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李世民也杀过功臣?他临终前留下一道密诏:一定要杀死这个忠臣!

中国历史2天前3

我国历史上皇帝众多,什么样的也有,不过像李世民这样不杀功臣的皇帝,真是太罕见了。

不过李世民临终前嘱托自己的儿子李治,如果忠臣李勣有流连观望之举,那就毫不犹豫地把他给杀了!

李世民想让儿子杀功臣,是为了保全自己的名声,还是真为了儿子着想?李勣最后的结局又是如何?

争议颇多的大帅哥

提起我国历史上不杀功臣的皇帝,秦朝的代表是秦始皇,汉朝的代表是光武帝刘秀,隋朝的代表是文帝杨坚,唐朝的代表是太宗李世民。

对于李世民这位皇帝,有关他的评价什么都有。

有人觉得贞观之治就是在隋朝的基础开创的,要是没有隋朝的那点良好基业,根本就没有贞观盛世。

有些事啊,其实并不能这么说。

咱们试想一下,如果李世民没有本事,就算他接手的是盛世,那这美好的一切也会在他手中废掉,清朝的嘉庆皇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康乾盛世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盛世,这个盛世末期传到了嘉庆皇帝手中。他并没有继续延续那段盛世,而是让它在自己手中逐渐走向落魄。

嘉庆皇帝虽然比较勤勉,但他就是平庸,没有什么太大的本事。

但李世民不一样,人家通过自己的努力开创了独属于自己的盛世,那就叫本事,所以在这方面,根本没法黑人家。

然后就是杀功臣,或许有人就会说了:“你说李世民没有杀功臣,那侯君集是怎么死的?”

侯君集之所以被杀,是因为他一手制造了太子李承乾谋反。

李承乾就跟上面的嘉庆皇帝一样,别看他是太子,真本事那是一点也没有,所以侯君集对他说:“既然你这么平庸,那就早点谋反吧,要不然你就是下一个李建成。”

李承乾听后感觉十分在理,于是两人就开始谋划造反,结果此事走漏了风声,最后李承乾被废,侯君集等人则被处死了。

不论什么时候,一个大臣要造反,那基本都是死罪,也不会有皇帝放过他们,因为他们触碰的是皇帝的红线皇权。

在许多皇帝眼中,你干什么脏事、丑事我都不管,都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你要是影响到了我的皇权,那就是死路一条,乾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为什么和珅那么大的贪官没被杀?除了人家有本事,最主要的就是因为和珅没对皇权产生过威胁。

如果和珅起兵造反,就是乾隆再宠爱他也是得杀的,这也算是皇帝圈子中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吧。

临死前,侯君集希望李世民别杀自己的妻子和孩子,要不然都没人为他守孝了,最后李世民哭着答应了。

虽然这两位君臣之前曾有嫌隙,但对于侯君集这样的人才,李世民还是很看重的,所以李世民当初还真有点舍不得处死他。

但在古代造反是死罪,不处死他那些大臣们会很不满意的,所以最后李世民含泪处死侯君集,并将其妻儿流放走了。

即便是因为造反被处死,李世民依旧让侯君集待在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这也算是对对方的一种怀念吧。

李世民对人才的爱惜就是这样,除了侯君集,今天的主人公李勣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极为警惕的中立

或许现在许多人还不知道李勣是谁,其实他就是大唐著名的徐茂公。

李勣最开始的时候,他是翟让的手下,他最早就是加入的瓦岗军。

当时隋朝末年的起义军中,属瓦岗军的实力最强大,而且在如今也是家喻户晓,这主要是因为里面的名将太多了,比如李勣和单雄信等。

实力强归强,这支起义军还是有很大局限性的,最主要的就是内部混乱。

当时的首领虽然是翟让,但一位猛将李密因为军功显著,他在军中的威望越来越高,甚至都超过了翟让。

这么一说,感觉很像是水浒的剧情。

这个翟让非常有眼力见,他直接将首领的位置让给了李密。

但就算如此,这两位首领之间的关系依旧很紧张。因为李密总觉得对方想图谋不轨,于是李密特地设了鸿门宴。

宴会上翟让被杀,李勣受伤。

就这样,李勣迫于无奈跟了李密。

李勣那时候打仗很不错,他跟单雄信一谋一猛,简直就是绝配,我们可以称其为“瓦岗军双子星”。

但是很遗憾,他们也有打不过的敌人,比如王世充。

在被王世充打得喘不过气来后,李密最终带着自己的弟兄们投靠了李渊。

从我们现代角度来看,这一选择简直太明智了,或许就连李密他们都没想到,这个姓李的最后居然能当上皇帝。

来到李渊这边后,李勣大部分时候都是在跟着秦王李世民打仗。

随着接触时间越来越长,李世民发现这个李勣真是个打仗人才啊,比如著名的虎牢关之战,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战役。

也正是因为对这个人才很了解,所以李世民成功当上皇帝后,他曾让李勣多次领军外出作战,比如灭东突厥的时候,李勣的贡献就不小。

之后在剿灭漠北薛延陀时,李勣也出了不少力。

虽然没有李靖他们那么声名显赫,不过李勣的名声在当时也是很响亮的。

对于李勣这个人才,李世民可是太喜欢他了。战争结束后,李世民给的他都是高官厚禄。

但不管怎么着,始终有一根刺扎在李世民心中。

李世民虽然说很宠爱李勣,但对方究竟忠不忠诚一直让李世民很困惑,原因就在于,李勣从未表明过自己的立场。

李勣的经历,向来都是随遇而安,首领换成谁我就跟着谁,或者首领让我跟着谁,我就只服从命令。

要是说李勣之前这样,或许并没有什么不妥,但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他依旧是如此。

即便已经跟李世民打过不少仗,但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李勣依旧是处于坐山观虎斗状态,其实这也算是更好的选择吧。

两人相争,谁敢说自己一定能取得胜利。

李世民最后虽然获胜了,但这里面的运气成分可是太大了,他们可谓是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

从当时实力对比来看,李建成是很强的,而且他还有李渊的支持,所以正面对抗,李世民的胜算是很低的。

两全齐美

万一李勣支持了李世民,他要是失败了,那注定会跟着一起被杀。

如果要是不支持,就算李建成赢了,他也找不到处死李勣的理由。

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夺得皇位后,即便当初李勣没有支持他,但他依旧重用对方,宠爱之情显而易见。

当然,你要是说怀疑,李世民自然也怀疑过他,毕竟李勣没有支持自己嘛。

不过怀疑归怀疑,李世民这个人啊,很惜才,所以就算是怀疑,他也一直在尽力争取对方对自己忠诚。

有一次李勣得了重病,太医说要想治疗很简单,把人的胡须烧成灰,以此为药便可让李勣痊愈。

李世民得知后,他当即割下并焚烧自己胡须,最后李勣得救。

不得不说,李世民此举真是太感人了。面对李勣的磕头跪谢,李世民说:“你谢什么?我不是为了你才如此,而是为了整个国家啊!”

李世民这句话显得他太有格局了。

之后在一次宴宴会上,李世民对李勣说道:“你之前对李密那么忠诚,现在应该不会有负于朕吧?”

见李世民这么说,李勣直接咬破手指用鲜血来表明自己的决心。

之前李密虽然投降了唐朝,但是这哥们居然半路造反了,然后就被杀了。

作为自己的老领导,李勣冒着生命危险请求厚葬李密,李渊见状同意了。

接着李勣穿上孝服,亲自去送了李密最后一程。

为何说很危险?李勣这是在为叛将说话啊,搞不好他也会被指责有造反的想法。

这个故事着实让当时的李世民很感动,所以他后来一直在积极追求李勣对自己的忠心,但李世民到最后都感觉,李勣对自己并没有那么忠诚。

其实还是那句话,领导是谁,李勣就会对谁忠诚,只是可能没有那么明显罢了。

于是李世民临终前才会提醒李治,如果察觉到李勣有什么异常之举,就把他给杀了,那李世民在位的时候为何不杀了?

原因就在于,李世民并没有杀掉他的理由和证据,其实在明哲保身这方面,李勣还是有大智慧的。

李治登基上位后,他想立李世民的妃子武则天为皇后,这么乱的关系不用多想,那些大臣们肯定不同意,于是李治就问李勣意下如何。

李勣见状就说:“这是你们帝王家的事,我哪管得着啊。”

面对李勣这个比较冷漠地回答,李治很满意。

自古以来,那些皇帝们除了对皇权重视外,还很讨厌大臣们干预自己的家事。

比如岳飞当年和赵构之一次心生嫌隙,就是因为岳飞建议提前立太子,结果赵构很不开心。

所以说,做好自己就行了,尽量别管别人的家事。

也正是因为李勣的巧妙回答,晚年的他不仅深受重用,而且得到了善终。

李勣用他自己的智慧不仅保全了自己,而且还维护住了李世民的名声,简直就是一举两得、名利双收啊!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406/599879.html

“李世民也杀过功臣?他临终前留下一道密诏:一定要杀死这个忠臣!” 的相关文章

世人都说东吴是灭亡在孙权手里 孙权到底做了什么事情

世人都说东吴是灭亡在孙权手里 孙权到底做了什么事情

还不知道:三国时期,为何说东吴毁于孙权之手?他到底做了什么?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三国时期,东吴算是发家最早的,但存在感也最弱。当曹操和刘备还在为生计四处奔波的时候,东吴就已经是手握三十万大军,可见孙氏一族的厉害之处。这祖孙三代创下的基业,在#孙权#的带领下走向了...

华佗: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潜心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

华佗: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潜心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

华佗(约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少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

历史上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元朝采取的是什么态度?

历史上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元朝采取的是什么态度?

明太祖朱元璋,原名重八,中国明朝开国皇帝。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不要贬低元朝,我们的父母皆靠他生养”,原话并不是这么说的,也不是朱元璋所说。《明实录》里记载着朱元璋这样一句话:元虽夷狄,入主中国,百年之内,生齿浩繁,家给人足,朕之祖父亦预享其太平。虽古有献俘之礼,不忍加...

陈友谅死后,朱元璋是如何对待他的后人的?

陈友谅死后,朱元璋是如何对待他的后人的?

1368 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元末,天下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各路英雄割据一方,这段过渡时期的历史,注定动荡不安而又意义不凡。如大浪淘沙,各路义军最后只剩下陈友谅、张士诚和朱元璋三支劲旅。而为了统一天下大业,三股力量此消彼长,互不相让,彼此间...

朱元璋对太子朱标如此放心 康熙为何还害怕太子夺权

朱元璋对太子朱标如此放心 康熙为何还害怕太子夺权

还不知道:为什么朱元璋很放心太子朱标,康熙却很怕太子胤礽夺权呢?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康熙一共有三十五个儿子,有的没起名就夭折了,其中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子都夭折了,胤禔是第五子,胤礽是第六子,在正式排序上,胤禔是老大,胤礽是老二。胤禔虽然是老大,但他是小老婆...

乾隆对令妃如此喜爱 乾隆为何没有立令妃做皇后

乾隆对令妃如此喜爱 乾隆为何没有立令妃做皇后

还不知道:历史上的令妃很受乾隆喜爱,为何乾隆不在她生前将之立为皇后呢?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嘉庆的生母令妃魏佳氏是乾隆在嫡妻富察皇后去世后最受宠妃嫔,也是乾隆在与第二任皇后辉发那拉氏反目成仇之后,后宫中实际的女主人。她十年之中为乾隆生育了六名子女,可以说是乾隆独宠...

有哪些与吕范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有哪些与吕范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吕范(?-228年),字子衡。汝南郡细阳县人,汉末至三国时期吴国重臣。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吕范年轻时为汝南县吏,后避难寿春,结识孙策,此后便为东吴效力。先后随孙策攻破庐江郡 ,攻克陈瑀,平定七县;随周瑜征战赤壁,因功拜裨将军,领彭泽郡太守。吕范对稳固孙氏在江东的统治做...

周勃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最后是如何死里逃生的?

周勃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最后是如何死里逃生的?

周勃,西汉开国将领、宰相。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吕后驾崩后,侄子吕禄和吕产分别把持朝廷军政大权,野心勃勃“欲危刘氏”,篡夺刘氏江山,建立吕家王朝。陈平枉为帝国丞相,却无权处理政务。太尉周勃名义上是汉廷最高军事长官,却被二吕排挤得“不得入军门。”周勃与陈平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