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统临死前,为何对刘备说:你被诸葛亮给骗了?蜀汉败亡就在于此
庞统临死前,为何对刘备说:你被诸葛亮给骗了?蜀汉败亡就在于此。这句话似乎道出了蜀汉陨落的根本原因。庞统作为刘备最得力的谋士之一,临终前的这番话,显然出于一番深思熟虑。究竟是怎样的内部矛盾、权谋纷争,导致了他对刘备和诸葛亮产生如此强烈的不满和失望?为何要如此直言不讳地指出蜀汉的致命隐患?这背后又隐藏着什么鲜为人知的内幕?让我们一探究竟。
蜀汉攻守失衡:骄兵必败
公元214年,三分天下,刘备一举拿下荆州,成为西川霸主。随后数年,蜀汉兵连战连捷,疆土日益扩张。公元219年,关羽更是粉碎曹魏七军,声威大振。当时军威所及,东至黎阳,西抵汶阳,南逾交阯,北控巴蜀,蜀汉国力渐盛,刘备志得意满。
然而,这种狂风骤雨般的迅猛扩张,却使得蜀汉的防守实力愈见单薄。曹魏固若金汤,东吴虎视眈眈,而蜀汉守御西川的军队寥寥可数。为了驻防重镇,不得不从战场上抽调大量精锐。更有甚者,为求一攻直下,蜀军对外作战时往往无视后勤补给,大股深入,后方空虚。
蜀汉正是这种攻守失衡导致后来由盛而衰。公元220年,关羽陷于曹魏重围,最终阵亡。继而荆州归曹操,蜀汉丢失沃野。之后数年,刘备在诸葛亮的建议下频繁出师远征,结果旧疆蚕食,新地不保,国力日渐衰微。当年勇猛无匹的蜀军,已不复存在。
蜀汉这种攻守失衡的状况,其实早在庞统等谋臣那里就有预见。只不过当权者耳目一时蒙蔽,未曾听从儒臣的谏言。庞统临终前的那番话,更是对蜀汉陨落根源的一次全面剖析与总结。骄兵恣肆一时取胜,终难持久,只会加速走向覆亡,这正是后人对蜀汉兴衰的深刻教训。
庞统与诸葛亮的恩怨情仇
庞统,字孟舆,汉室宗亲,擅于谋略,乃当世名流。初遭曹操围困于祁山,幸得脱身。后闻刘备图谋有机,遂携书生数人投奔刘备麾下,成为刘备智囊之一。然而庞统入蜀之后,与诸葛亮结下了深重的矛盾和嫌隙。
最初,庞统入蜀时诸葛亮尚未到任。刘备对庞统推崇备至,屡有重用。然而诸葛亮到任后,显然对庞统有所防范。他在给刘备的书信中,隐晦指斥了庞统,言辞里对庞统未予提携。庞统自然大感愤怒,认为是诸葛亮妒忌自己才能,故意打击排斥。
不久,诸葛亮又在《籍后求前策》中对庞统进行了直接批评,指其"华而不实","但能鸣锥而无所徵"。庞统当时正在指挥军队征讨羌人,诸葛亮的这番话无疑是贬低了他。庞统闻讯大怒,派人诘问诸葛亮,双方自此反目成仇。
后来庞统曾欲北渡黄河征伐曹魏,但又遭到诸葛亮的驳斥。诸葛亮明确表示"不如建夷陵以为根本"。庞统对此也耿耿于怀。公元227年,诸葛亮奉命平定南中,庞统更在夷陵一带扰乱军心,致使诸葛亮几乎丢了军权。
两人矛盾由来已久,庞统心怀不平,终于在临终前向刘备直言不讳,指责诸葛亮阻挠自己建功立业。庞统去世后,刘备亦深自追悔,感叹曰:"昔日吾所过听孔明邪?统之谓诚不谬也!"可惜为时已晚,蜀汉内耗已成定局。
刘备管理失策埋下祸根
庞统与诸葛亮的矛盾愈演愈烈,很大程度上源于刘备的管理失策。刘备虽有"扫六合,隔八荒"的雄心,却未能确立权威,平衡内部派系。
刘备起初对庞统确有重视。当年庞统携家眷投靠刘备时,刘备曾亲自出迎,优礼相待。公元214年,庞统建议刘备夺取益州,刘备从之,基业因此打开。不久后,庞统又主动请缨出征羌人,并大获全胜,深得刘备赏识。
然而诸葛亮到任后,刘备对庞统的态度渐见冷淡。他对诸葛亮言听计从,庞统的建议多所推诿。公元227年,诸葛亮平定南中,庞统曾在夷陵一带骚扰军心,诸葛亮险些丢掉军权。此事虽有不可信之处,但刘备仍然未能深查实情,直接斥责庞统"僻谬无理"。
更为严重的是,刘备未能及时化解两人的矛盾。公元229年,诸葛亮写信指斥庞统"华而不实",庞统大怒,直接派人诘问。刘备虽察觉到两人恩怨情仇,却未能主动调停,反而听信诸葛亮的一面之词。随后庞统数次发出远征西域和关中的建议,均遭到刘备和诸葛亮的否决。
终于在公元234年,庞统病重时,再次向刘备表达了对诸葛亮的不满,言语之激烈可见一斑。刘备这才追悔莫及,感叹"统之谓诚不谬也"。但此时蜀汉内耗已经根深蒂固,军心渐渺,势难回天。庞统之死更是导火索,加速了蜀汉的覆亡。
如果当初刘备能及时查明事实真相,有力主持公道;或者干脆任命庞统远征,避免他积怨太深,蜀汉或许就不会这么快就内耗瓦解了。可惜刘备确实在处理内部矛盾时存在严重失策和疏忽,这为蜀汉的陨落埋下了祸根。
皇叔干扰蜀汉统一大计
在蜀汉内耗的问题上,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那就是刘备的皇叔刘璋及其后人的干扰作用。
刘璋本是汉朝宗室,与刘备同出一祖。公元211年,刘备初立足汉中时,刘璋领有益州大半兵权。为巩固根基,刘备唯有先拜刘璋为皇叔,答应"益州共分"。及至公元219年关羽击溃曹军,刘璋才归降刘备,获赐"汉寿亭侯"之爵。
然而,权力往往滋生野心。旧恩渐渐消逝,刘璋觉得自己在益州的权势受到侵犯,日益与刘备反目。与此同时,刘璋与庞统的关系却愈发亲密无间。据说庞统投靠刘备时,正是刘璋大力主张录用。此后庞统每有远大抱负,均获刘璋欣赏和支持。
公元227年,诸葛亮平定南中时,庞统在夷陵闹事骚扰军心,正是受到了皇叔刘璋的影响和怂恿。当时夷陵乃刘璋旧部坚守之地,庞统的所作所为无疑是在为刘璋一家铺路扰乱局势。
刘璋之子刘恕继承了父亲的野心,企图在益州夺权。公元234年,他更是挟私纠党,唆使庞统对抗诸葛亮。庞统临终之言,正是在刘恕的怂恿下说出的。此番言辞不啻是公然对蜀汉统一大计提出了挑战。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刘备收服益州,诸葛亮曾特意规劝"结束其宗」,指的正是剪除刘璋及其后人的权势。可惜刘备未能痛下决心,留下了祸根。后来刘恕造反时,儿子刘禅难以应对,几乎丢了益州根基。蜀汉终究还是因为存留余孽而加速了内耗走向覆亡。
蜀汉内耗加速走向覆亡
蜀汉内部的种种矛盾纠葛,终于在公元263年爆发了决定性的内乱,加速了蜀汉的覆亡。
那一年,刘璋之孙刘谌造反作乱。他原本掌管益州重镇,手握重兵。见蜀汉国力日衰,便认为是一击而下之机。他扬言要"夺刘氏之国",公开向刘禅发难。
面对刘谌的突然叛乱,刘禅的手下军队几乎无一效命。原因是长期的派系斗争和内耗,早已削弱了蜀汉统治的根基。益州就是一个缩影,那里的旧部多追随刘璋家族,根本不怎么听从刘禅调遣。
更加严重的是,先前被排挤已久的庞统旧部也纷纷起哄。他们一直对诸葛亮及其麾下的亲信心存怨愤,此次便借机表达不满。连忠心耿耿的老将张翼、黄凤,在那种动荡氛围下也无可奈何。
刘禅的禁军僅存精锐固然还在,但面对外族入侵和内乱双重夹击,根本无力回天。尽管诸葛恪、费祎等人奋力固守,但最终援兵未至,终被刘谌所灭。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庞统曾屡次建议向西域、关中发展,只可惜被刘备和诸葛亮所阻。如果当时蜀汉的根基能扩展至更广阔的地区,或许就不会如此脆弱不堪。
结尾
总之,在种种内部矛盾的冲击下,蜀汉终于在公元263年灭亡。曾几何时的霸业,不过转瞬即逝。庞统临终前的那番话,正是对蜀汉内耗和覆亡的一个精辟总结和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