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岁的王昌龄被贬返回老家,途经亳州,竟被亳州刺史残忍杀害
前言
王昌龄作为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仅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流传下来。
然而像王昌龄这些有才能的诗人,一般都有一个当官的梦想,同样也会在仕途上遭遇许多不顺,因此才会有感而发,写下许多诗词,大多都是根据自己的境遇和心境所写下来的。
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王昌龄的死亡,竟发生的非常突然,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王昌龄是在被贬途中死的,而且还是被贬回老家的时候,途中经过亳州。
却不料被亳州刺史残忍杀害,其实对于王昌龄的死一直是一个未解谜团,那么亳州刺史为什么要杀害王昌龄,又或者说王昌龄和亳州刺史间有什么矛盾或深仇大恨吗?
一、一路被贬
王昌龄老家是河东晋阳人,还有人说是京兆长安人,这两种说法不一,前者也就是我们今天的山西太原,后者则是西安,也不知哪一个是正确的。
但王昌龄早年间的生活却十分贫苦,主要是靠耕种维持生活,这种农耕生活并不像陶渊明所写的怡然自得,能够体会农作的乐趣,相反要勤恳的耕种。
因为不努力耕种,就会饿肚子,吃不饱饭,王昌龄深刻的体会到了农民的艰辛,所以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深刻的体会到了读书的重要性。
于是他决定更加勤奋的读书,希望有一天能够考取功名,能够养家糊口,不再受挨饿之苦。大概在王昌龄二十岁的时候,有过一段学道的经历。
当时正是开元年间,正是唐朝最为鼎盛的时候,王昌龄曾做过一些诗,并在诗中描绘出关于盛世之景的称颂。
对盛世的信仰,也成为了王昌龄今后努力、奋进的目标,他希望能够以此当做希望的源泉,就算以后会身处困境,这也能成为人生中的光亮,驱散他的迷惘,指引他前行。
就是在身处盛世之中,有许多像王昌龄一样的有志青年,更是将学道当做了一种好奇,不久后他到长安谋求发展,但是并没有什么成效。
于是他决定走出京都,投笔从戎,踏上了出塞之路。正是王昌龄的不懈追求,以及广泛研读,终于在开元十五年,考中进士,一举登第,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
王昌龄却一直心有不甘,于是他在开元二十二年,再次参加了博学宏词科的考试,再次登第,第二次登第后官职仍然没有升迁,只是被授予祀水尉。
科场上虽然一时间得意,但仕途上却明显令他感到失望,王昌龄备受打击,于是在做祀水尉第五年,也就是开元二十八年,被贬到了偏僻的岭南之地,担任江宁丞。
这个时候的王昌龄早已没了当时的志气,只剩下躺平,和放荡不羁的心性,尤其是从长安前往江宁赴任的过程中,他迟迟不去报到,在洛阳住了大半年的时间,一直在借酒消愁。
后来到了江宁,也是想去太湖一带进行游览,这种消极的任职态度,最容易落人话柄,毕竟混迹官场,心直口快,或是作风不佳都会被有心人看到,对此加以利用,再添油加醋的诉说一遍,都有可能让他被贬的更狠。
二、回乡途中 惨遭冤杀
王昌龄就这样一贬再贬,被贬到了龙标尉,这时候王昌龄早已年过半百,这对于他来说无疑是一种煎熬。
但好在被贬的也不止他一人,毕竟唐朝时期的文人才子还是非常多的,这也让他在被贬途中结识了许多好友。
其中就有李白、孟浩然等人,在襄阳的时候,王昌龄和孟浩然有过一面之缘,两人因为相同的境遇,相谈甚欢,饮酒作诗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
却不料孟浩然后来因为突发旧疾而死,而王昌龄在离开的途中也十分悲伤,却没想到能够在巴陵遇到李白,两人的相遇也极大排遣了内心的苦闷。
当时李白是在被流放夜郎的途中,两人一见如故,坐在江边的小船上,和当初的王昌龄和孟浩然一般,饮酒作诗,并谈论当时文坛中的一些趣事。
临别之际,王昌龄为李白作了一首赠别诗—《巴陵送李十二》,以此来表达好友之间的恋恋不舍的离别之情。
文人之间就要表达感情就是如此的含蓄,同样也十分注重礼尚往来,当李白后来得知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的时候,特地写了一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这首诗如今还被编纂成曲,表达了好友之间的关照之情,同样也是寄情于景,表达了对朋友的劝勉和宽慰的情感。
后来在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二年,59岁的王昌龄被贬到家乡,如今正处于国家动荡之际,他便想赶紧回到家乡保护家乡的百姓,庇护家人。
可令他没有没想到,在路过亳州的时候,却尸首异处。王昌龄是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和闾丘晓之间没有任何关系,更别提仇恨,所以两人无冤无仇,闾丘晓又为什么要杀王昌龄呢?
史书中对此记载的并不清楚,可能是闾丘晓在此期间正在做一些什么违法乱纪的事情,怕被王昌龄发现,因此对王昌龄痛下杀手,最终王昌龄冤死在回乡途中。
当王昌龄被害的消息传出,引起千层浪,王昌龄的好友也为他打抱不平,很快闾丘晓的现世报就来了。
三、为王昌龄报仇
在公元757年,张镐奉命平定“安史之乱”,同年秋天,为了解决宋州被围的困局,便让亳州刺史闾丘晓率兵前去救援。
然而闾丘晓为人傲慢、刚愎自用,根本看不起出身贫贱的张镐,还担心打了败仗会降罪到他身上,于是一直拖延时间,按兵不动,就这样耽误了战机,导致宋州沦陷敌手。
张镐本就对闾丘晓有意见,又早就听说王昌龄被闾丘晓所害的事情,便直接以耽误军机的罪名,处死闾丘晓。
闾丘晓却在行刑前,开始装可怜,乞求张镐放他一条生路,他对张镐说道:“我家中还有年迈的老母亲需要赡养,你就放过我吧。”
张镐作为宰相,又怎么会因为闾丘晓所装出的可怜放过他,直接一句话回绝道:“王昌龄家中的亲人,又有谁来赡养?”
最终闾丘晓被张镐所杀,也算是替王昌龄报了仇,正义会迟到,但永远都不会缺席,若是王昌龄九泉之下有知,想必也定能安息。
结语
不过令人感到惋惜的是,王昌龄这样一位才子,惨遭冤杀,着实令人感到心痛,王昌龄若是不被杀,可能会有更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流传下来,同样也会成为家乡的父母官,庇护自己的亲人和百姓,成为当地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