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武则天死在洛阳,为何非要葬在400公里外的咸阳?

中国历史4个月前 (07-17)370

神龙元年(705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武则天病死在洛阳上阳宫的仙居殿,享年八十二岁。

一、

临死前,武则天留下了一份遗诏。

内容是,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死后要与高宗李治合葬;并赦免王皇后、萧淑妃二族以及褚遂良、韩瑗、柳奭三人的亲属。

李治死于弘道元年(683年),安葬在乾陵,墓道口早已被封。要合葬就要重新开墓,就得惊动先帝,显然是不合礼制。

再说,武则天死在洛阳皇宫,乾陵远在咸阳,两者相差400多公里。古代交通不发达,武则天灵柩从洛阳出发,直到五月十八日才抵达咸阳,安葬在乾陵里。

这期间过去大半年了,古代冷藏技术又不高,那画面可以自行脑补下。

很多人不理解,武则天为何要搞这么一出,不嫌麻烦吗?

这就是武则天智慧的体现!

别小看这个遗诏,它对武则天的身后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千三百多年过去了,武则天的陵墓依然保存完好,跟这个决定是有重大关系的。

二、

武则天主动取消了自己的皇帝称号,重新回到高宗皇后的身份上来。换句话说,她还是李唐皇室的媳妇,死后还能以李治皇后的身份下葬,世世代代享受李唐皇族的祭祀。

想想看,她要是还坚持以武周皇帝的身份下葬,此时武周已经被亡了,一个亡国之君哪里还有讨价还价的资格。

后世皇帝心情好给予风光大葬,心情不好就随便找块地埋起来。隋炀帝死后,不就是被草草埋在江都的荒地上,连棺椁都是临时拿木板拼凑的。

武则天如果不想死后这么悲惨,那么就必须回归李唐媳妇的身份,只有这样才能风光大葬,还能享受到世代祭祀。

不仅如此,武则天遗诏还要求将自己葬入唐高宗的陵寝,她要跟高宗合葬在一起。

这一招才是真正的高招,直接保证了武则天死后不会被人掘墓鞭尸。

武则天执政期间重用酷吏,对李唐宗室大开杀戒,死在她手上的忠臣将领不计其数,整个李唐宗室几乎屠戮殆尽。

但凡这些人的后代有一个成为大唐重臣,一旦想要找武则天报仇,就可以对武则天进行掘墓鞭尸,以泄心头之恨。

当初伍子胥全族被楚王所杀,他就协助吴王灭了楚国,并对楚王进行掘墓鞭尸。武则天熟读历史,自然懂得这个典故。

她将自己跟李治合葬一墓,不管以后谁当皇帝,也不怕仇敌后代成为权臣。武则天永远不用担心会被人剖棺戮尸,你要开武则天的棺就得将唐高宗的墓一起给开了。

这个不孝的罪名,李唐子孙没人敢背,那些朝廷重臣更不敢想。

这就是武则天死在洛阳的皇宫,却要花大半年时间将遗体运回咸阳安葬的原因。

只是,武则天似乎漏算了一点;大唐要是一直存在,自然没人敢动乾陵。

要是大唐灭亡了呢?

三、

唐朝末年就发生过“黄巢起义”,当时的唐朝廷都被黄巢给赶出了长安,早就自顾不暇了,根本没有心思和余力保护乾陵。

为了筹备军响,黄巢率领40万大军打算盗掘乾陵,将陵墓的财宝盗走充当军需。这事曹操就干过,还专门设置一个官职叫“摸金校尉”。

据说40万大军在梁山挖了整整100天,差不多将半座梁山给挖空了,却始终找不到墓道口。黄巢不是那种半途而废之人,大不了将整座梁山给挖空。

就在黄巢军队将墓道快要挖开时,突然阴风阵阵,很快就狂风大起、暴雨袭来。

众人早就听说“姑婆显灵”的传说,说是武则天死后,化身成为了神灵驻守梁山。武则天所化的神灵会呼风唤雨,显然众人是惹怒了神灵,再不跑就会受到诅咒的。

于是,众人立马放下工具、四处逃命去了。

黄巢虽是领袖,却也相信鬼神之说,再看到诡异现象后,对“姑婆显灵”的说法深信不疑,最后只能半途而废。至今在梁山主峰西侧仍有一条深沟被称为“黄巢沟”。

黄巢之后,依然有人不信邪!

五代时,后梁崇州节度使温韬竟然组织过多次盗挖乾陵。

诡异的的是,温韬的人每次开挖,好端端的天气立马狂风大作、风雨交加、电闪雷鸣。多次之后温韬也怕了,赶忙带着人马撤离乾陵,自此不敢再打乾陵的主意。

民国时期,军阀孙连仲也想打乾陵的主意,结局跟黄巢和温韬一样。不管是用 *** 还是大炮,乾陵依然完好无损。

一千三百多年过去了,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个,也是唐陵中唯一一座没有被盗的陵墓。

武则天死前的决定,显然是非常明智的!

四、

说得陵墓,就不得不说武则天的“无字碑”了。

在武则天和唐高宗合葬的乾陵,立有两块巨大的石碑。西边的那块属于唐高宗,上面刻着唐高宗的丰功伟绩。东边的那块属于武则天,八米高的石碑上竟连一个字都没有,这就是著名的武则天无字碑。

有人说,这是武则天想让自己的功过,留给后人来评论。

事实上,在无字碑上已经刻满了预备刻字的方格子,总数约为3000个左右。这些方格子,表明这块石碑原本是准备刻上文字的,却因为某些原因最终未能完成。

唐代皇帝的碑文不是自己活着时候定的,是驾崩后继任者写的,比如高宗的碑文就是武则天写的。那么,武则天的“无字碑”只能是李显、李旦或是孙子李隆基书写。

武则天去世后,中宗李显也给她立了一块碑,撰写好碑文、刻好方格后,就要找大书法家书写碑文。

结果,政变发生了!

武则天退位后,唐朝就进入了政局最动荡的时期。从神龙元年(705年)到先天元年(712年),短短七年时间就共爆发了4次政变。

武则天的子孙忙着争权夺利,哪有心思管武则天的墓碑。

这期间,光是给武则天定的尊号就换了若干次,先后叫作则天大圣皇帝、则天大圣皇后、大圣天后、天后圣帝、圣后,直到唐玄宗天宝八年(749年)才最终改成了则天顺圣皇后。

所以,武则天的碑文就一直搁着没写没刻,搁着搁着,四十多年时间就过去了。

最后干脆不了了之,于是就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无字碑。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407/601928.html

“武则天死在洛阳,为何非要葬在400公里外的咸阳?” 的相关文章

有哪些与羊琇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有哪些与羊琇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羊琇(236年-282年),字稚舒,泰山南城人。西晋时期外戚大臣,曹魏太常羊耽与才女辛宪英之子,景献皇后羊徽瑜的从父弟,西晋名将羊祜堂弟。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出身泰山羊氏,研究学问而有智谋。年轻时,与司马炎同门。司马炎任抚军将军后,以为参军,迁左卫将军,封甘露...

乾隆登基之后是如何对待讷亲的?为何会器重他

乾隆登基之后是如何对待讷亲的?为何会器重他

弘历,清朝第六位皇帝,年号“乾隆”,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钮祜禄·讷亲是保护过雍正的头等侍卫。一般来说,只要是雍正器重的大臣,乾隆都会拼命打击,比如张廷玉和鄂尔泰。但是,讷亲是雍正器重的大臣,却同样获得乾隆的器重。不过,虽然如此,最终讷亲又还是被乾隆下令让他自裁。这是怎么回事呢?讷...

夏侯渊在定军山一战的表现怎么样?

夏侯渊在定军山一战的表现怎么样?

公元219年的定军山之战,老将夏侯渊被小将黄忠斩杀,造成的震撼是巨大的。让历史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定军山之战,夏侯渊输给了黄忠,确切地说,是输给了黄忠和法正,因为黄忠采取法正的计谋,用骄兵之计,将夏侯渊斩杀。试想,如果夏侯渊断黄忠水源,能取胜吗?为何夏侯渊放弃围困,只想...

老三胤祉年长又文武双全的 康熙为何没有传位给他

老三胤祉年长又文武双全的 康熙为何没有传位给他

对康熙为何不传位给年纪长且文武双全的老三胤祉?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康熙去世时第四子胤禛也就是雍正皇帝并不算是最好的选择和唯一的选择,就像康熙第三子胤祉文武双全,且还比雍正年长。最关键的是胤祉的身体素质还比雍正要好,雍正自幼文弱,体弱多病,胤祉却身体健康且骑射能力俱...

李善长最后没能躲过朱元璋的屠杀,是为何?

李善长最后没能躲过朱元璋的屠杀,是为何?

李善长,字百室,濠州定远人。明朝开国功臣。不知道没关系,历史网小编告诉你。李善长是明朝第一文臣,在帮助朱元璋夺取天下,建立大明的过程中立下巨大功劳,深受朱元璋信任与重用。既然李善长为明朝立下如此大功,那朱元璋为何还要处死他呢一,投靠朱元璋李善长自小就博览群书,很有智谋。至正十四年(1354年),朱元...

裴寂为何不被李世民重用?原因是什么?

裴寂为何不被李世民重用?原因是什么?

在和李渊做同事期间,裴寂和李渊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让历史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裴寂是唐朝名相,为晋阳起兵立下大功,深受唐高祖李渊的喜爱,成为其最信任的臣子。但唐太宗李世民对裴寂却较为反感,多次贬斥裴寂。那身为大唐名相的裴寂为何深受李渊喜爱而遭李世民嫌弃呢一,结好李渊裴寂出身...

赵良栋在清朝是什么地位?他的一生有何贡献

赵良栋在清朝是什么地位?他的一生有何贡献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对于因果命运之事,接受过中国现代教育的很多人自然都是不相信的,但是在很多时候,人们却也发现生活中的许多事情,确实是十分奇妙的,有时候一个小小的善举,最终可能为自己带来极大的好处...

历史上一代雄主李世民真的是吃丹药吃死的吗?

历史上一代雄主李世民真的是吃丹药吃死的吗?

众所周知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贞观之治的创立者。对于他的死亡却是疑点重重,说法不一,那么唐太宗真的是吃丹药吃死的吗?其实非也,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分析。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加谥文武圣皇帝,唐玄宗天宝八年(749年)加谥文武大圣皇帝,天宝十三年(754年))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