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民国时期,高官权贵为敛财有多腐败?是时候告诉大家真相了!

中国历史2周前 (06-13)7

在电视剧《追风者》中,虞世卿和康爷背后的大反派二姐(历史原型为宋霭龄),为敛财不惜操纵库券市场,大发国难财150亿法币,国府内各类 *** ,不顾百姓死活。

其实,在真实的民国历史上,国府的高官权贵,为实现敛财更是无所不用其极,各类 *** 、剥削百姓也是司空见惯。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民国时期的国家腐败和黑暗!

首先,自1927年蒋氏在南京成立国民 *** ,东北于1928年易帜后,南京国民 *** 完成形式上的全国统一。

不过,扶持蒋氏登入政坛顶端的,不是普通百姓,而是一群大买办、大官僚阶级,也就是以四大家族支撑的南京国府。

四大家族分别是:蒋氏(把控政治)、宋氏(把控财政,南京国府真正的大股东)、孔氏(把控财政)、陈氏(把控党务)。

四大家族,对外同帝国主义列强勾结,出卖国家 *** 和利益,对内和地方买办、地主等阶级沆瀣一气,压迫平民百姓,腐败更是根深蒂固。

当时,国军一个步兵师上报编制人数为7000余人,但是实际人数不到4000,下发的多余物资,便被一些高级军官全部转手卖掉,填满自己的腰包。

比如,在军队伙食标准上,每名士兵每个月有接近40斤的大米伙食补贴。但是,实际上都会一路克扣,然后再虚报几千人,多余的大米等粮食,再被转手一卖。

在常德会战爆发前,普通士兵只能吃点糙米饭,就着烂菜叶和少量咸菜,根本没啥油水。

然后,国军多数士兵还是穿草鞋,只有少数军官才有皮鞋和胶鞋可穿,而且部分还是中央军序列,这一点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

纵观整个民国,国军内部吃空饷,喝兵血的现象,甚至到了丧心病狂的程度。

当然,这种级别的腐败,在民国高官权贵的眼里,似乎是不值一提。就拿宋霭龄来说吧,和孔祥熙联姻后,仗着其身份大肆敛财。

1935年,在二三关库券炒作案中,宋霭龄盈利高达2500万元,而炒作的结果导致部分银行、大户、散户破产,甚至自杀跳楼(电视剧《追风者》中的黄包车夫阿文,便是因为库券自杀的普通百姓)。

1935年11月,为防止白银外流,实施白银国有化政策,时任国府财政部长的宋子文,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币制改革,“民国法币”便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当宋霭龄从弟弟口中得到内幕消息以后,她便直接动用国库资金,将大笔财政资金投入到外汇和黄金市场,准备用公家钱大赚一笔后,全部揣入私人腰包。

在抗战爆发以后,宋霭龄更是将“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贪婪嘴脸,展现地淋漓尽致。

1937年10月,国府迁都重庆后,抗战正处于艰难局面,本应全国民众一同抗日。

但是,宋霭龄料到后方物资紧缺,便利用其丈夫孔祥熙财政部长的权力,囤积食品和药品于重庆,并等到物价飞涨再卖出。

当时,就连国府购买军用飞机用于抗战,宋霭龄都要从中抽取佣金,并全部存入自己的私人银行。

1948年,蒋经国在上海滩开展打虎行动,宋霭龄的长子孔令侃,继承家族衣钵,利用家族身份特权经营的扬子公司,囤积西药、汽车、颜料、口红、尼龙 *** 等奢侈品,还有钢铁等工业物资,偷逃海关税款,哄抬物价,牟取暴利。

当时,一心想惩治贪官污吏的大公子蒋经国,就是因为这些高官权贵关系网,最终在上海滩打虎失败,还被蒋氏一顿批评,而后辞去经济督导员一职。

当然,大姐宋霭龄最臭名昭著的,还得是她在抗战时期的侵吞美元公债案,而这件事也直接导致孔祥熙的下台。

1941年,为了支持反法西斯战争,美国罗斯福 *** 划拨5亿美元,借款给南京国府,而宋霭龄和孔祥熙商议,决定用其中的1亿美元作为美国公债发行,以此大发国难财。

1943年,在得到证券市场通货膨胀消息后,宋霭龄等人回购美元公债,转移资金风险,累计获利高达115亿法币。

虽然最终这笔贪腐案被揭发检举,财政部长孔祥熙也由此下台,但是他们发的国难财却并没有受到损失,几乎全部转移到了美国和南美地区。

再说宋子文,可别以为他是个好人,实际上和蒋氏是一丘之貉,他推行币制改革也不是为了国家,而是方便自己和四大家族搂钱罢了。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行政院院长宋子文,并没有将重心放在战后国民建设方向,而是加紧接收日伪物资,并亲自前往北平、天津、上海等地督导接收。

在接收物资过程中,他更是滥用职权,以接收日伪财产为名,大肆掠夺百姓资产,包括房子、车子、黄金、钞票等,借机横征暴敛,百姓是苦不堪言。

当年,杜鲁门 *** 在探查孔、宋两大家族时,估算两家的存款就高达二十亿美元以上。其中一家银行,宋霭龄的个人存款有8000万美元,宋美龄有1.5亿美元,而宋子文也有7000万美元。

1942年,中原地区爆发极端灾害,水、旱等灾害交替,数千万百姓流离失所,饿殍千里,南京国府迫于舆论压力划拨2亿振灾款,但是实际到地方 *** 只有不到8000万。

本来这8000万振灾款,对于数千万灾区百姓来说,俨然是杯水车薪,但是地方官员还没有将其用于救灾,而是直接将大笔钱放进了银行里靠利息增值,鼓足官员腰包。

只有少量救济款,可以分配给闹饥荒的地区,但是地方官员还要救济款中扣除税赋,导致百姓能拿到的救济款是少之又少。

其实,在南京国府内部的贪腐,并不是个例,而是一个系统性的、辐散性的 *** 。

当时,从基层小吏到上层高官,几乎都和贪腐脱不了关系。在四大家族之下,还有无数个大大小小的贪腐官僚家族,他们的贪腐腐败,和四大家族相比较,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那个吃人的社会之下,普通老百姓不仅会被贪腐官僚压榨,还要遭受来自军阀、土匪、地主等的层层压迫!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406/598213.html

“民国时期,高官权贵为敛财有多腐败?是时候告诉大家真相了!” 的相关文章

江东时期的虎将太史慈为什么会有那么高的地位?

江东时期的虎将太史慈为什么会有那么高的地位?

时间长河不停的流淌,历史在不停的发展,让历史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看看江东时期的虎将太史慈的故事。生逢乱世太史慈21岁就做了官员,这可以看得出他的起点是非常高的。而太史慈和孔融等人都是好朋友,太史慈地位朋友当中甚至有一部分是刘氏皇室后裔。这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可想象的。当时是...

张绣投降曹操后为何又发起反叛?发生了什么?

张绣投降曹操后为何又发起反叛?发生了什么?

张绣,东汉末年割据宛城的军阀,汉末群雄之一。还不知道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东汉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操征讨张绣。张绣眼看着打不赢,于是直接投降了。本来皆大欢喜,但因曹操爱人妻的老毛病犯了,突起色心,让事情起了反复。《三国志·张绣传》中记载:太祖南征,军淯水,...

历史上赵云是怎么死的?与箕谷兵败有联系吗?

历史上赵云是怎么死的?与箕谷兵败有联系吗?

箕谷之战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蜀汉赵云与魏国曹真发生的一场战斗。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赵云是三国蜀汉名将,蜀汉的开国元勋,忠勇无双,作为武将,征战一生,赵云是少有的能善终的大将之一,建兴七年(229年)赵云去世。然而,赵云之死,和他箕谷兵败有关吗?是因为箕谷兵败,赵...

张佳胤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他留下了哪些作品?

张佳胤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他留下了哪些作品?

张佳胤(1526年8月12日-1588年8月7日),避雍正帝讳,又作佳印、佳允,字肖甫、肖夫、肖父,初号泸山,号崌崃山人(一作居来山人),四川布政使司重庆府铜梁县人。明朝大臣、文学家。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太保。万历...

李元吉也是皇位继承人之一 李元吉为何站队李建成而不是李世民

李元吉也是皇位继承人之一 李元吉为何站队李建成而不是李世民

对李元吉为何站队李建成,而不是李世民呢?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也许我们在看唐朝历史的时候,总会有一个问题十分好奇,那就是为何李元吉当初选择站队的时候就是要支持李建成,而不是支持李世民呢?难道双方之间存在什么问题还是过节?实际上并不是因为这些原因,李元吉之所以站队李建...

作为二婚女,刘娥有什么魅力迷得宋真宗神魂颠倒?

作为二婚女,刘娥有什么魅力迷得宋真宗神魂颠倒?

古代有很多著名的人物,这些人物也颇受争议,其中刘娥的一生是经历过人生百态,也是人们议论的对象。那么作为二婚女,刘娥有什么魅力迷得宋真宗神魂颠倒?请听我详细道来。刘娥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刘延庆曾在五代十国的后汉政权出任右骁卫大将军之职,她的老爹刘通在宋太祖赵匡胤时期曾出任四川嘉州(现今四川乐山)刺史...

刘邦称帝后父亲要行跪拜之礼 刘邦是怎么避免这个尴尬的

刘邦称帝后父亲要行跪拜之礼 刘邦是怎么避免这个尴尬的

对刘邦称帝,父亲行跪拜之礼时是怎样避免场面尴尬的?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刘邦的父亲叫刘煓,育有四子一女,年轻时候的刘邦就是当中最没出息的一个。36岁时还只是一个小小的泗水亭亭长。可就是这个最没出息的老三却成为了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在成为皇帝之后也十分尊敬自己的父亲,...

历史上贺若敦与贺若弼是什么关系?二人的结局如何?

历史上贺若敦与贺若弼是什么关系?二人的结局如何?

古人云: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今天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贺若敦生前效力于西魏、北周两朝,以勇武闻名,尤善骑射,“敦弯三石弓,箭不虚发”,深得独孤信、宇文泰、杨忠等关陇权贵们的赏识。贺若弼为北周、隋朝两朝大臣,文武双全,“弼少慷慨有大志,骁勇便弓马,解属文,博涉书记,有重名于当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