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军史文物|见证军属建功支前的奖状

中国历史1周前 (06-13)6

陈敏“特等模范家属”的奖状。

在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的延安革命纪念馆中,收藏着一张保存完好的“特等模范家属”奖状。白色粗布上印有“陈敏同志:特等模范家属”字样,奖状由时任陕甘宁边区 *** 主席林伯渠、副主席李鼎铭题名,并盖有印章。这是抗日战争时期边区 *** 公开表彰军属的重要历史见证,承载了八路军军属积极参加大生产运动、建功支前事业的红色记忆。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集中主要兵力打击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加上 *** 顽固派对陕甘宁边区实行经济封锁,延安的财政经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 *** 发出“自己动手”的号召。抗日根据地军民相继掀起大生产运动。大生产运动首先在陕甘宁边区展开,边区 *** 专门成立生产委员会,数万边区军民迅速投入大生产热潮中,涌现出一大批劳动英雄和劳动模范。八路军第120师359旅717团政委谭文邦的妻子陈敏,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1938年,陈敏参加革命。结婚后,她在团政治处任组织干事,常年跟随丈夫谭文邦日夜行军打仗。在大生产运动中,谭文邦因为工作早出晚归。作为军属,陈敏默默挑起工作和家庭的两副重担。

1942年3月,陈敏分配到瓦窑堡鞋工厂任指导员。不久厂长调走,管理教育和生产业务都落在了陈敏瘦弱的肩上。为提高大家的积极性,她经常说:“工厂是我们党的,我们是工厂的主人。因此,我们要努力工作,多生产鞋,生产好鞋,支援抗战。我们不能让我们的战士光着双脚去冲锋陷阵啊!”

鞋工厂在陈敏的用心经营下,越办越红火,生产的鞋样式好,耐穿又便宜,深受部队和当地群众的欢迎。各地机关、部队都纷纷前来订购。一次,上级要求鞋厂在两个半月时间内生产出1000多双鞋子,这对只有20多人的小厂子来说,是十分艰巨的任务。可接到任务的陈敏二话不说,连夜制订出生产计划,第二天便召开全厂工人会议,决定赶工生产。她自己也日日待在车间里,糊鞋帮、缝鞋口,一缝就是大半夜,甚至到天明。当工厂按时完成生产任务时,陈敏瘦了一大圈。

1943年秋,陈敏带着一个半岁的婴儿和一岁半的大女儿,随谭文邦调回延安。组织暂时没给她安排工作,陈敏得知359旅大光纺织厂急需棉纱、毛线,并动员全旅纺纱的通知后,她主动响应部队号召,带着两个孩子在家转车纺线。陈敏用勤劳的双手战胜了重重困难,比原计划超额一倍完成了生产任务,成为远近闻名的纺纱能手。陈敏的模范行动,带动了许多妇女走上生产战线。

正是因为陈敏在多个岗位上创造了不凡的业绩,尤其是作为军属踊跃参加纺纱工作、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展现了革命军属的思想觉悟,传递了 *** 人的红色家风。1942年和1943年,陈敏连续两年被评为“特等劳动模范”, *** 亲笔为她题写“模范家属”。1943年12月,陈敏出席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代表大会获甲等奖。时任359旅旅长的王震夸赞她:“陈敏同志不愧为八路军家属的模范,她是勤劳淳朴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务的优秀建设者”,并号召部队、机关家属向陈敏同志学习。1944年1月,时任陕甘宁边区 *** 副主席的李鼎铭提出:“提倡家属参加生产,开展陈敏运动……鼓励抗属工属向陈敏看齐。” 1944年,边区组织机关、学校、部队的女干部和家属展开“学陈敏运动”。

1945年1月,陕甘宁边区 *** 主席林伯渠、副主席李鼎铭亲笔题名,给陈敏颁发了“特等模范家属”的奖状。陈敏非常珍惜这份荣誉,也非常爱惜这张奖状,无论走到哪里,她都仔细地保存着。1972年8月,陈敏把这张精心保存了20多年的奖状捐赠给延安革命纪念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406/598296.html

“军史文物|见证军属建功支前的奖状” 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