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唯有在毛主席时代,一个农民伯伯坐在C位拍照

中国历史6天前5

唯有在毛主席时代,才有一个农民伯伯坐在C位拍照。即便是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也只能在这位农民伯伯的身后微露一头。由此可见,这位农民伯伯的地位相当显赫。你知道这位农民伯伯是谁吗?

本文内容均基于权威历史资料整理撰写,文末有文献引用来源。

陈永贵是一位出生于贫苦家庭的农民,在中国 *** 的领导下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座大山——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推翻后,他深感解放,坚定地追随 *** 的思想,全心全意地投身到党的事业中。

1952年,当中央号召农村发展合作社以应对恶劣自然条件时,他积极响应,成为大寨的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建立了合作社,并迅速取得了丰收。这种集体化的成功,不仅增强了集体经济的实力,也提升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到1956年,随着全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进,大寨合作社升级为高级社,陈永贵的领导能力和实际成效,吸引了更多的关注。他不满足于当时的成就,继续推动大寨在农田改造、土地整修以及建立稳产高产梯田方面进行创新。

在此期间,他也摸索出了一整套农业生产管理的有效制度,这些成就最终让他的名字传到了 *** 的耳朵里。

*** 之一次听说陈永贵时,便用毛笔亲笔记录下他的名字。

1959年,山西省晋中地委将大寨村定为该地区农业的典范,并且在全地区进行推广。陈永贵,这位在大寨村不断被选为劳动模范和模范党支部书记的人物,成为了该地的象征。

尽管《山西日报》曾报道过大寨村的成就,但其影响力仍局限于晋中地区。

1959年,普遍的生产管理不善和资源浪费引起注意。在这一背景下,大寨的管理经验引起了山西省委的注意。经过调研,省委认识到大寨的管理 *** 值得学习。

1959年12月, *** 晋中地委在大寨村召开了一场重要的现场会议,山西省委也派代表参与。会议上,晋中地委总结并推广了大寨的经验,并在全省范围内推广陈永贵的管理 *** 。

1960年2月,山西省委正式批准将大寨的经验推广至全省,强调陈永贵的典型事迹对整个省的指导意义。《山西日报》发表社论,进一步提升了陈永贵及大寨经验的影响力。

1963年,大寨村遭遇特大洪水,造成重大破坏,但在陈永贵的领导下,村民们重建家园,并且在灾年中取得了丰收,实现了“三不要,三不少”的壮举。

山西省委对此赞赏有加,并将大寨村定为全省的学习模范。

1964年,《人民日报》报道了大寨的成就,北京市委也邀请陈永贵分享经验。在此期间, *** 虽然忙于推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并未对陈永贵有所了解,但大寨村的成就最终还是得到了国家领导层的认可。

64年春季的某一日, *** 南下,他的目的是深入了解农村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他在3月28日到达河北省邯郸市。在那里,他安排了一场特别会议,邀请了山西省委之一书记陶鲁笳和河北省委之一书记林铁到他的专列上来汇报工作。

陶鲁笳在汇报中提到了陈永贵,他的名字在农村“五反”运动中尤为突出。 *** 对此显示出了浓厚的兴趣,尤其关注农村干部不参加劳动却拿高工分的问题。

陶鲁笳解释说,在大寨,干部们在陈永贵的带领下始终坚持劳动之一线,有效管理生产,确保了干部和社员工分的合理差距。

此外,陶鲁笳还介绍了《人民日报》关于“大寨之路”的通讯和社论,及陈永贵在人民大会堂向数千名干部分享大寨经验的情况。这些报告深刻影响了 *** ,他询问是否有关于陈永贵的具体材料,并要求陶鲁笳提供给他。

在陶鲁笳的汇报中, *** 了解到陈永贵虽未曾接受过正规教育,但通过自学已能阅读报纸和《 *** 选集》。 *** 对陈永贵的自学能力和辩证法的运用表现出了明显的赞赏。

据陶鲁笳所说,陈永贵在讲话中虽不引用经典,但他所用的例子生动、贴近农民生活,易于让人信服。

听完汇报后, *** 继续他的南下之旅,并在途中指示周恩来关注陈永贵和大寨的经验材料。这一行动显示出 *** 对陈永贵领导下的大寨模式的重视,他认为这种模式能有效防止干部脱离群众,从而避免修正主义的产生。

1964年5月10日,在南京, *** 在听取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汇报时,首次在公开场合表扬了陈永贵和大寨,提到了“三不要,三不少”的原则,强调了陈永贵的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到了1964年12月26日, *** 的71岁生日,他特别邀请了陈永贵到人民大会堂共进午餐。在此次会面中, *** 不仅询问了陈永贵的个人生活情况,还赞扬他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强调了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重要性。

*** 此时的言论显示了他对陈永贵这一农村基层干部的高度评价和信任,这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他还鼓励陈永贵继续努力学习,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更多的同志,特别是高级干部。

参考资料:岳平主编. *** 员辞典[M]. 1991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406/599474.html

“唯有在毛主席时代,一个农民伯伯坐在C位拍照” 的相关文章

嘉靖后宫的妃子一共有八十多人 嘉靖为何只有一儿一女

嘉靖后宫的妃子一共有八十多人 嘉靖为何只有一儿一女

对明朝妃嫔最多的嘉靖帝,为何最后仅剩一儿一女,只因长期服用丹药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作为明朝的第十一位皇帝,嘉靖帝的妃嫔数量是明朝建立以来之最,据记载,他一共有妃嫔八十余人,比肩先祖朱元璋与朱棣的妃嫔总和。但即使他有这么多的女人,在位45年间,留下的子嗣却并不多,到...

孙夫人当初离开刘备的原因是什么 之后为何再也没有回去

孙夫人当初离开刘备的原因是什么 之后为何再也没有回去

对孙夫人为什么要离开刘备?为什么不回到刘备身边?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离开刘备,不能怪她,她也是被骗了。从《三国演义》里的描写来看,孙夫人对刘备,感情是很好的。孙权在周瑜的建议下,以国太生病为由,要接孙夫人回娘家探母——接出嫁的姑娘回家省亲,这在古代社会,也是很常见...

刘备真的不待见刘封吗 刘封的能力又是什么样的

刘备真的不待见刘封吗 刘封的能力又是什么样的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努力向前的刘封,到底受不受刘备待见?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刘备二次占据徐州时,彻底与曹操闹掰,刘备连续杀了曹操好几元大将,此时二人已成为敌人,在曹操强有力的攻击下,刘备到处逃窜。刘关张正式相聚之前。关羽率先找到刘备,并且带刘备去古城与张飞相聚。在路...

韩信当初手握重兵 韩信为何没有造反

韩信当初手握重兵 韩信为何没有造反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手握重兵的韩信,为何不起兵反叛刘邦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至少有两次反叛刘邦的机会,第一次是刘邦跟项羽对峙于鸿沟之时,第二次是钟离昧逃到楚国之时,当时的韩信为楚王,第一次韩信压根就没有反叛的想法,只是想趁机从刘邦那里捞点好处。第二次的韩信是有那么点心...

裴昭明:南北朝时期大臣,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裴昭明:南北朝时期大臣,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裴昭明(?~502年),字昭明,河东闻喜人,南朝大臣,南中郎将参军裴骃之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人物生平裴昭明,河东郡闻喜县人,昭明年轻时便传授儒学和史学,宋泰始年间任太学博士。有司奏报说:“太子结婚,纳征礼用的是玉璧和虎皮,不清楚这有什么根据。”裴昭明发表见解说:“...

有哪些与羊祜相关的轶事典故?羊祜最大的成就是什么?

有哪些与羊祜相关的轶事典故?羊祜最大的成就是什么?

羊祜(221年-278年12月27日),字叔子,兖州泰山郡南城县人。西晋时期杰出的战略家、政治家、文学家,曹魏上党太守羊衜之子,汉末才女蔡文姬的外甥。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主要影响羊祜自西晋泰始五年(269年)起,以都督荆州诸军事总镇襄阳(今湖北襄樊),致力灭吴...

孙邻:三国时期东吴宗室将领,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孙邻:三国时期东吴宗室将领,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孙邻(~249年),字公达,吴郡富春人,孙坚长兄孙羌之孙,豫章太守、都亭侯孙贲长子,孙策和孙权的堂侄,三国时期吴国宗室将领。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贲去世,孙邻继承其爵位。孙邻九岁时,代理豫章太守,进封都乡侯。后升任夏口、沔中督,威远将...

被围困麦城突围时,关羽留下了周仓是因为什么?

被围困麦城突围时,关羽留下了周仓是因为什么?

关羽,东汉末年名将,,被人奉为关圣帝君,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下去。关羽败走麦城时,孤立无援,刘封和孟达见死不救,糜芳和傅士仁投降,关羽走投无路,没有办法,只得突围,企图回到成都,再卷土重来。在麦城突围时,关羽为何留下一直跟随自己的周仓?用意何在?按理说,关羽应该带着周仓一起突围,为何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