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 :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 *** 内部,要注意培养人

中国历史2天前3

文/

完颜亮

*** 在担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几十年时间里,发现、培养和使用了大批领导干部,也保护和重用了许多科学技术人才,并且在党长期以来行之有效的组织路线基础上,形成了他正确的用人观。党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形成,以及此后大批德才兼备的党和国家领导干部的涌现,科技人才辈出,都与 *** 实行正确的用人观分不开。可以说,知人善任是 *** 一生工作重大特点之一,也是他的重大功绩。

“关键在人”

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对此, *** 在长期领导革命和建设生涯中有极深的体会。 *** 曾用四个字来概括这条真理:“关键在人”。

出于上述认识, *** 对于党的组织路线和干部路线尤为重视。而且,务实的 *** ,抓住了党的组织路线和干部路线的根本点和关键处,即:使用干部,并且, *** 清醒地认识到,干部是人,干部队伍由一个一个人所组成的,使用干部就是用人,党的组织路线和干部路线正确不正确,执行得好不好,归根结底在于用人是否对头、得当。而正确用人的前提是“识人”,他把使用干部又具体落实到识人、选人、用人、培养人上。因此, *** 的“关键在人”四个字概括,抓住了党的组织路线和干部路线的根本点,是 *** 在长期领导经验基础上认识到的最朴实、实在的真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党的正确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后, *** 即把解决党的组织路线和干部路线问题作为重大问题多次加以强调,而他在谈这个问题时,总是直击主题,明确点到用人问题上。1979年7月29日, *** 在《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实现要靠组织路线来保证》中讲了这样一段话:“政治路线确立了,要由人来具体地贯彻执行。由什么样的人来执行,是由赞成党的政治路线的人,还是由不赞成的人,或者是由持中间态度的人来执行,结果不一样。这就提出了一个要什么人来接班的问题。”“组织路线是保证政治路线贯彻落实的。解决组织路线问题已经提到我们议事日程上来了。这个问题解决不了,我们见不了马克思。老同志在,问题比较好解决,如果我们不在了问题还没有解决,就要天下大乱。”“我们有正确的思想路线,有正确的政治路线,如果组织问题不解决好,正确的政治路线的实行就无法保证,我们向党和人民就交不了账。”1980年8月18日, *** 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中提到了那著名的四个字:“关键在人”。他说:“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

◆1980年8月18日, *** 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为新时期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是什么原因使 *** 认识到用人问题的严重性和急迫性呢?是王洪文1975年说的一句话。1975年2月, *** 批准周恩来关于“ *** 主管外交,在周恩来总理治病疗养期间代总理主持会议和呈批主要文件”的建议报告。在 *** 的支持下, *** 实际上开始主持了中央日常工作。这一年, *** 71岁。中央日常工作原来由王洪文主持。 *** 的这一决定,明显是对王的不信任,他“接班人”的地位已经动摇。王洪文个人自然敏锐感觉到了这一点。但王洪文从另外一角度——年龄上进行分析后,却依然信心满满。他在上海私下同他的几个亲信小兄弟说过这样一句话:“十年后再看。”这一年,王洪文刚刚40岁,而 *** 已经是71岁高龄。 *** 、周恩来的年纪比 *** 大,而且已经都得了重病,其他同代领导人年纪大多数比 *** 要大,略小一点儿的也与 *** 年纪差不多。王洪文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讲了那句等于“下战书”的话。而这个“战书”也确实极为厉害:十年后,已经病重的 *** 、周恩来不会在世,其他与毛、周同龄的 *** 人也到了九十多岁, *** 在那一代领导人中算是年纪偏小一些的,也要超过八十多岁。到了那个时候,王洪文刚刚五十岁。“四人帮”培植的靠造反起家的人,也与王洪文年纪差不多,而且这些人中有许多人已经进入中央委员会。到那个时候,王洪文他们年富力强的人,面对八九十岁,已经不能工作甚至不能动弹的老干部,搞“秋后算账”,篡夺党和国家权力,将易如反掌。

王洪文这句话,传到 *** 耳朵里,深深 *** 了 *** 。他马上找到 *** 等老同志,把王洪文这句话转告他们,并且直截了当谈了自己的看法:十年后,我们这些人变成什么样子?从年龄上说,我们斗不过他们啊! *** 从王洪文的话中觉察到党和国家面临着一场潜在的危机,那就是:老一辈革命家大都年事已高,一旦撒手尘寰,谁来接班? *** 的提醒,引起了 *** 等老同志的高度重视,他们赞成 *** 所谈的看法。当时的政治条件下,“四人帮”问题还不能解决,他们还在台上。老干部们只能将王洪文这句话深深记在脑子里。粉碎“四人帮”后, *** 一再讲起这件事,说:“这句话可触动了我们,引起了我们的注意。”“那个时候,我跟先念同志还有其他同志谈过这件事。一九七五年我已经七十一岁了,从年龄上我们是斗不过他们的。所以当时我们就想,确实要有比较年轻的同志上来工作。” *** 没有忘记王洪文这句话,是因为这句话点到了要害问题:今后由谁来接班。 *** 认为,王洪文“十年后再看”的潜在威胁并没有真正得到解决。1979年11月2日, *** 在党、政、军副部长以上干部大会上,讲到培养接班人问题时,又提到王洪文说过的那句话。他说:“十年后,从年龄来说,我们斗不过他们,在座的老同志也斗不过他们,你们能活多久啊?如果我们现在不注意这个问题,将来我们都不在了,或者管不了事了,会有大批林彪、‘四人帮’派系的人上来接班。”

接班人的问题,领导班子的年轻化问题,随着王洪文的那道“战书”,摆上了 *** 的重要议事日程。他是从党的长远的根本利益来看待这个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的。他说:“就我个人的心情来说,确实感到这个问题太重要了。我们要向前看,我们这个事业是千秋万代的事业啊!我们现在提出的、面临的是十年内必然或者可能遇到的一些重大问题。如果再想远一点,二十年后,还可能遇到什么问题,会不会发生什么事情啊?……现在我们不想远一点,看远一点,不从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来考虑这个问题,我们就得不出正确结论,好多问题就下不了决心,处理不下去。”“时间紧迫,再不及早妥善解决这个问题不行。”“要趁着我们在的时候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不在了,将来很难解决。我们现在对于人们的思想状况、政治状况比较清楚,能够看出来哪些人是拥护党的路线的,哪些人是不搞派性、讲党性的。”“如果我们在三几年内不解决好这个问题,十年后不晓得会出什么事。要忧国、忧民、忧党啊!”

“要注意发现人才”

选拔干部,正确用人,前提是“知人”,即了解干部, *** 把它概括为“要注意发现人才”。早在1977年9月, *** 在谈到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就说:“要注意发现人才。现在有些人的成就外国人都公认,我们反而不了解,说明我们的一些制度有缺陷,不能发现人才,要认真改进。”1979年 *** 又讲了这样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我们说资本主义社会不好,但它在发现人才、使用人才方面是非常大胆的。它有个特点,不论资排辈,凡是合格的人就使用,并且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从这方面来看,我们选拔干部的制度是落后的。论资排辈是一种习惯势力,是一种落后的习惯势力。”“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是领导者成熟的标志之一。”

常言说,用人难知人更难。怎么“知人”即发现人才? *** 根据我们党的经验和现实情况,提出了“干部四化”标准。1980年8月, *** 在 *** 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选干部要注意德才兼备。“所谓德,最主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在这个前提下,干部队伍要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并且要把对于这种干部的提拔使用制度化。”同年12月, *** 在 *** 中央工作会议上又指出:“要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使我们的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并且要逐步制定完善的干部制度来加以保证。提出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这三个条件,当然首先是要革命化,所以说要以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为前提。” *** 以88岁高龄视察南方时,又强调指出:“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 *** 内部。对这个问题要清醒,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

*** 提出,知人,关键看干部是否德才兼备、红专统一。干部的德,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要有马列主义的基本观点,要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的纪律”。对于干部的“才”, *** 强调:“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他从关于“红”与“专”即德与才相统一的关系说:“今后的干部选择,特别要重视专业知识。我们长期都没有重视,现在再不特别重视,就不可能进行现代化建设。没有专业知识,又不认真学习,尽管你抱了很大的热心建设社会主义,结果做不出应有的贡献,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甚至还起相反的作用。现在的事情与过去不同了。过去我们相当一个时期常搬战争年代军队的经验。其实我们真正好好研究一下战争年代军队的经验,还是红与专的统一。在座的好多战争年代参加革命的同志,哪一个不专于军事?你不懂打仗就不行。当然,打仗有多种手段,包括后勤,搞后勤也是为了打仗。那个时候,红与专是统一的,也比较容易统一。现在就不同了,搞建设,行业非常多,每一项都需要有专门知识,还要不断增加新知识。”这种不同表现在两个方面:从干部本身来说,“不管你搞哪一行,你不专,你不懂,你去瞎指挥,损害人民的利益,耽误了生产建设的发展,就谈不上是红。”从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来说,“现在国际国内普遍都感觉到我们人浮于事,官僚主义,办事拖拉,到处靠开会画圈过日子,许多问题一个 *** 就可解决的,拖到半年解决不了。这样还搞什么四个现代化!” *** 提出:“办法是什么?就是要改变干部缺少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状态。”

◆1980年7月, *** 同志视察二汽。

*** 曾表扬善于“知人”、推荐“又红又专”者担任领导职务的同志。1980年,电力部部长刘澜波主动退居二线,推荐 *** 接任, *** 赞扬他是“开明派”,号召老干部向他学习。而 *** 本人在“知人”,即发现人才方面,更是目光独到,做出了典范。后来在实践中被证明,党和国家优秀领导干部的许多人,是 *** 发现并且向中央推荐的。他向中央推荐起用 *** 就是他善于知人的一个例子。1980年7月, *** 由湖北省委之一书记陈丕显陪同,从武汉坐火车到第二汽车制造厂视察。火车驶入十堰市。二汽党委书记兼厂长黄正夏、副厂长 *** 以及当时在二汽考察的河南省委之一书记段君毅、第二书记胡立教等到火车站迎接 *** 。在前往二汽的汽车上,黄正夏厂长指着坐在旁边的 *** ,向 *** 介绍说:这是我们新提拔起来的副厂长 *** 同志,是总厂主管生产的副厂长之一。他38岁,毕业于哈军工,在读大学时就加入了 *** ,分配到二汽后,做过技术员、总厂团委书记、总厂党委常委、政治部副主任,到车厢厂任党委之一书记很快就使该厂的面貌有了改观。 *** 一边听一边侧目看着身边这个年轻人,脸上露出了笑容。从此, *** 印在了 *** 脑海里,认定他是讲政治、有能力、有学问的年轻干部。回到北京后, *** 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等一些重要的会议上,多次强调加快培养接班人的问题,并多次讲到 *** 。在 *** 的积极倡导下, *** 很快调到中央来工作,后来历任 *** 职务。 *** 曾用他发现并起用 *** 来讲我们国家有人才,要善于发现的道理。1982年7月, *** 在一次会上专门谈到这个问题,说:“人才是有的,问题是我们平常同下边接触太少,还有些习惯的想法,所以不容易发现。前年,我同陈丕显同志到第二汽车制造厂,有个副厂长陪着我们参观,我发现这个人不错。我说他不错指什么?一个那么大的汽车厂,他是技术骨干,工作胜任,这是讲能力。他的年龄那个时候是三十八岁,现在四十岁。更重要的一点,他是‘文化大革命’中受打击的,他是反对 *** 的,以后一直是表现好的,包括对待所谓‘反右倾翻案风’这些问题在内。这样的人才特别可喜。这样的人有的是,而且容易鉴别。选拔人,之一个是政治条件。我们军队有这个问题。尚昆同志讲了,有的团的干部、有的营连干部,那种思想状态、政治观点是不好的,应该看得清楚。相应地,好的也应该鉴别出来。我曾经建议,军委、各总部领导同志,现在还请各路‘诸侯’,每一位选十个人,搞出一个名单。光在座的六十几个人,就可以提出近千把人的名单。政治条件的标准,必须不是跟随林彪、江青一伙造反起家的人、帮派思想严重的人和 *** 分子那‘三种人’。应该说‘文化大革命’中的‘逍遥派’大多数还是比较好的。这些人应该好好地培养。一步一步,一个台阶一个台阶,走快一点。” *** 发现和使用 *** ,并且多次讲这件事,是为了提拔大批年轻干部,他由此事做起,积极提倡,一大批优秀的年轻干部走上了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岗位。

*** 了解并大胆使用张爱萍,也是他知人的一个例子。张爱萍是 *** 中很有个性的将军。 *** 曾当着许多人的面对张爱萍说:“你,张爱萍和我一样,是 *** 尔族姑娘,辫子一抓一大把。”张爱萍后来多次说,就凭小平这句话,说明他对我是了解的。1975年, *** 推荐张爱萍抓“两弹一星”,并鼓励他说,不要怕,放开手干。在 *** 支持下,我国“两弹一星”事业有了极大发展。80年代, *** 再次推荐张爱萍担任国务院副总理,主持国防科委、国防工办工作,并组建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后又让张兼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张爱萍抓核工业时,中央内部有意见分歧,有人还对张爱萍有意见,反映到 *** 那里。 *** 曾专门找张爱萍谈过一次话。一见面, *** 就对张说:“听说你开会都不参加?”张说:“与我有关的我都是到会的。至于他们谈农业、体育,不归我管,我又不懂,去陪会,我看没有意思。” *** 微笑道:“都说军队中有两个人惹不起哩。爱萍,你,就是一个!要注意咧。” *** 提醒张要注意,但对他的工作则大力支持,使张能够在国防科学技术和国防工业战线、核科技工业方面做出重要贡献。张爱萍生前经常提到, *** 是了解他的,对他在大是大非面前的态度和立场是支持的、鼓励的,而对他的一些毛病和缺点是宽容的,甚至多少还是赞许的。和他自己一样,邓不是个喜欢计较小事的人,看人、用人有他独特的视角和气度。

◆ *** 在全国科学大会上与数学家陈景润握手。

*** 对陈景润的认识和评价,是他善于识别科技人才的一个例子。陈景润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如痴如醉地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正当他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他成了专政的对象。他从“专政队”出来后,躲在仅有六平方米大小的宿舍里,抱病偷偷地搞研究。简陋的床板就是他的写字台。借着昏暗的光线,他贪婪的阅读、思考,不停地演算,大大简化和改进了原来的证明,使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果,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他的研究结果在国外被誉为“陈氏定理”。但在国内,他却被诬为“白专”典型。1975年 *** 复出。面对科技界是非颠倒,科技人员受压制、迫害的状况,他很激愤,决心加以纠正和扭转。9月26日, *** 在听取中国科学院“汇报提纲”的汇报时,了解到陈景润的情况,他认定陈是一个难得的科技人才,对他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坚持从事科学研究的爱国敬业精神给予了肯定,鲜明地提出,陈景润秘密从事数学尖端课题研究而被诬为“白专”是极为错误的,像陈景润这样一些世界上公认有水平的人,中国有一千个就了不得了。什么“白专”?只要对中国有好处,比闹派性、拉后腿的人好得多。之后,陈景润成了 *** 的重点保护对象。 *** 亲自过问陈景润的问题。为了使陈景润摆脱困境,能够有一个较好的研究环境,他多次指示有关部门要帮助陈景润解决实际问题。

◆1978年3月18日, *** 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 *** 在开幕式讲话。

*** 第三次复出担任 *** 人后,自告奋勇抓科技。1978年3月18日召开全国科学大会, *** 在讲话中对像陈景润这样在“文革”中坚持搞科研的科技人员,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说:“一个人,如果爱我们社会主义祖国,自觉自愿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工农兵服务,应该说这就是初步确立了无产阶级世界观,按政治标准来说,就不能说他们是白,而应该说是红了。” *** 还提出,自己要当科技人员的“后勤部长”。陈景润与千千万万个科技人员一样,有幸感受到了 *** 这位“后勤部长”直接、细致入微的关怀。 *** 提出,陈景润应该破格提拔为一级研究员,并亲自接见陈景润,与他促膝交谈,成为陈景润最为敬仰和信任的朋友。陈景润后来有什么困难,都毫无顾忌地向 *** 写信反映, *** 每次都是有求必应。陈景润的科研任务很重,却没有助手, *** 指示,给陈景润破格配备一名秘书。80年代初,陈景润结婚后,妻子由昆仍在武汉工作,两地分居。由昆来京生孩子时,一家三口与保姆挤住在一套很小的两居室里,居住环境很差。1983年, *** 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做了批示。一周之内,陈景润一家搬进了新的住所。又过了一周,由昆的工作从武汉调进北京。 *** 对科学家陈景润的认识、评价,以及无微不至的关怀,说明他不仅善于了解党政领导干部,也善于了解科技人才。

善于用人

“知人”的目的,是善于用人,即正确使用人才。 *** 在这方面也堪称典范。1979年11月 , *** 在谈到党的高级干部要带头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时讲过这样一段话:“选拔干部,选拔人才,只要选得好,选得准,我们的事业就大有希望。道理很明显,只是确定了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确定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还不够,还需要有人干。谁来干?反正靠我们坐在办公室画圈圈不行,没有希望。现在真正干实际工作的还是那些年轻人。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可以把他们提到领导岗位上来?有人说他们压不住台,帮他们压嘛。”这段话体现了 *** 的用人观:选得好,选得准,大胆使用,大胆提到领导岗位上来。

◆1992年, *** 与万里在一起。

*** 任用万里,是他善于用人的典型例子。早在战争年代,万里就是 *** 的部下。新中国成立后,万里先后在建设委员会、城建部、北京市担任重要领导职务,仍然在 *** 领导下工作。 *** 对万里非常了解,总是在恰当时候将万里安排在恰当领导岗位上,而万里也确实在这些岗位上发挥了重要作用。1975年1月,在 *** 、周恩来提议下, *** 任 *** 中央副主席, *** 中央政治局常委、 *** 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中国人民 *** 总参谋长,国务院之一副总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并且在 *** 和周恩来支持下进行大刀阔斧的整顿。 *** 搞整顿,之一件事就是整改和恢复全国的铁路交通运输系统。当时,在“文革”破坏下,铁路完全处于停滞状态,整个运输系统混乱不堪。铁路系统的混乱导致国民经济的运转不畅。为了迅速整顿铁路, *** 任命万里为铁道部部长,让他解决当时比较棘手的铁路问题。万里果然不负使命,他亲赴徐州,首先整顿最乱的徐州铁路局,不到10天,就把徐州盘根错节的派性问题顺利解决,平息了一系列恶性事件。之后,仅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全国铁路运行开始畅通无阻,因此,“安全正点万里行”这句话在民众中广泛流传。1977年 *** 再次复出。这年6月,中央原本任命万里去湖北省委担任之一书记。万里去 *** 处辞行, *** 让他晚走几天。接着, *** 在政治局会议上提议让万里去安徽省委担任省委之一书记。中央同意 *** 的意见,改任万里为安徽省委之一书记。 *** 让万里去安徽,是让他去那里解决老大难问题。当时,安徽全省287238个生产队中只有10%的生产队能维持温饱,全省25%的人年收入在40元以下。万里到任不到半年,就推出了《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共有6条,强调农村一切工作要以生产为中心;要给生产队与农民(当时的称呼是“社员”)减负,粮食分配要兼顾个人利益、允许和鼓励农民经营家庭副业,农产品可以到集市出售,农活可以责任到人等。正是在万里的推动下,安徽在全国率先搞起了包产到户,当年粮食获得丰收。 *** 支持万里的农村“新政”,他在出访巴基斯坦途中经过四川省时,特地向四川省主要负责人推荐了安徽省委的“六条”新政,后来四川省仿效安徽也拟订了农村改革的“十二条”。安徽与四川两个农业大省东西呼应,推动了全国农村改革。

任用刘华清,也是 *** 善于使用干部的例子。解放战争时期,刘华清是刘邓大军中的一名旅政委。新中国成立后,刘华清到苏联学习了四年海军和国防工业,回国后,较长时间在海军工作。他党性强,终身坚持人民军队宗旨,军事业务能力强。1977年,在 *** 推荐下,刘出任 *** 副总参谋长,1982年任海军司令员,1987年任军委副秘书长,1988年任军委委员。 *** 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积极向党中央推荐刘华清任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出任军委副主席后,坚决贯彻执行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用 *** 理论武装人民军队,从难从严训练部队,部队的战斗力有了新的提高。实践证明, *** 选贤举能,推荐这个副主席是非常正确的。

◆ *** 和荣毅仁。

*** 还善于使用并大胆提拔党外人士。他对荣毅仁的推荐和任用就是一例。1979年1月 *** 邀荣毅仁等几位原工商业者谈话,开门见山地说:“这次请你们来,就是要请各位出山。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你们可以发挥自己业务专长了。”他知道荣毅仁熟谙市场经济规律,对西方生意经了如指掌,众多亲友又在海外经营企业,在引进外资方面具有独特的才能和很大的优势,对荣毅仁说:“你来牵头办实体,搞对外开放窗口,要得不?”“人由你选,业务由你管,事情由你负责。要排除干扰,不要搞成官僚主义企业。” *** 的信任使荣毅仁十分激动,当场接受了小平同志的建议,在北京成立了一个全新的机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荣毅仁亲自挂帅,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这个公司成立后,吸收外资,引进外国的先进设备、先进技术和行之有效的经营管理经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406/599843.html

“ *** :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 *** 内部,要注意培养人” 的相关文章

从取缔门阀到大力推广科举 武则天为什么会这么做

从取缔门阀到大力推广科举 武则天为什么会这么做

武则天为何取缔门阀?为何又大力推广科举制度?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武则天之前的封建王朝,基本上是皇帝轮流做,士族永不倒。不管王朝如何变化,这士族家族总是能够拥有绝对的资源。他们虽然不一定会走上政治巅峰,却始终处于不败之地。武则天消灭门阀家族,是功...

诸葛亮和张飞都只是乡候 关羽为何只是一个亭候

诸葛亮和张飞都只是乡候 关羽为何只是一个亭候

对为什么诸葛亮和张飞都是乡侯,而关羽才是一个亭侯?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别说诸葛亮、张飞是乡侯,超了关羽的亭侯。就是廖化,人家也是中乡侯,关羽上哪说理去?要怪只能怪关羽死得太早,没有赶上好时候。汉初经历了几个异姓王叛乱之后,朝廷立了一个规律,异姓不能封王。所以侯爵就...

秦皇汉武是千古一帝 刘邦建立汉朝为何不是千古一帝

秦皇汉武是千古一帝 刘邦建立汉朝为何不是千古一帝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都说秦皇汉武是千古一帝,为何没人说刘邦是千古一帝?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千古一帝,这个词最早出自于明朝李贽的《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随后与他同一时代的王志坚在《读史商语·卷三》也用了这个词,如文皇者,真千古一帝也!这里的文皇...

杨素没有夺取杨广的皇帝,是因为什么原因?

杨素没有夺取杨广的皇帝,是因为什么原因?

杨素是隋朝开国功臣,也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诗人。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隋朝的权臣杨素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他能力卓著,为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杨广当了皇帝以后,他又在朝中唯我独尊,一手遮天。那时候的杨素,已经完全具备了夺位的条件。但是,最终另一个权臣宇文化及杀...

孙权的位置都是孙策给的 孙策后代为何断子绝孙

孙权的位置都是孙策给的 孙策后代为何断子绝孙

孙策将江东留给孙权,孙权为啥弄得他断子绝孙?这么回报合适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很多人对孙权追封孙策为长沙桓王这件事耿耿于怀,为啥?因为东吴的江山是孙策打下来的,怎么也得追封个皇帝吧?那么我们来看看司马家类似的情况。我们都知道,司马师被侄儿司马...

衣带诏事件之后,张飞是如何从曹魏八名大将中的围剿中脱困的?

衣带诏事件之后,张飞是如何从曹魏八名大将中的围剿中脱困的?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刘备与董承等人参与“衣带诏”泄密之后,曹操杀掉了董承和董贵妃,然后东征,进攻刘备。刘备派孙乾向袁绍求救,袁绍以小儿子身患疥疮,命已垂绝为由,不肯发兵相救。无奈之下,张飞建议刘备趁夜偷袭曹操营寨,刘备采纳了张飞的建议。然而,刘备的劫营计划被曹操...

多尔衮独揽大权为什么不做皇帝 多尔衮对皇位不感兴趣吗

多尔衮独揽大权为什么不做皇帝 多尔衮对皇位不感兴趣吗

多尔衮为何不当皇帝?真实原因是什么,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在清朝的历史上,多尔衮是最出名的人物之一。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十七岁开始带兵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被封为和硕睿亲王。皇太极死后,多尔衮拥立皇太极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继承帝位...

马皇后是一个什么样的 和朱元璋的感情如何

马皇后是一个什么样的 和朱元璋的感情如何

对朱元璋和马皇后感情如何?马皇后是个怎样的人?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朱元璋和马皇后感情甚笃,而且朱元璋颇为尊重马皇后,即使马皇后过世以后也没有再立皇后。在朱元璋打天下的岁月里,马皇后一直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精心辅佐朱元璋,稳住后方。朱元璋能够发迹,马皇后功不可没。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