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话为何不像近邻北京话、河北话?反而像1200里外的安徽话?
历史九点半/文
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由于山川地理阻隔,造就各地迥异的风俗习惯,语言也千差万别,形成了独特的方言区。
目前中国的方言区主要有官话、吴语、湘语、闽南语、粤语、赣语、晋语、徽语等,每个大的方言区又可以划分为若干次方言区,比如官话中就有冀鲁官话、中原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等区分。
图:中国方言地图
总体来说,北方官话较为接近,而南方方言更为复杂。由于自古南方水系发达,山川阻隔,方言衍生比较杂,甚至一些大的村子相互之间方言都有差异,更别提市与市、省与省之间了。诸如浙江,每个市之间几乎都要用普通话才能交流。
另外,方言还会出现“飞地现象”,意思是一地的方言与周边地区方言差异很大,反而与相隔数百公里、甚至数千公里外的某地方言类似。造成方言“飞地”现象的,则大多属于大规模移民产生的。
图:天津
比如咱们要说的北方第二大城市的天津话。天津话大家想必并不陌生,相声小品里经常会听到,是非常有特色、且独具幽默感的方言。大家都知道,天津与北京、河北接壤,距北京仅有120公里,三面被河北环抱,但很奇怪的是,天津话却和近邻河北话、北京话有非常大的差异,即便放在整个华北,天津话也是相当特殊的存在。
天津话和北京话、河北话差异大,但却和1200里外的安徽皖北话十分相似,为啥会出现这一神奇现象呢?其实,这就是咱们上面说到的方言“飞地现象”了。天津和安徽之间,在历史上曾有过3次大接触,正是这3次安徽移民,带来了皖北方言,导致天津话出现变异,和邻居不像,反而和安徽成了远亲。
图:天津至皖北跨越1200里
之一次发生于明初。众所周知,明朝建立者朱元璋是安徽凤阳人,而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也大都是淮西子弟。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定都南京,为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巩固北方国防,朱元璋将四子朱棣封为燕王,驻守北京。
朱元璋和儿子们都是安徽人,而将领士兵也大多是从淮西招募的,同为老家走出来的,风俗语言相近,因此老朱家对淮西子弟比较放心。江东曾是张士诚地盘,老朱家对江东士兵颇为忌惮,守卫南京都城的责任就交给了淮西兵。
朱元璋驾崩后,孙子朱允炆继位,力主削藩,最终导致“靖难之役”爆发,被叔叔朱棣夺了皇位。朱棣根基在北京,因此夺得皇位后,以“天子守国门”名义,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随着朱棣北迁的不仅有燕王旧臣,还有大量淮西兵及其家眷数万人,朱棣将这批老家带来的士兵安置在天津设防,并设立天津卫,至此天津正式建城。
可以说天津城最早的一批居民,都是来自安徽皖北、江苏苏北等地,因此皖北苏北这一地带的方言,也成了天津城内最早的强势方言,这也导致天津城内方言和周边地区方言有很大不同。皖苏北后裔当时处于上层阶级,天津本地人又很少,因此方言得以完整保存。
第二次发生于清末,也是一次军事大移民,便是李鸿章的淮军。天津在清末成了淮军大本营,李鸿章从两淮带来的6万淮军以及他们的家眷,再次涌入天津城,又将江淮官话带入天津。这些淮军后裔后来陆续脱下军装,成了新天津人。
图:淮军
燕王扫北和淮军入津,两次都是军事移民,而两次移民的主体都以皖北人为主,因此天津城内皖北方言成为强势方言。
另外,清朝时期,全国盐业漕运几乎都被两淮盐商垄断,两淮盐商顺着运河不断抵达天津,也带来了大量皖北、苏北方言和生活习惯。这3次移民,最终构成了天津的居民主体以安徽裔为主,安徽皖北方言也成了天津方言的母方言。
不过近代以后,随着大量河北等北方人涌入天津,天津方言也逐渐受到影响。但总体上来说,天津话和如今的皖北话依然十分接近,尤其是以蚌埠、固镇为辐射的皖东北地区,和天津话最为相似。因此,语言学界如今比较倾向于将天津话归类为中原官话信蚌片,天津也成为信蚌片方言在北方的一个“方言岛”。
如果大家熟悉天津话和信蚌片方言的,应该会有这个感受,两边人说话口音、用词都非常接近,相比于天津话和周边的北京话、河北话更为接近。很多出门在外的信蚌方言片区的人说话,经常会被误以为是天津人。
图:中原官话信蚌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