都没有杀他,是为了什么?

赵云刺伤周仓三次都没有杀他,是为了什么?

赵云汉末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与关羽、张飞并称“燕南三士”。今天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赵云作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武艺高强,一向以枪快著称,在战场上,敌将往往还没来得及看清楚,就已经死于赵云枪下,这里面,包括比较厉害的高览和朱然,都是被赵云一枪毙命。赵云曾在卧牛山一枪刺死裴元绍,连刺周仓三枪,没...

姜维十一次北伐战绩如何 姜维是不是在纸上谈兵

姜维十一次北伐战绩如何 姜维是不是在纸上谈兵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姜维真是纸上谈兵吗?十一次北伐,真实战绩如何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引言:公元234年,为蜀汉操劳一辈子的诸葛亮,人生已到油尽灯枯之境。眼见大业未成,自己就将远去,落幕那一刻,诸葛亮的思绪定然是不甘的。唐代诗人罗隐在《筹笔驿》诗句中道尽了诸葛亮的不甘...

宣华夫人是什么身份?她与杨广之间有何故事?

宣华夫人是什么身份?她与杨广之间有何故事?

宣华夫人陈氏,是南北朝时期南朝陈宣帝之女,陈叔宝的同父异母妹,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宣华夫人陈氏是杨坚的后妃,在杨坚病重的时候,太子杨广调戏了陈氏。陈氏把这件事告诉杨坚,杨坚非常生气,准备废掉杨广的太子之位,重新把废太子杨勇立为太子。这件事最终引发了“仁寿宫变”,杨坚离奇死亡,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