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山东暴雨冲出3枚“炮弹”,上刻奇怪图案,竟是中国最早文字

中国历史5个月前 (07-09)52128

制图@超级乡村研究所

图源/图虫创意

1957年的夏天,山东省莒县连降暴雨引发洪水,陵阳河边冲出来一些陶器、石器。

1960年夏,莒县再一次遭受暴雨,山洪爆发,这次竟然从陵阳河边冲出三个“大炮弹”!怪异的是,三个“炮弹”上面还刻画着奇怪的图案。

考古专家看到后直呼这是文物,随后他们破译了文物上刻画的图案,惊讶地发现这是比甲骨文还要早的象形文字,让中华文明史推前了1500多年!

这三个被叫了20多年的“炮弹”,也有了正式的名字——“大口尊”。

01

暴雨冲出仨“炮弹”,中华文明推前千余年

1960年,莒县陵阳乡的村民在陵阳河边发现三个“炮弹”后,立刻打 *** 给莒县文化馆。馆长苏兆庆接到 *** 后,立即蹬上自行车赶往现场。

等他到现场一看,发现这河水冲出来的器物呈筒形,下部尖, 还真是炮弹形状。

洗刷干净后,他惊奇地发现每件器物上都刻有图案,分别是:“日云山” “锛”“钺”的象形。

图源/纪录片《大汶口》

苏兆庆直觉认为这三个东西可能不是炮弹,上面的图案符号似乎隐含着丰富的远古文化信息。当时的条件还不足以了解莒地先人想向后人表达的讯息,于是他将这三个器物妥善保存,等待时机去破解。

上世纪70年代,国家举办一个出土文物展,苏兆庆就带着这三个“炮弹”进京参展。他把其中两个用绳子拴着,背在他右肩上,胸前一个,后背一个,左手再提一个,右手还拿着车票和随身物品,就这么大大咧咧地上下汽车和火车。

后来考古学界提及此事,都感到后怕。苏兆庆自己回忆当时的情景,敢这么干,是因为还不知道这三件器物的价值。

三个“炮弹”在北京展览期间,引起了轰动,得到了考古学界和古文字学界的高度关注。 有学者认为该图案为符号,但以于省吾先生、唐兰先生、李学勤先生代表的古文字学界学者认为该图案为5000多年前的文字。

大口尊上“日云山”图像细节 图源/莒县县委宣传部

文字是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大口尊上的图案引发了学术界对中华文明起源的大讨论。

其中一个的图案刻着“日、云、山”的形状,于省吾先生把它解释为“旦”字。他认为,这是早上太阳从山峰间升起的天文现象。

专家们推断,大口尊上的“旦”字,来自于莒地先民对大自然的观察。

在莒县城东有座名叫屋楼崮( gù)的山,日出时,从山顶望去,太阳在浮云上冉冉升起,山尖托着云彩,云彩托着太阳,形成著名的屋楼春晓景观,是当地历史上的古八景之一。

为了验证大口尊上的图案和屋楼崮自然景象是否一致,苏兆庆等学者专家在二十多年里,多次观测,发现出土大口尊的遗址,每当春分和秋分的时候,太阳正好处在山的正当中,这个景象正好是古文字学家所描绘的“旦”字的景象。

太阳处在屋楼崮山正中 图源/《中国影像方志》

这就表明,屋楼崮山确实是春分日出的参照目标。在较高的山冈上观测,春分太阳升到山峰之巅时的景象,就如同大口尊上所描绘的“日云山”图案一模一样。日、云、山是表现春秋分时气象天文景观的图形。

可以想象这样一幅画面,智慧的远古莒人把他们看到震撼心灵的自然景观,用“日云山”这样形象生动的方式刻录下来,这一伟大的突破使先民走上了用图像记事的文明征程。

经考古界专家们研究后一致确认,器物上的“旦”字,是早期大汶口文化的文字,属于图象文字, 已具备汉字音、形、义的因素,比甲骨文还早1500多年。 因此,莒县也名副其实地成为中国文字的“发源地”。

莒地先民设想雕塑 图源/莒县县委宣传部

这个被当成“炮弹”近十年的文物,终于被正式命名为“大口尊”。它的出现,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重要的实物证明。

弄清了大口尊上图案的含义,就不难了解这个器物的用途。

莒县,隶属于山东省日照市, 面临东海、背靠大陆,曾有着辽阔的疆域,农耕发达,文化深厚,在历史上是一个有名的古国——莒国。

制图@超级乡村研究所

5000多年前,这里有个强大的莒氏部落,陵阳河是莒部落的核心地带,莒部落是东夷部落代表,有辉煌的古代文明。每到春分、秋分,莒部落都会举行祭祀仪式,庆祝春季到来、祈祷农业丰收。

他们将刻有“日云山”的大口尊置于祭台,用日出的方向确定春分、秋分,同时昭告百姓,进行播种和收割。

现在,这三个刻有不同符号的大口尊均收藏在莒州博物馆,其中刻有“日云山”图画的大口尊被称为“镇馆之宝”,随时等待人们前去观看。

莒州博物馆 图源/莒县 *** 官网

02

莒县陵阳镇,最早吹响中华文明号角的地方

类似刻在大口尊上的图像文字,继1960年后,屡有发现。

在随后的考古发现中,陵阳河遗址共发现8种类型,20余个单字。这些图像文字的重新问世与当年甲骨文被发现一样 ,为我国汉字的雏形得到了共识,都是无比宝贵的实物资料。

陵阳河遗址出土的20余个单字

图源/ *** 莒县县委宣传部

1979年,山东省博物馆和莒县文物管理所,对陵阳河遗址展开联合发掘,考古人员共清理墓葬45座,出土随葬品2800余件。

陵阳河遗址出土的文物

图源/ *** 莒县县委宣传部

陵阳河遗址的重大发现之一,就是出土了成套的酿酒工具。既有酿酒滤缸和成套的饮酒器皿,又有储酒用的褐陶高领罐,大墓中酒具占随葬品总数的30%以上。

表明莒地先民早在5000多年前,就已经熟练掌握了用谷物酿酒的技术,这也是莒县原始农业比较发达的标志。

除了酿酒器具,另一个重大发现是一把造型别致的牛角型陶质号角,甚至出土的时候还能被吹得嗡嗡作响。

陶制号角 图源/ *** 莒县县委宣传部

这枚牛角型陶号出自陵阳河遗址19号墓中,墓主人的头部置石钺,是权力的象征。号角是召集族人统一行动,发号施令的器具,用于狩猎或战争,由此断定墓主人是一位首领。

可见,莒地先民早在5000多年前,就开始了有组织有纪律的社会生活,陵阳人首先吹响了中华文明的号角。

莒地部落首领设想雕塑

图源/ *** 莒县县委宣传部

陵阳河遗址的发现, 不仅填补了中国史前考古的一个重要空白,也为进一步探究中国文明的起源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每一个符号都是文化的传承,每一件文物都是生命的延续。它们将在中华大地上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部分素材来自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处理。

参考资料:

[1]《千载气象 勿忘在莒——古老文明话气象》

[2]《中国影像方志》 第600集 山东莒县篇

[3]《你知道吗?中国文字发源地在莒县》

[4]《莒县人民 *** 网:陵阳河遗址》

特别鸣谢: *** 莒县县委宣传部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407/601046.html

“山东暴雨冲出3枚“炮弹”,上刻奇怪图案,竟是中国最早文字” 的相关文章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