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此人辞官回家途中遇到劫匪,土匪头目打开行李后,立马下跪相送

中国历史2天前3

民国时期,一位清廉正直的官员辞官归乡,谁料途中遭遇一伙劫匪。面对凶神恶煞的匪徒,这位官员却镇定自若。更令人惊讶的是,当土匪头目打开他的行李后,竟立即跪地相送。这位官员是谁?他的行李中究竟藏有什么秘密?为何能让穷凶极恶的土匪如此敬畏?

张难先的早年经历

张难先,字仲宽,1888年生于湖北黄陂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祖父曾任清朝的知县,父亲也是当地有名的秀才。张家世代传承着&34;的家训,这深深影响了年幼的张难先。

幼时的张难先聪慧过人,常常能将先生讲过的课文一字不差地背诵出来。他的父亲见状,便将家中藏书悉数取出,让张难先自由阅读。小小年纪的张难先就已经读遍了《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并对其中&34;的思想极为推崇。

1905年,清廷废除科举制度,张难先17岁。他原本打算参加科举考试,这一变故让他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道路。恰逢此时,湖北省开始选拔留学生,张难先抓住机会,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公费留学的资格。

1906年,张难先踏上了东渡扶桑的轮船。在日本求学期间,他不仅刻苦攻读法律和政治学,还广泛接触了各种新思想。他常常与同学们讨论如何改变中国的积弱现状,立志要学成归国后为祖国的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张难先听闻国内局势动荡,心急如焚。他立即放弃了继续深造的机会,毅然决然地回到了祖国。回国伊始,张难先就投身于革命事业,参与了湖北地方的政权改组工作。

在这段时期,张难先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就包括后来成为他岳父的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蔡元培欣赏张难先的才学和品德,将自己的爱女许配给了他。这段姻缘不仅给张难先带来了幸福的家庭生活,也为他的仕途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张难先怀着满腔热血,开始了他的从政生涯。他先是在湖北省 *** 担任秘书,工作勤恳,很快就得到了上司的赏识。不久后,他被调任到北京,在中央 *** 担任要职。

在中央工作期间,张难先亲眼目睹了许多官员的 *** 行为。他曾多次向上级反映这些问题,但收效甚微。这让他深感失望,也更加坚定了他要做一个清官的决心。

1920年,张难先被任命为浙江省财政厅长。上任伊始,他就立下铁规:所有公务人员必须廉洁奉公,不得借公务之便中饱私囊。他还亲自带头,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经常深夜还在灯下批阅文件。

张难先的勤政廉政很快就在浙江传为美谈。有一次,他的一位老朋友来访,想托他帮忙谋取一个职位。张难先婉言谢绝,并说:&34;这位朋友虽然有些失望,但也不得不佩服张难先的正直。

就这样,张难先以他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清官,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和同僚的尊重。然而,他的清廉作风也开始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这些人认为张难先太过迂腐,不懂得&34;。他们开始暗中使绊子,企图让张难先难以立足。

面对种种压力和诱惑,张难先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他常常对身边的人说:&34;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支撑着张难先在仕途上走得更远,也为他日后面对更大的挑战做好了准备。

浙江省长任上的政绩

1925年,张难先凭借在浙江省财政厅的出色表现,被任命为浙江省长。这一任命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因为张难先年仅37岁,成为了民国时期最年轻的省长之一。

上任伊始,张难先就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当时的浙江省财政困难,民生凋敝,社会治安堪忧。面对这些问题,张难先并没有退缩,而是迅速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首先,张难先着手整顿财政。他亲自审核每一笔开支,严格控制公款使用。有一次,省 *** 准备举办一场大型宴会招待外省官员,张难先得知后立即叫停,并说道:&34;他还下令取消了 *** 官员的各种补贴,将节省下来的经费用于改善民生。

在治安方面,张难先采取了&34;与&34;并举的策略。他一方面加大对贫困人口的救助力度,另一方面也严厉打击各种犯罪行为。他亲自带队深入农村,了解民情,解决纠纷。在他的努力下,浙江省的社会治安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

教育是张难先特别关注的领域。他深知&34;的道理,因此大力推动教育改革。他不仅增加了教育经费,还亲自参与制定教育政策。在他的倡导下,浙江省建立了多所新式学校,并开始推广义务教育。

张难先的廉洁作风在浙江省传为美谈。有一次,他的一位远房亲戚来找他,希望能够得到一个 *** 职位。张难先不仅没有答应,还严厉地批评了这位亲戚:&34;这件事很快在浙江省传开,人们纷纷赞叹张难先的正直。

然而,张难先的清廉作风也给他带来了麻烦。1927年,宋美龄等人来浙江游玩,要求用公款报销旅费。张难先坚决拒绝,理由是这不符合财政规定。这一决定虽然赢得了民众的赞誉,但也得罪了当时的权贵。

尽管如此,张难先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他经常对身边的人说:&34;在他的带动下,浙江省 *** 的工作作风有了明显改善,效率大大提高。

张难先还特别重视基层建设。他经常深入农村,了解农民的生活状况。在他的推动下,浙江省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修建了多条灌溉渠道,极大地提高了农业产量。他还推广新型农具和先进的耕作技术,帮助农民增收。

在工商业发展方面,张难先也有独到之处。他鼓励本地企业发展,同时也欢迎外资进入。他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了不少企业来浙江投资。在他的任期内,浙江的工商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丝绸、茶叶等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

张难先的政绩很快就得到了认可。1928年,他被评为&34;之一。这个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肯定,也是对浙江省 *** 工作的肯定。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张难先得罪的权贵越来越多,他的处境也越来越艰难。1929年,一位被他解雇的省 *** 职员对他进行了诬告,称他贪污公款。尽管这个指控毫无根据,但还是引发了一场调查。

面对这种情况,张难先并没有选择妥协或辩解。他认为,一个清白的人不需要辩解。他选择了主动辞职,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清白。在他离开浙江省的那天,街道两旁挤满了前来送行的民众。人们用清水为他洗尘,以表达对这位清官的敬意和不舍。

就这样,张难先结束了他在浙江省的任期。虽然他的仕途遭遇了挫折,但他在浙江省留下的政绩和清廉形象,却深深地印在了百姓的心中。

辞官归乡的决定

1929年秋,张难先从浙江省长的位置上卸任后,并未立即离开政坛。他被调回北京,在中央 *** 担任了一个闲职。这个职位虽然不如省长那般显赫,但依然有不少人羡慕。然而,对张难先来说,这个职位却让他感到无所适从。

在中央 *** 工作期间,张难先亲眼目睹了许多令他失望的事情。一些官员为了个人利益而不顾国家和人民的福祉, *** 、相互倾轧的现象屡见不鲜。张难先曾多次向上级反映这些问题,但收效甚微。他的正直和坦率反而让他在官场中越发孤立。

1930年春,一件事彻底改变了张难先的人生轨迹。当时,北方多个省份遭遇严重旱灾,百姓流离失所。张难先提议 *** 拨款赈灾,但这一提议却遭到了多数官员的反对。他们认为国库空虚,无力承担如此大规模的赈灾行动。

张难先对此感到无比愤怒。他在一次会议上公开指责那些反对赈灾的官员:&34;这番言论虽然赢得了一些正直官员的支持,但也让张难先彻底得罪了一批权贵。

就在这时,张难先收到了家乡的一封信。信中说,他的家乡黄陂县也遭遇了旱灾,许多乡亲陷入困境。读完这封信,张难先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辞官回乡。

张难先的这一决定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许多人不理解,为何一个前途似锦的高官会选择放弃仕途。有人劝他再等等,说风向很快就会变。但张难先的态度很坚决:&34;

1930年夏,张难先正式向中央 *** 提交了辞呈。在离开北京之前,他将自己多年来的积蓄全部捐给了赈灾基金会。当时有记者问他为何这么做,张难先回答说:&34;

张难先的辞职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讨论。有人赞扬他高尚的品格,也有人嘲笑他不懂得审时度势。但对张难先来说,这些评价都不重要。他只知道,家乡的父老乡亲需要他。

离开北京的那天,张难先只带了几件换洗衣服和一些书籍。他婉拒了朋友们为他准备的送别宴,只是简单地向大家道别。有人问他以后有什么打算,他说:&34;

张难先选择了最普通的交通工具——一辆慢悠悠的货运火车。他说,这样可以更好地体会普通百姓的生活。在长达一周的旅程中,张难先有机会近距离接触了各地的普通民众,听到了许多令他心痛的故事。这更加坚定了他要为百姓做实事的决心。

然而,张难先的归乡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由于他得罪了不少权贵,有人暗中放出消息,说他携带了大量贵重物品。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一些盗匪耳中。他们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34;,决定在半路设伏抢劫。

就这样,在张难先即将到达家乡的前一天晚上,他遇到了生平最危险的一次经历。当时,他正在一个小镇上休息,准备第二天一早启程。突然,一群蒙面人闯入了他的房间,将他团团围住。

这群人显然是有备而来,他们直接找到了张难先的行李,迫不及待地打开了箱子。然而,当他们看到箱子里的东西时,所有人都愣住了。箱子里除了几件旧衣服,就只有一些破旧的书籍。根本没有他们期待的金银财宝。

就在这时,匪徒头目认出了其中的一本书——《论语》。他拿起书,翻开扉页,上面赫然写着&34;这几个字。匪徒头目突然想起了最近听说的一个故事,说有一位清官辞官回乡,一路上不顾个人安危,只为回乡救助百姓。

匪徒头目再看张难先的面容,顿时恍然大悟。他立即跪下,向张难先道歉。其他匪徒见状,也纷纷跪下。匪徒头目泣不成声地说:&34;

张难先并没有责备他们,而是和颜悦色地说:&34;

这番话深深地触动了匪徒们。他们不仅没有抢劫张难先,反而主动护送他回到了家乡。这个故事很快在当地传开,人们都称赞张难先的德行感化了匪徒。

就这样,张难先平安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虽然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官员,但在乡亲们眼中,他是比任何官员都更值得尊敬的人。

黄陂县的教育事业

1930年秋,张难先回到黄陂县后,立即投身于当地的教育事业。他深知教育是改变一个地方面貌的根本之策,因此决定从创办学校开始。

张难先首先选择了一个偏远的村庄作为试点。这个村庄名叫石湾,地处黄陂县西北角,是当时县里最贫困的村庄之一。村里的孩子们从未见过学校,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不识字。

张难先带着从北京带回来的一些书籍,来到石湾村。他找到村长,表达了自己想要在村里办学的想法。村长起初并不理解,认为读书无用,还不如让孩子们帮着干农活。张难先耐心地向村长解释教育的重要性,最后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打动了村长:&34;

得到村长的支持后,张难先开始筹备学校。他找来几个年轻人,教他们基本的教学 *** ,作为未来的老师。同时,他也亲自动手,和村民们一起修缮了一座破旧的祠堂,作为临时教室。

学校开学的那天,整个村子都沸腾了。孩子们穿着更好的衣服,兴高采烈地来到学校。张难先亲自给孩子们上了之一堂课,教他们认识了&34;三个字。

然而,办学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由于村里太过贫困,很多家庭无法负担孩子上学的费用,即使是很少的学杂费也成了沉重的负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张难先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提议学校可以收取实物作为学费,比如粮食或者鸡蛋。

这个创新的做法很快在村里流传开来,受到了广泛欢迎。不仅如此,张难先还组织学生们在学校附近开垦了一片荒地,种上蔬菜和粮食。收获的农产品一部分用来改善学生的伙食,剩下的则卖掉用于学校的日常开支。

学校的成功很快在周边村庄传开。越来越多的村民主动找到张难先,希望他能在他们的村子里也办学校。张难先欣然答应,但他同时也意识到,仅凭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于是,张难先开始培养更多的教师。他挑选了一些有文化基础的年轻人,亲自教导他们教学 *** 和管理学校的技巧。这些年轻人后来成为了黄陂县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难先的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发展。他认为,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识字算数,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因此,他在课程中加入了农业知识、简单的手工技艺等内容。

1932年,张难先创办的之一所学校迎来了之一批毕业生。这些学生不仅学会了读书写字,还掌握了许多实用技能。其中有几个学生被推荐到县城的中学继续深造,这在当时的黄陂县还是之一次。

张难先的教育事业引起了省教育厅的关注。1933年春,省教育厅派人来黄陂县视察。视察团成员对张难先的办学方式赞不绝口,特别是他将教育与实际生产相结合的做法,被认为是非常先进的教育理念。

这次视察之后,省教育厅决定在全省推广张难先的办学经验。张难先被邀请到省城做报告,向其他县的教育工作者介绍自己的经验。在报告中,张难先强调:&34;

1934年,在张难先的努力下,黄陂县的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进步。全县共建立了50多所小学,覆盖了大部分村庄。识字率从原来的不到10%提高到了30%以上。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心家乡的发展,有的甚至开始尝试新的农业技术和手工业。

张难先的教育事业不仅改变了黄陂县的面貌,也影响了整个湖北省的教育发展。他的办学经验被写入了省教育厅的工作报告,成为了全省农村教育改革的范本。

然而,张难先并没有因为这些成就而满足。他常常对身边的人说:&34;

就这样,张难先继续在黄陂县的土地上耕耘着,用教育的力量改变着这片他深爱的土地。

晚年与历史评价

1935年,张难先迎来了他的60岁大寿。这一天,黄陂县的百姓自发组织了一场盛大的庆祝活动。从清晨开始,就有源源不断的乡亲们来到张难先的家门口,带来了自家种的瓜果蔬菜,或是自己酿的酒。县里的学校组织学生们排练了节目,在张难先家的院子里表演。

这场庆祝活动持续了整整一天。晚上,当张难先站在院子里向大家致谢时,他看到的是一张张充满感激和敬意的面孔。这一刻,他深深地感受到了自己这些年来的付出是多么值得。

然而,好景不长。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战火很快蔓延到了湖北。面对这种局面,张难先再次挺身而出。他组织了一支民兵队伍,协助正规军抵抗日军的进攻。同时,他还利用自己的人脉,为当地的抗日武装筹集物资和资金。

在这个过程中,张难先遭遇了生命危险。1938年冬,日军占领黄陂县城后,得知张难先的事迹,派人四处搜捕他。张难先被迫躲进了深山,在那里度过了艰难的三个月。

1939年春,张难先终于找到机会,带领一批年轻人突破封锁,加入了新四军。在新四军中,张难先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利用自己丰富的行政经验,协助部队建立了有效的后勤保障系统,大大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

抗战胜利后,张难先婉拒了 *** offered的职位,选择回到黄陂县继续他的教育事业。然而,内战很快爆发,黄陂县再次陷入动荡。在这个时期,张难先坚持保护学校和学生,多次出面调解各方矛盾,保证了教育工作的基本延续。

1949年,新中国成立。已经74岁高龄的张难先欣喜若狂,他认为自己终于看到了国家真正走向富强的希望。新 *** 对张难先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邀请他参加了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城楼上,当张难先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老泪纵横。

回到黄陂后,张难先继续为当地的教育事业奔波。尽管年事已高,他仍然坚持每周到各个学校视察,与师生们交流。他经常对年轻教师说:&34;

1952年,张难先迎来了他的人生最后一个春天。那年的春天特别温暖,黄陂县的樱花开得格外灿烂。3月15日,张难先像往常一样,准备去县里的一所小学视察。然而,就在他刚走出家门不久,突然倒地不起。赶来的医生诊断是中风,情况危急。

消息传开后,整个黄陂县都震动了。无数人自发来到医院,希望能见张难先最后一面。医院不得不安排人维持秩序,以免影响其他病人。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张难先仍然惦记着教育事业。他用微弱的声音对身边的人说:&34;说完这句话,他就永远闭上了眼睛。

张难先去世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全国。中央 *** 发来唁电,称赞他是&34;。湖北省 *** 决定为他举行隆重的追悼会,并将他的事迹编入教科书,作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在追悼会上,一位曾经受过张难先帮助的老人动情地说:&34;

张难先去世后,黄陂县的教育事业并没有停滞。相反,在他精神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教育事业中来。到1960年代,黄陂县的教育水平已经跃居湖北省前列,成为了全省的教育模范县。

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后,张难先的事迹再次引起关注。他的教育理念,特别是将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做法,被认为对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002年,为纪念张难先诞辰130周年,黄陂县(现已并入武汉市)举行了一系列纪念活动。在纪念大会上,一位来自北京的教育专家这样评价张难先:&34;

如今,在黄陂的街头,仍然矗立着张难先的铜像。每年清明节,都有无数人自发前来祭拜,以表达对这位教育先驱的敬意。张难先的故事,也一直在这片土地上流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教育事业奋斗。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406/600081.html

“此人辞官回家途中遇到劫匪,土匪头目打开行李后,立马下跪相送” 的相关文章

汉末三国时期吕布两次被曹魏大将围攻,是在什么时候?

汉末三国时期吕布两次被曹魏大将围攻,是在什么时候?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吕布作为三国第一猛将,天下无敌,无人可以战胜,曹操打吕布,说吕布非一人可胜,只能派最厉害的大将,一起围攻吕布,这六位大将分别是许褚、典韦、夏侯惇、夏侯渊、李典、乐进。这六员大将两次围攻吕布一人,而吕布手下的八健将为何不上?吕布...

王沈:曹魏时期大臣、史学家,因告密之功封安平侯

王沈:曹魏时期大臣、史学家,因告密之功封安平侯

王沈(?—266年),字处道,太原晋阳人,东汉护匈奴中郎将王柔之孙,东郡太守王机之子,司空王昶之侄。三国时期曹魏大臣、史学家。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王沈少年失去父母,被叔叔王昶收养,王沈善写文章,最初被大将军曹爽辟为掾属,后升任中书门下侍郎,高平陵政变后,王...

赤壁之战曹操最终会输是因为蜀汉与东吴的连盟吗?

赤壁之战曹操最终会输是因为蜀汉与东吴的连盟吗?

作为三国时期“三大战”中最著名的一场战役,赤壁之战被后世屡屡提及,几乎到了耳熟能详的程度。接下来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建安五年(200年),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官渡之战打响。曹操击败袁绍,统一了中国北方。时隔8年,曹操闻知病危中的荆州牧刘表想托孤于刘备以保荆州。遂亲率二十万...

张永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张永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张永,沉浮官场褒贬不一的明朝宦官。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张永净身入宫时年仅10岁,因善于察言观色而得以调往东宫侍奉“好骑射”的太子朱照厚,从而练出一身好功夫。朱照厚变身明武宗后,张永升任御用监太监。他仗着皇上撑腰,明目张胆奏请皇上将已故太监交还朝廷的大片庄田赏赐自己...

汉朝有三位窦皇后,她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汉朝有三位窦皇后,她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古代一个家族的飞黄腾达,往往只因为某一个人。家族成员未必出彩,但就是因为带头的那人受到皇帝青睐,间接带领全族人走向了辉煌,汉朝时期的窦氏一族就是这样的。汉朝时期一共出现了三位窦氏皇后,她们分别是汉文帝皇后、汉景帝生母——孝文窦皇后,汉章帝皇后、汉和帝嫡母——章德窦皇后,汉桓帝...

汉中之战曹操是如何遇险的?又是如何脱困的?

汉中之战曹操是如何遇险的?又是如何脱困的?

汉中之战是汉末三国时期,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的战争。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曹操在打汉中之时,带着许褚和徐晃去偷看张鲁之弟张卫的营寨,结果,张鲁大将杨昂、杨任突然率两路大军杀来,准备干掉曹操,危急时刻,许褚和徐晃立即进行了分工,他们的表现有何不同?许褚做了哪个正...

在史学方面,范晔有哪些突出成就?

在史学方面,范晔有哪些突出成就?

范晔(398年~445年),字蔚宗,顺阳郡顺阳县人。南朝宋时期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官员。东晋安北将军范汪曾孙、豫章太守范宁之孙、侍中范泰之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范晔出身顺阳范氏,博览群书。元熙二年(420年),宋武帝刘裕即位后,出任冠军(刘义康)长史,迁秘书...

靖难功臣泰宁侯陈珪是如何协助朱高炽留守北平的?

靖难功臣泰宁侯陈珪是如何协助朱高炽留守北平的?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带您走进靖难功臣泰宁侯陈珪的故事。陈珪是明朝初年的一个名将,出生在江苏泰州,关于他的史料记载很少,所以我们后人并不清楚其究竟是什么时候出生的,又是什么时候参军的,只知道其在洪武初年的时候,便开始跟着大将军徐达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