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老总的饮食生活(二战伙食篇)
在那个动荡年代,饥饿、战乱、艰苦是许多人的常态。作为革命家的朱老总一生戎马生涯,历尽艰辛,却从不以高官厚祿自居。他恪守节俭朴素的作风,与战士们同吃同住,甘于寡淡的伙食,这种艺苦卓绝的革命精神,令人敬佩。而在家乡四川,朱老总唯一的心愿竟是能吃上一口香喷喷的回锅肉,这让人不禁感慨食欲之挣扎,亦见革命家的质朴本色。朱老总对待美食的那份执着,对于当年环境的一种写照,你可曾想过,在风云际会之时,一碗香浓回锅肉会是怎样的难能可贵?
家道贫寒的童年,朱老总自小就在艰辛环境中打拼。青石板小路、赤脚丫、烂草鞋、高粱稀饭,这些都刻骆在朱老总的身上。八岁那年,朱老总就得下地干农活,可即便如此,一家人依旧吃不饱。看着地主家香喷喷的回锅肉,朱老总心里暗暗羡慕,却终生未得尝那香浓滋味。
1909年,朱老总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从此开启了革命之路。虽然军营里伙食好过往日,但粗茶淡饭的日子依旧持续。大革命爆发后,朱老总亲自参加了南昌起义,虽遭失利,却没有让革命火种熄灭。进入井冈山根据地,环境艰苦,口粮只有红薯、红米饭,偶有南瓜汤充饥。可朱老总仍和战士们同甘共苦,从不特殊。
1929年,朱老总在三十二团团部定下作战方案,中午只有南瓜汤、炒香菇、青椒豆腐一小碗腊肉就把这些菜倒在一个干净木盆里大伙围坐而食,寓意团结菜。为改善伙食,朱老总亲自带战士下山挑粮,虽艰难却笃行不渝。1934年,红军开始艰苦的长征,饥饿问题尤为突出。朱老总先后三次过草地,挖野菜充饥,甚至嚼树根、吃牛皮度日。有位战友连树皮都吃不上,朱老总便把自己的那份分给他。直到到村镇,朱老总才能买来大米给大家吃。
解放后,朱老总家庭虽然条件好转,但依旧坚持勤俭朴素作风。一家人会到食堂就餐,但朱老总家有十多个孩子,需摆两桌餐桌。菜品质量低于普通工人,很少摆上荤腥,朱夫人便给朱老总做点营养菜。孩子们瞧见,眼巴巴地看着,朱老总宁可自己不吃,也要每个孩子都分一口。
在长征途中,朱老总从扔下的牛蹄马蹄里发现了蹄筋,亲自动手制成了蹄筋汤分给战士们。这段经历让朱老总在晚年对蹄筋情有独钟。有一次,邓师傅买了虾给朱老总吃,谁知朱老总却婉拒了,认为虾贵重,宁可不吃,国家还需要钢材。三年困难时期,朱老总家每月只有26斤口粮,就靠煮菜糊糊度日。亏空时,工作人员想补足,朱老总却坚持不接受,自己凑足亏空。
晚年,朱老总患上糖尿病,不得不控制饮食。有一次,廖承志来访时说吃回锅肉,久违的回锅肉味让朱老总眼睛放光。朱夫人本想婉拒,但朱老总执意要吃。等上桌时,朱夫人却不让他吃,机智的朱老总便让孙子偷偷夹了一块放进嘴里,终尝回锅肉醇香。1976年朱老总去世时,说此生更大不圆满就是没吃太饱过。一代革命家虽甘居简陋,但朴素中透着对美食的那份执念。
朱老总的一生可谓是坎坷曲折,少小卧病夭,中年备尝艰辛,临老方知天之高。从小家道贫寒,青年时期牺牲个人利益投身革命事业,长征绝食树皮充饥,解放后依旧勤俭持家,晚年得了糖尿病还要控制饮食......朱老总对回锅肉的眷恋,无疑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对发家致富的一种憧憬。虽然不能尽兴,但朱老总并不放弃这份梦想,临终时直言更大不圆满就是没吃太饱过,这句朴实话语里含着多少人生感慨?朱老总一生坎坷,却有着一颗永不放弃梦想的赤子之心,这正是革命家的可贵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