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1977年 *** 谈健康“秘诀”:保持乐观主义,做真正的共产主义者

中国历史2周前 (06-14)7

1977年,会见来自日本的访华团时,邓公畅聊自己的人生秘诀,总结为两大主义。

邓公一生经历三落三起,大半辈子遇到过无数坎坷,仍能保持健康的身心,走到93岁高龄。究其原因,无非“两个主义”深深影响着他。

这两大主义分别体现在他人生的哪些方面?除了邓公之外,我国其他长寿领导人还有哪些健康秘诀?

1904年出生的邓公,在1977年重新出来主持工作时,年龄已经有73岁。

传统文化说七十是古稀之年,73岁的邓公从生理年龄来看,也是个标标准准的老年人了。不过,他对自己的评价,显然不是这么回事。

通常情况下,人到晚年,各方面身体机能都会显著下降,体力、精力和注意力基本也都跟不上正常的节奏。但邓公不同,他的身心状况之健康,完全不像真实年纪的样子。

不管是工作人员还是广大群众,大家只要看到他,总能从他身上感受到一股蓬勃向上的力量。老态龙钟这四个字,好像从来都和他没什么关系。

他这么健康,生理和心理各方面保持得如此稳定,秘诀究竟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他并不吝啬于分享。

1977年9月14日,日本一家俱乐部的代表团访问中国。当时正处在中日两国建交之前的关键时期,邓公作为重新出山的领导人,自然亲自接待,表示中国 *** 的重视。

他的经历让许多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都感到十分好奇,因为如果寻常人遇到他所面临的挫折,恐怕只消一次就会一蹶不振。而他却如同不倒翁,每次遭到打击后,总能重新站起来。

日本代表团成员谈到他的过去,很想知道他是如何在困境中坚持下来的。如果可以的话,他们还想听到邓公分享保持健康平稳的秘诀。

这本就不是什么机密,因此邓公真诚地做出了回答。

他提到两大主义,其中之一就是乐观主义。

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永远保持对未来的热情,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这就是他的人生信条。

早年间留法勤工俭学时,年轻的邓希贤看到过西方人对中国人的蔑视。回国参加革命斗争后,他遭到过反动派的围剿。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他更是奔波于全国各地,与刘伯承元帅通力合作,带着刘邓大军跨过重重障碍,开启革命的转折。

他遇到的每一次危机,要么威胁个人安全,要么威胁政党结构,要么甚至会带来亡国灭种的后果。可是每一次,他都能做到笑脸相迎。

1969年,他和家人一起被送到江西参加劳动。刚刚抵达江西时,他的状态并不好,身形消瘦,面容疲倦,每天晚上需要服用安眠药才能入睡。

但他的自我调节能力极强,对陌生环境也能很快适应。

每天上午,他会乐呵呵地参加劳动,和工人们在一起谈天说地,倾听工人阶级真正的心声。

下午回家,他会静下心来看书读报,或者关注国内国际的政治局势,总之时刻保持思考,不让自己与社会脱节。

生活稳定之后,他的心态变得更加积极,而心态又会直接影响身体健康。

他每天坚持走路锻炼,坚持用冷水来洗脸洗澡。有时候神思困顿,只需要一盆冷水,他又能恢复清醒。

久而久之,他的身体不再是瘦得可怕的样子,脸上有了红润的色泽,晚上也不需要再依赖安眠药。

这是他“三落三起”中的第二落,等到第三落时,他显然更加游刃有余,该学习时就学习,该工作时就工作,不让外界的动荡干扰自己强大的内心。

后来退休,生活清闲起来,他也能给自己找很多事情,譬如游泳、打桥牌,或者旅游。总之,他的乐观主义,贯穿着他的生命。

除了乐观主义之外,邓公该提到了另一个主义,这又是什么?

1977年,邓公大方分享战胜困难和保持健康的秘诀,两大主义很有用。

第二个“主义”又是什么?

当时与日本代表团交谈,邓公的原话是:“我能在极其困难的处境中坚持下来,没有什么秘诀,因为我是共产主义者,也是乐观主义者。”

所以他所说的第二个主义,就是共产主义。

从青年时期开始,他就是马克思主义最坚定的信徒。从踏上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开始,共产主义的目标就始终出现在他的前方,从来没有变过。

无论对人还是对己,邓公都把共产主义者的信条贯彻到底。

回到老生常谈的三落三起的话题,他在二十几岁时担任党内的重要领导人,有过意气风发的时刻,所以之一次坠落时,心理落差只怕会格外明显。

如果意志不坚定,遇到挫折就特别容易产生动摇,从怀疑自己开始,进而怀疑环境,怀疑崇高的信仰。

但邓公没有这样,他始终坚信共产主义是正确的道路,也从来没有忘记过自己的革命初心。

身处高位,他就眼观天下,扛起重任。身处低谷,他就着眼当下,修炼自己,为再一次触底反弹做准备。

红军年代是这样,六七十年代经历动荡时也是这样。

他口中所说的共产主义,不仅体现在他对信仰的坚定上,还体现在他对自我的分析和评价上。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历史从来不是由某一个人推动的。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广大人民群众才是历史车轮的推动者。群体的智慧与成果,不该被片面地归功到某一个人身上。

正因如此,他才几次三番在公开场合表示,自己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没有什么了不起,身上唯一值得探究的地方,也不过就只是三下三上的历史而已。

他不愿撰写回忆录,更拒绝其他人为自己立传。他提到,党和国家呈现的每一次政治成果,都是集体智慧的果实,他个人只在其中贡献了一部分力量。

比如发展乡镇企业,他并不是之一个提出相关概念的人,所以乡镇企业并不是专属他个人的贡献。相反,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社会现象,自然而然地冒出来,并且发展很快,效果也很好。

而他作为集体领导的一份子,在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做出了合适的引导与扶持,进一步推动这一新经济现象的崛起。

邓公不愿独吞集体成果,更不会刻意塑造完美的自身形象。

他从不避讳谈论自己的错误,更不会在过去的错误上反复纠结,不断消耗自己的能量。犯错不可怕,只要能够认清错误,及时改正,损失就一定可以弥补。

一个远离急功近利思想的老人,一个勇于坦诚内心的老人,身上当然不会有衰弱腐朽的气息。邓公的健康,本就有迹可循。

此外,他的共产主义信仰,还体现在他对社会制度高度的认同上。

上世纪90年代初,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陆续发生,社会主义制度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拷问和质疑。

有人在看到苏联的失败经验之后,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失去信心,唯恐中国步苏联的后尘。

居安思危,长存忧患意识,这当然没有问题。不过,盲目地自寻烦恼,看不到中国与苏联的不同,看不到社会主义本身的优越性,这就是邓公不赞成的行为。

他是一位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所以在大众迷茫的时候,他的话好像一束光,照进了迷雾当中,给人们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他提到,历史一定是向前发展的,但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曲折。社会主义用辩证唯物史观看待社会进程,具有毋庸置疑的科学性。所以失败也好,挫折也好,只会推动社会主义走向更健康的方向。

在强大信念的支撑下,邓公从不会因为某一个国家的政治动荡而自寻烦恼。在这些方面,他的共产主义,又能反过来助推他的乐观主义。

所以保持乐观,保持坚定的自我,健康长寿就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1977年,提及健康秘诀,邓公坦率分享,乐观主义和共产主义引人深思。

包括邓公在内,老一辈革命者不乏长寿之人,他们还有哪些养生窍门可供借鉴?

首先来看看与邓公情同手足、默契无间的开国元帅刘伯承。昔日刘邓大军所向披靡,刘邓两位首长也都是极具人生智慧的大人物。

刘伯承的生活很简单,革命年代,行军作战几乎构成他的全部。建国之后,国家建设又成了他的重中之重。

作为一名军人,他除了关注自己体魄的健康之外,还非常关注头脑的年轻化。他需要保持敏锐的思维,用全面的理论来武装大脑。

因此不管是退休之前还是赋闲以后,他都没有改变过读书这一习惯。读书让大脑更加年轻,也让心态保持平和。

他看的书以军事方面为主,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典战役分析,以及古今中外不同侧重点的军事著作。

刘帅结合自己的实战经验,一边看书,一边下笔如有神,退休之后还能高强度审阅和转折军事教材,不浪费一点能力。

他也是开国元帅中最长寿的一位老人,人生历程长达94年。

90岁高龄的朱老总,长寿秘诀同样简单有效。

和邓公一样,朱老总是一个革命乐观主义者,虚怀若谷,不易冲动,做事四平八稳,又有大将之风。

他的真实性格和他留给大众的刻板印象其实不太一样,人们总以为朱老总当兵出身,一定冲动火爆,性子急躁,为人十分粗犷。但其实恰恰相反,这也是老总独特的反差魅力。

他还喜欢运动,总是静不下来,各类活动都很擅长。

五十多岁时,他还能在篮球场上挥汗如雨,灵活自如,丝毫不比年轻人差。退休之后,年事已高,他仍然坚持散步,时不时跑去游泳,就连爬山都逞强,能不用拐杖绝对不用。

在这一点上,朱老总和毛主席其实格外相似。他们曾相约爬山,曾情绪稳定地坐在一起探讨中外局势,也曾携手应对许多困难与挑战。

他们互为对方革命经历的见证者,更是肝胆相照的战友。

同为开国元帅的聂荣臻元帅,他的心态当然也值得称道,颇有一种“去留无意,看天边云卷云舒”的潇洒写意。

战争年代,我军将领随时都有牺牲的可能。面对死亡,聂帅相当淡定,若能为国捐躯,这叫死得其所,无上光荣。他不担心牺牲,不怕死,反而不会死。

人到晚年,伤病纷纷找上门来,聂帅的生活质量因为客观因素急剧下降。他有好几次在鬼门关徘徊,和死神竞赛。

有一次,他刚刚经历一次抢救,悠悠醒转之后,还对身边的人开玩笑:“我到阎王爷那儿报道,他没收我,说我还有事情要做,又把我推了回来。”

明明他那么虚弱,却还不改幽默从容的个性,难怪能一次次跑过死神。

从邓公和几位开国元帅的经历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能见证新中国发展的老将,拥有一颗乐观的心。这是保证他们能从波诡云谲的斗争中杀出血路的先决条件,也是他们继续向前迈进的支撑。

其实邓公所说的乐观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两个秘诀,放在每一位长寿将领的身上同样适用。

他们都对人生保持着乐观积极的心态,都不会因为外界环境的变化而过分自我消耗,始终把自己的能量维持在稳定状态。

他们坚信无产阶级的力量,相信社会主义国家的未来一定光明璀璨。

与此同时,还拥有各自广泛的兴趣爱好,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强健体魄,保持相对年轻的精神面貌。

年龄从来不是制约一个人发展的障碍,真正的强者可以突破生理条件的局限,晚年时期依然能够大放异彩。

做一个乐观的共产主义者,前方必是花团锦簇,向阳而生。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406/598403.html

“1977年 *** 谈健康“秘诀”:保持乐观主义,做真正的共产主义者” 的相关文章

汉末时期为何会出现三国乱世?真相是什么

汉末时期为何会出现三国乱世?真相是什么

三国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从黄巾起义到董卓进京,再到诸侯混战,最后到三国形成,东汉灭亡。东汉的灭亡不是因外敌入侵而亡,而是内部的一种自我调整...

雍正死因被乾隆掩盖 乾隆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雍正死因被乾隆掩盖 乾隆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雍正帝驾崩后乾隆帝为何要对外掩盖其的死因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雍正帝是清朝最勤劳的皇帝,也是对清朝贡献最大的皇帝,他登基以后针对康熙末年国家出现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将在灭亡边缘的大清拉了回来,说是力挽狂澜也不为过。然而勤奋的雍正帝活得却不久,...

刘备死后诸葛亮为何打仗从没有赢过 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

刘备死后诸葛亮为何打仗从没有赢过 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

对为什么刘备一死,诸葛亮打仗就从没赢过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诸葛亮不但谋略过人,更是极具胆识,最为重要的是他还有诸多发明,影响了时局的走向。在他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后,刘备的势力改变巨大,从一支居无定所的流浪部队,发展成了一方不可小视的诸侯,甚至在巅峰之时,锋芒胜过...

关羽如果在华容道杀了曹操 最后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关羽如果在华容道杀了曹操 最后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对在华容道上,关羽若真杀了曹操会怎样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罗贯中先生所写的三国演义,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笔下的人物都一一赋予了各自的灵魂。每个人物都被罗贯中先生用他手中的一支笔,写得非常的生动。其中有着一件让大家有点争议的情节,那便是曹操在赤壁之战,战败逃亡华容道,此...

韩重赟是什么人?他对北宋做出了哪些贡献?

韩重赟是什么人?他对北宋做出了哪些贡献?

韩重赟与赵匡胤的关系很好,当年他们在禁军中任职时曾结为兄弟,也就是后世常说的“义社十兄弟”。“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下面和历史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韩重赟是赵匡胤的义社十兄弟之一,在陈桥兵变、平定李筠与李重进之乱等事件中立下大功,帮助赵匡胤稳固了统治,是北宋的大功臣。为何赵匡胤仅因为一句诬陷...

李绅的早年生活怎么样?坐上高位的他有何变化?

李绅的早年生活怎么样?坐上高位的他有何变化?

李绅,出生于官宦之家,中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和政治家。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一、出身单亲家庭,李绅年轻时期在温饱边缘挣扎小学语文课本里有一篇唐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作者的名字叫李绅。这首诗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要节约粮食,体谅...

葭萌关之战时,魏延为何会在张飞之前做先头部队

葭萌关之战时,魏延为何会在张飞之前做先头部队

葭萌关之战是三国经典战役之一,张飞单挑马超二百余合不分胜负。今天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马超攻打葭萌关,守将孟达、霍峻告急,军情紧迫,诸葛亮和刘备商量,能抵挡马超的,只有张飞和赵云,黄忠虽然也可以,但是毕竟年纪大了,加上和李严交战,未曾歇息,非常疲劳,因此,没有考虑黄忠。张飞得到马超...

黄巢用六十万大军攻破长安 唐朝为何没有被推翻

黄巢用六十万大军攻破长安 唐朝为何没有被推翻

你真的了解黄巢拥兵六十万,攻破长安城,为何却无法推翻唐朝?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880年十二月初一,黄巢率领六十万大军攻破了潼关,兵锋直指唐朝的都城长安。唐僖宗闻讯后仓皇出逃,黄巢坐在金色的肩舆上,在众多将士的簇拥下,浩浩荡荡地进入了长安城。黄巢实现了“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誓言,并在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