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唐太宗李世民要发动“玄武门之变”,你看背后都有谁在逼他?
写了那么多篇跟“玄武门之变”有关的文章,也分析了弱势的李世民为何能赢,占据绝对优势的李建成为何就败了。今天再来聊聊,谁该为“玄武门之变”负责?
想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得先从武德二年(619年)发生的“刘文静之死”说起。
一、
刘文静,字肇仁,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他和裴寂是好友。晋阳起兵时,两人是李渊的左膀右臂。
大唐建立后,李渊的岁数摆在那边,两人自然要寻找下一任靠山。刘文静选择了李世民,裴寂则选择了太子李建成,就这样两个好友就此分道扬镳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的矛盾越演越烈。以至于凡是裴寂赞同的,刘文静必定要反对;凡是裴寂不喜欢的,刘文静就要大力支持。两人你来我往,最终成了势同水火的政敌。
裴寂仗着李渊的信任,不断对刘文静进行打压,这让刘文静非常恼火。
时间来到武德二年(619年)九月,一肚子委屈的刘文静在一次酒宴上发起了牢骚,当着弟弟刘文起的面说要斩下裴寂的首级。
原本只是酒后胡话,却被有心人添油加醋后,说成刘文静要谋反,然后告到李渊那里去了。经过一番调查后,李渊决定判处刘文静死刑。
九月六日,大唐开国功臣、宰相刘文静及其弟刘文起一起被处死,并没收了全部家产。
二、
那么,李渊为何非要处死刘文静呢?
众所周知,刘文静是李世民的心腹,又位列宰相之职,裴寂则是太子的坚定支持者。刘裴之争,并非表面上的政见不合,而是李建成与李世民争夺储位的斗争。
李世民随着军功越来越大,羽翼也逐渐丰满起来,就开始觊觎起皇权来。李世民的心思肯定瞒不过李渊,他的军功确实太大了,大到李渊的皇位都受到了威胁。
在李渊看来,自己还年轻还想多干几年;但是有这么个功高震主的儿子,确实很难办。要是立他为太子,本来功劳就高、威望也高,再成了太子,自己立马就会被架空。
这个亲儿子在开国过程中,底下聚集了一帮贤臣良将,是一股庞大的政治力量;稍有不慎,这股力量会要了自己的老命。
所以,想要坐稳皇位,就不能让秦王府的这股力量再壮大了,必须扶起一方来打压他们。
这个时候,太子一党的势力明显是偏弱的,于是扶持太子打压秦王一党,实现双方实力的平衡,就是李渊保住皇权的办法。
只是此时天下未定,李渊还需要靠李世民来打天下,自然不会对李世民动手,于是刘文静就成了李家父子权力争斗的牺牲品。
没了刘文静,秦王府在朝堂的势力就受到巨大打击,太子一党在朝堂的势力就能趁机崛起,这正是李渊想要的结果。
刘文静死后,形式确实如李渊想的那样发展。
自武德四年起,李世民在打败了刘黑闼后就失去兵权长驻长安,这等于是被变相软禁在长安。这期间,李渊放任太子一党对秦王府进行各种排挤和打压。李世民的势力不断被削弱,太子一党的权势逐渐壮大起来。
三、
时间来到武德七年(624年)六月二十四日,庆州(今甘肃庆城县)都督杨文干起兵造反。
这杨文干原是太子李建成的亲信卫士,后被外放庆州任都督。而他造反的原因,只是因为太子派人给他送一批盔甲的事情暴露了。
原来,太子李建成一直暗地里让杨文干帮自己招募私兵,训练合格后再打包送到长安,编进东宫卫队。
一开始,私运铠甲的事报道李渊那里,他并未有太明显的表现。这种事情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太子、秦王、齐王都在暗地里搞过。李渊不会不知道,都是睁一眼闭一眼的。
当杨文干起兵造反的消息传来,李渊勃然大怒,甚至起了废掉太子的心思。
当初打压李世民扶持太子,是为了权力的平衡;你太子私下招募些私兵,运些铠甲啥的,李渊都能当做没看见。现在倒好,发现事情败露了,就直接让亲信起兵造反,这是要直接逼宫篡位呀!
显然,太子一党已经超出了李渊的掌控范围,再这样放任下去,自己的皇位可真要拱手让给李建成了。
这次李渊做得就很果断,下旨让太子连夜从长安赶到仁智宫见驾,然后立马将其给软禁起来。并且让李世民亲自领兵前去平叛,为了让李世民能尽心尽力,李渊还许诺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
不得不说,李渊的平衡术玩得确实很溜,但凡有一方做大威胁到自己皇位,他就会扶持另一方对其打压。
四、
然而,人有失手,马有失蹄!
杨文干叛乱平息后,李渊认定这是“兄弟不睦”引发的事件,是一次太子和秦王兄弟间的算计。于是就采用各打50大板的方式,将太子府的王珪、韦挺和秦王府的杜淹三人都给流放了,也不再对李世民提及废立太子之事。
李渊不想打破平衡的做法,让李世民明白了一个道理,想要获取皇位,只能靠自己!
于是,李世民就开始了一系列夺权的准备,正是这一年他将常何调入长安,安插在玄武门当一员守城将军,并且给常何大量金银让其去收买禁军将士。
正是有了常何的帮助,李世民才能神不知鬼不觉地发动玄武门之变。
李渊一直想在太子和秦王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他希望两兄弟互相制约,谁也别做大。
然而,让李渊始料未及的是,自己的平衡术竟然也有失效的一天,不管是太子还是秦王,两派发展的速度太快,早已脱离了自己的掌控。
这种情况下,如果李渊果断地联合其中一派将另外一派完全铲除,也就不会有后来的玄武门之变了。
只是,手心手背都是肉,李渊犹豫了;这一犹豫,两兄弟又搞出大事来了。
五、
武德九年(626年)6月初,李建成和李元吉在东宫设宴,邀请李世民过去喝酒。此时双方已经是处于你死我活的程度,按理说李世民应该不会冒险去赴宴的。
偏偏李世民还是去了,这其中应该有李渊的旨意,李渊是想缓和下双方的矛盾。
想法挺好,现实却有些残酷!
据《旧唐书》记载,李建成“与元吉谋行鸩毒,引太宗入宫夜宴”。当晚,两人就在晚宴上下毒,李世民饮酒后“心中暴痛,吐血数升”,在淮安王李神通的帮助下,才捡回一条命。
李建成这是在狠狠地打李渊的脸,这就是在用实际行动告诉李渊,想要和解只能等下辈子了。
当李渊得知这个消息时,又是怎么一个反应呢?
据《旧唐书》记载“高祖幸第问疾”,李渊急忙前去探视李世民。当看到李世民并无大样时,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这种情况下如果李渊果断点,用毒杀兄弟的罪名把太子废了,或许“玄武门之变”的惨剧也不会发生,至少太子被废后还有活下去的机会。
然而,李渊只是恶狠狠地训斥了太子,说秦王一向不能饮酒,以后晚上不能再让他喝酒了。
这事就这样揭过去了!
李渊这种和稀泥的做法给了太子一个错觉,就算自己将李世民给杀了,父亲李渊也不会拿自己怎么样。
这下子太子一党的胆子就更大了,于是一个更加歹毒的阴谋正等着李世民。
六、
当然,李渊的昏招还不止这个。
训完太子后,李渊就开始安慰起李世民来了,他先是夸了李世民一番,说大唐的江山有一半是李世民打下来的。
然后接着说,看你们兄弟是和解不了了,要是都待在长安必然争斗不止。我会派你去洛阳居住,从此自陕州以东,都由你做主,你可以在那边建天子旌旗。
李渊让李世民到东都“建天子旌节”,多少是出于无奈。试想,大唐刚刚一统天下,李渊却出此下策。只能说明双方已经势同水火,而李渊又不能控制住局面了。
要是李世民能顺利到达洛阳,玄武门之变就不会发生,然而一场更大范围的内战就无法避免。李渊为了父子之情,此时已经有些头脑混乱了。
这个决定李世民肯定是同意的,一番假意推辞后就回家收拾东西准备东行。
然而,太子一党怎么可能让李世民如意,李世民在长安就是板上的鱼肉,去了洛阳有兵有粮的,想再杀他就难了。
得知这个消息后,太子立马让李渊的妃子去吹枕边风;这招果然好使,睡了一觉起来李渊好像没这事一样,再也不提让李世民去洛阳的事了。
紧接着,太子和齐王就想出一个更歹毒的计划,打算趁李世民到城外为出征突厥的大军送行时,埋伏刀斧手将其给杀了,然后再逼迫李渊退位。
由于做事不密,此事被李世民安插在东宫的密探得知,于是李世民就先下手为强,于初四凌晨发动了“玄武门之变”。
后面的事大伙都知道了,也就不再细说了。
七、
李渊作为开国皇帝,他是完全有能力直接秒杀李世民的;一道圣旨,一杯毒酒就可以解决,因为名分和大义摆在那里。
作为帝王和政治家,维稳是本能。
虽然李世民有想上位的苗头,但李渊以为李建成能压制得了李世民,他作为裁判在兄弟两人之间搞起平衡术,玩的很过瘾。
这边秦王府做大,他就让太子去打压;那边太子做大,他又派秦王出来。反正谁也别想做大,进而威胁到自己的皇位。
李渊对储君之位废立的态度非常模糊,这无疑给了李世民夺位的希望,进而加剧了李建成的危机感,导致两兄弟势同水火。
可惜,李渊还是小看了两个儿子,太子和秦王都不是省油的灯,很快两人就脱离了李渊的掌控,自然平衡术就玩不下去了。
眼看平衡术玩不下去了,李渊又搞起了和稀泥的把戏,最终导致“玄武门之变”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