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午时三刻是几点钟?古时行刑为何要选午时三刻?背后原因令人身寒

中国历史1周前 (06-22)6

刘宋元嘉十年(433年),寒风刺骨的冬日,虽是正午,但依旧朔气逼人。

大名鼎鼎的中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就在众目睽睽之下被押往刑场,等待他的将是监斩官的一声令下。

因为几次三番“写反诗”的罪过,谢灵运被下诏流放到广州。

又因地方官故意陷害,最终在朝堂一片声讨之下,文帝以“叛逆”罪判处谢灵运“弃市”——要被公开处斩,以儆效尤。

一代文豪最终因为自己的诗作被送上断头台,不免让人心生唏嘘,

不过同样也会有人好奇,在古代为什么会在正午实施斩刑呢?

除了谢灵运的案例,我们平时如果有看古装剧的经历,就会知道“午时三刻处斩”是一句很经典的台词。

那么午时三刻到底是几点?为何正史或者电视剧中行刑的时候,总是会选择在午时三刻呢?

影视剧中提到的的午时三刻就斩首,仿佛古代统治者就流行这个套路。

其实不然,午时三刻是明朝嘉靖时候才开始出现的,在之前历朝执行斩首的时间是未时。

而且唐代的时候,法规可是明确规定,只有未时到申时,才可以对死刑犯动手,并不存在什么午时三刻问斩这类词语。

“午时三刻”指什么意思?时刻之间又有怎样的分别?

这就要从古人的计时 *** 开始解释了。

古代没有准确的钟表,最初人们判断时间计都是根据天象、动物作息等方式来描述,便称之为“特定称谓计时法”:

比如鸡鸣,表示天亮之前;平旦,就说明天即将蒙蒙亮了;

日出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这个词最初见于《诗经·桧风·羔裘》:“日出有曜,羔裘如濡。”

在汉代之前这些称谓多有不同,我们可以从先秦时代的中国古籍中,溯寻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脯时、日入、黄昏、人定这些词语的渊源。

不过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这种计时方式已经没什么参考性,因为我们和古人的作息、饮食方式都有了很多变化。

在周秦两汉时期,古人一般只吃两顿饭,而且晚饭——古人所对应的脯时,一般是在3-5点左右就吃完了。

汉朝之后,人们开始用“铜壶滴漏”的 *** 计时:

水从多级滴漏最上面慢慢流到最下面,最下面的受水壶上有一个铜尺,铜尺前方有一把漂浮的木箭。

随着受水壶内水位的上升,木箭慢慢上移,可对准铜尺刻着的十二时辰读出此刻时间。

古人把一日分为十二个时辰,同时与十二地支相对,以子丑寅卯为标、鼠牛虎兔作代,就有了我们现在熟悉的“子鼠丑牛、寅虎卯兔”。

十二地支源自中国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并非古人随便想出来,而是根据太阳、地球、月亮等星辰的变化和一些自然规律而得到的,

是自然万物从发生到少壮到繁盛到衰败到死亡然后依次更替。

子是兹的意思,指万物兹萌于既动之阳气下,以“子鼠”为起点(约等于现代的晚上11点至凌晨1点),一天十二个时辰轮流过。

但是古人也发现了这样划分未免过于笼统,难道两个小时之内对时间的称呼都是一样的吗?

于是古人将一个时辰分为了“初”和“正”两个段落,每一个段落各代表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小时。

拿一天开头的子时来举例子,子时代表的是晚上23点到次日凌晨1点这段时间,

因此“子时初”说白了就是晚上十一点,而“子时正”就是晚上零点。

后续又因为生活实际需要,逐渐产生了更加详细的时刻划分:

除了将时辰分为了“初”和“正”两个段落之外,还对其更加细分为100刻。

而为什么叫刻呢?那是因为他们计时的工具叫做“刻漏”。

早在东汉,人们开始用“铜壶滴漏”的 *** 计时的时候,就已经在铜壶上刻上节点,让它一天中不停滴水,将一天分成一百个刻度,一个时刻就相当于现在的14分24秒。

历代刻漏的种类并不只有一种,不过“百刻”的计量单位却是统一的,于是自此之后就长期实行了“百刻制”。

但是因为100刻的话不能将12除尽,没办法和十二时辰相对应,不能完全适应十二地支计时法。

所以清朝时,有人将一昼夜100刻改为96刻——这样算下来,每个时辰分为八刻,一刻钟就相当于现在的15分钟。

相信大家都对古时候“时”和“刻”的概念有着清晰的了解了,

现在我们再回到最初的问题:“午时”和“未时”分别指什么意思?又有什么分别?

按照我们刚才提到的十二地支计时法,原本历朝执行斩首的时间“未时”,就是现在时间观念中的一点到三点之间。

而“午时三刻”,约相当于现在11点45分的时候,其实也就是临近正午的时间。

中国人讲阴阳,生为阳,死为阴,而处斩就是让一个人从阳到阴的过程。

斩首而死,犯人怨气重,死后的阴气就旺盛,需要选择阳气最盛的时刻行刑,才能压制死人的阴气。

因此斩首之刑的时间就需要讲究,不仅要在午时,还不能选择阳气过了巅峰开始衰落的“子时正”,而要选阳气正在攀升的子时初。

而午时三刻午时三刻这个时间,差不多是中午的十二点。

这个时间,太阳挂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阴影最短的时候,这在当时人看来是一天当中“阳气”最盛的时候。

只有这个时间太阳光最足,刺眼的阳光能把阴气冲散,最适合杀人。

因此,每次监斩官都要紧盯着时间,从来不敢疏忽怠慢。砍头的时间不能早、不能晚,必须是到了准点才能杀人。

刽子手只等监斩官的“斩”字喊出,就会毫不犹豫的挥动大刀。

人头滚落,血溅当场,尸体慢慢的向地面倒下,行刑就算完成了。

如果不用午时三刻最盛的阳气克住阴气,那么监斩官和刽子手都害怕犯人的鬼魂会纠缠他们。

地支中“子寅辰午申戌”为阳,午时阳气盛,在许多古代文学作品中都可以得到印证。

如宋朝诗人苏舜钦诗《紫阁寺联句诗》就有:“日光平午见,雾气半天蒸”。

作为一天阳气最足的时候,在午时三刻这个时间斩首,能杜绝一切妖魔邪怪的作乱,让受刑者死后灵魂直接毁灭,无法投胎。

除了午时三刻阳气很盛外,皇城午门阳气也是最盛的,所以我们经常在电视剧中会听到“推出午门斩首”这样的话。

其实就是让犯人在阳气最盛的午门行刑,让他连做鬼的机会都没有。

然而并不是每一天的午时三刻都是可以问斩的,斩刑除了在行刑时有具体时刻的讲究,还有季节区分。

秋冬耕种结束,适合动刀枪,符合阴阳五行说中属金的理念,早在《左传》中就有相关的记录,“赏以冬夏,刑以秋冬”。

西汉时期,董仲舒更是明确提出四季的分别,认为“天人感应”,作为天子的皇帝,也当然要让子民的生死遵从老天的规律,帝王也要遵守四季的变化。

生死刑罚应该在秋冬的时候完成,这就有了“秋后问斩”。

而且到了唐宋时期,规定只有十、十一、十二月才可以执行死刑。

关于“秋后处决”这项传统,有一种说法是,中国古人讲究四季更替,天象与人间要对应,秋在五行中代表金,金主肃杀。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说法是指,秋收之后,就是农闲时节,而在此时处决人犯,会有更多的百姓能够围观,从而起到威慑的作用。

毕竟朝廷杀人,就是要让百姓看见违法者的下场,要以儆效尤。

看见这样可怕的死法,胆大包天的人也会害怕,会收敛——这也是死刑公开展示的最主要目的之一。

此外在秋冬期间还有其他讲究,包括正月、每月朔日晦日、二十节气日等等,都是不可以杀人的。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午时三刻处斩也有从人文关怀角度考虑得来的原因。

在“午时三刻”,人的精力最为萧索,处于“伏枕”的边缘,所以此刻处决犯人,犯人也是懵懂欲睡的。

脑袋落地的瞬间,也许痛苦会减少很多。这样看来,选择这样的时间来处决犯人,有体谅犯人的考虑。

别看这是一场凶残的处刑,但是实际上。里面也包含着相当多的人文要素。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406/599260.html

“午时三刻是几点钟?古时行刑为何要选午时三刻?背后原因令人身寒” 的相关文章

赵姬是什么出身?她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

赵姬是什么出身?她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

帝太后赵姬,战国时期秦庄襄王王后、秦始皇生母。今天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赵姬是战国末期的一位传奇女性,她既是庄襄王时期的秦国王后,也是秦王政时期的秦国太后。但关于赵姬的出身来历,却一直是众说纷纭,有的人认为她是战国贵族家的千金小姐,也有人说她是沦落风尘的歌姬,那么赵姬到底是什么出身...

魏延与杨仪在诸葛亮死后,都发生过哪些事情?

魏延与杨仪在诸葛亮死后,都发生过哪些事情?

蜀汉最大功臣诸葛亮为刘备奠立了三分天下的基础,今天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魏延是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在蜀汉后期更是能力非凡,独当一面,而诸葛亮死后,魏延和杨仪争权,两人都上表后主,称对方反叛,但是,为什么没人保魏延,都保杨仪呢?诸葛亮临死前,召集杨仪、费祎、姜维等人开军事会议,作出重要安排,让...

刘备和孙坚平黄巾军功大小差不多 两人结局为何截然不同

刘备和孙坚平黄巾军功大小差不多 两人结局为何截然不同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刘备、孙坚都是剿灭黄巾有功,孙坚被连连晋封,刘备为何原地踏步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184年,刘备、孙坚在剿灭黄巾军的战斗中都立了功,可不久孙坚就被晋封为别郡司马,而刘备等了许久,也没有等到任何消息。两人的军功大小差不多,为何结局却截然不同呢?东汉末...

有哪些与孙峻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有哪些与孙峻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孙峻(219年-256年10月19日),字子远,吴郡富春人。三国时期吴国宗室、权臣,昭义中郎将孙静曾孙,定武中郎将孙暠之孙,散骑侍郎孙恭之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孙峻年少时骁勇果敢精明强干,初任武卫都尉兼侍中,孙权病危时,与诸葛恪共受遗诏辅政,孙亮即位之后,升...

孙邻:三国时期东吴宗室将领,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孙邻:三国时期东吴宗室将领,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孙邻(~249年),字公达,吴郡富春人,孙坚长兄孙羌之孙,豫章太守、都亭侯孙贲长子,孙策和孙权的堂侄,三国时期吴国宗室将领。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贲去世,孙邻继承其爵位。孙邻九岁时,代理豫章太守,进封都乡侯。后升任夏口、沔中督,威远将...

历史上安禄山和史思明为何都被自己的儿子所杀?

历史上安禄山和史思明为何都被自己的儿子所杀?

安史之乱是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背叛唐朝的战争,说起这个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安禄山和史思明各自死于自己儿子手中,原因并不复杂,但不得不说这是封建历史上的一段奇葩往事。两位悍将,由起兵到坐镇一方,撼动了大唐的江山,然而,这场轰轰烈烈的内战,与其说是被唐廷剿灭,倒不如说是灭于“家贼”,无疑...

谢夫人:吴大帝孙权的原配发妻,她为何郁郁而终?

谢夫人:吴大帝孙权的原配发妻,她为何郁郁而终?

孙权是三国中称帝最晚,也是最年轻的领导者,直到公元229年,他才正式登基称帝。孙权在称帝前,娶过两个女人,谢夫人和徐夫人。下面说一说孙权的原配发妻谢夫人的故事。谢夫人出身江东的书香门第会稽谢氏,她的父亲是谢煚是东汉尚书郎、下邳徐县县令,叔父谢贞是建昌县长。谢煚在黄巾起义后辞官回乡,而孙权的父亲孙坚,...

贾诩被任命为太尉后,孙权为何要笑?

贾诩被任命为太尉后,孙权为何要笑?

孙权是三国时期孙吴开国皇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在整个封建王朝,三国时期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乱世。不过,常言道“乱世出英雄”,的确,在这块政治燃烧战场,很多名流大家粉墨登场,上演了一幕幕荡气回肠、让人回味无穷的历史故事。在三国舞台,谋士、将星如璀璨星河,难以计数,倘若问你谁是智谋第一,谁又是武功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