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夫人许鹿希:稼先去世前一个月,中央军委终于同意对他解密
邓稼先夫人许鹿希:稼先去世前一个月,中央军委终于同意对他解密。
在中国核武器发展史上,有一个名字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国防科技的天空——邓稼先。他的一生,是一部献身祖国、矢志不渝的壮丽史诗。
1958年,邓稼先,这位年仅34岁的物理学家,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研制中国自己的核武器。
对于这个任务,邓稼先没有丝毫犹豫,毅然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从那一刻起,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了保密,他不得不与家人长期分离,常常是深夜悄然离开,又在某个清晨突然归来,这种情况持续了将近30年。
许鹿希,这位同样出身名门的女子,默默地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她的父亲是九三学社创始人许德珩,而邓稼先的父亲则是著名国学大师邓以蛰。
两人的父亲都是北京大学的教授,两家是世交。这样的家庭背景,为他们的爱情埋下了种子,也为他们日后的艰辛岁月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基础。
在邓稼先远赴大漠戈壁的日子里,许鹿希不仅要照顾孩子和老人,还要完成自己的科研工作。
她是一名神经解剖学专家,同样肩负着繁重的科研任务,然而,她从未向邓稼先抱怨过生活的艰辛,而是用无声的支持和牺牲,成为丈夫坚强的后盾。
1964年10月16日,中国之一颗 *** 成功爆炸,这一震惊世界的消息传来时,许鹿希还不知道丈夫就是这项伟大成就的主要缔造者之一,直到她的父亲许德珩从好友、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严济慈那里得知真相,她才恍然大悟,为丈夫的付出感到无比骄傲。
然而,在为国家奉献的道路上,邓稼先付出的不仅是时间和精力,还有自己的健康。
在一次特殊的核试验中,一枚氢弹从飞机上投下后,降落伞没有打开,直接摔在了地上。
为了找回这枚关乎国家安全的重要武器,邓稼先亲自带队搜寻,当他双手捧起碎裂的弹片时,他受到了严重的放射线侵害,这成为了他日后患癌的重要诱因。
1985年,邓稼先被诊断出患有直肠癌,即便在病榻上,他仍然心系国家的核武器发展。
在住院的日子里,他坚持查看科研资料,常常将厚厚的文件藏在衣柜里,用衣服遮掩,以躲避医生的劝阻。他的这种执着和奉献精神,感动了所有知情的人。
生命的最后时刻,邓稼先依然在为国家的未来操劳,他与同事于敏一起完成了《中国核武器发展规划建议书》,为中国核武器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份凝聚了他毕生心血的文件,成为了他留给祖国的最后礼物。
1986年6月,邓稼先的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中央军委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对这位隐姓埋名28年的科学家进行解密。
6月24日,《人民日报》和《 *** 报》同时刊登了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事迹。这一天,全国人民才之一次知道了这位为祖国默默奉献了大半生的科学家的名字。
当许多人打 *** 询问邓稼先是否还在人世时,许鹿希的心情是复杂的,她知道,丈夫的生命已经进入了最后的倒计时,然而,她依然坚强地支持着丈夫,陪伴他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光。
7月17日,全国总工会的代表来到医院,为邓稼先颁发了全国劳动模范奖章和证书。虽然身体已经十分虚弱,但邓稼先仍然坚持站起来,在妻子的搀扶下留下了最后一张笑容灿烂的照片。
7月29日,邓稼先与世长辰。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对妻子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这句话不仅是他对妻子的嘱托,更是他对祖国科技发展的深切期望。
邓稼先的故事,不仅是一个科学家的传奇,更是一段感人至深的爱国篇章。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主义,什么是科学家应有的责任和担当,他的付出,让中国在核武器领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为国家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在邓稼先去世后,许鹿希成为了丈夫精神的守护者,她将邓稼先生前使用过的物品小心保存,每件物品上都贴着她亲笔写的邓稼先使用过的标签。
这些看似普通的物品,承载着两人之间深厚的感情,也见证了一位伟大科学家的平凡生活。
邓稼先的精神并没有随着他的离去而消逝,在他生前工作过的绵阳,如今已经成为了中国重要的科技城市,每年有无数莘莘学子在邓稼先铜像前合影,以此激励自己在科学道路上勇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