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前,刘备还不忘告诫说:“子龙不可重用”,他为什么这样说呢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中十分经典的一部,它结合东汉末年诸侯纷争的现状,为我们展现出了一幅漫长的历史画卷,故事从朝廷昏庸和天灾频发的复杂社会状况开始,因为叛乱频发而又抽不出兵源,无奈只能下诏地方州郡各自招兵,从而引发了群雄割据的局面。
刘备原本只是一个没落的皇室贵族,然而时势造英雄,他也加入了群雄逐鹿的盛大局面,虽然最开始的形势对他不利,不过后来凭借仁义和皇叔的身份笼络了许多人才,不仅有关羽张飞等五虎上将,还有诸葛亮,庞统等智囊团。
所以刘备不仅占据了许多州郡,还在夺下两川之地以后即皇帝之位这是蜀国的巅峰,但他还未曾享受富贵,就为报兄弟之仇而兵败夷陵,白帝城托孤之时,他将国家大事全都嘱咐给丞相诸葛亮,临死还不忘告诫他不要重用赵云,这是为什么?
刘备的独特眼光
诸葛亮虽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善于出谋划策,但在看人的眼光方面,是无法与刘备相比的,其实不仅是刘备,形成鼎足之势后三大政权的主公都拥有十分独特的眼光。
首先是孙权,他在对东吴大都督的选择方面就十分到位,之一任周瑜在赤壁之战中以少胜多;第二任鲁肃,为吴蜀联盟的政策做出了重要贡献;第三任吕蒙,则是兵不血刃帮助东吴夺回了荆州。
第四任陆逊,孙权坚持自己的眼光力排众议,让儒生陆逊成了三军统领,夷陵之战中大破蜀军,也算是对孙权的识人才能进行了印证。
魏国方面的曹操和孙权秋色平分,早在他掌权之时就认定司马一族乃是朝中之虎,不可对外赋予兵权,也曾用此话多次告诫自己的子孙后代,曹睿不听此言,结果酿成了大祸。
司马懿借曹睿外出祭祀的机会发动高平陵兵变,处死曹爽等大臣,魏国朝堂从此归司马氏专断。
刘备比起前两者,基业建立较晚,他没有像曹操那样的朝廷优势,也没有像孙权这样的地形天险。
就像是诸葛亮所说的,没有天时,没有地利,唯一能依靠的就是手下的人才,所以在看人方面应该更加准确,这方面的能力甚至要超过曹操和孙权。
夷陵惨败后刘备一共提到了两个人,一个是马谡,对于此人刘备是让群臣退下才和诸葛亮商讨的,他问道“汝观马良之弟马谡如何”,诸葛亮回答说,此人颇具才华,乃当世之英杰也。
刘备听了诸葛亮的回答当时就反驳说,我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诸葛亮当时虽然表示肯定,但并未将这句话记在心里,结果在之一次北伐之时,他选择将马谡派遣去负责街亭的驻守,结果此人屯兵孤山招致惨败,数万精锐丧失,之一次北伐失败。
刘备独到的眼光得到了验证,而更重要的是,刘备当时对诸葛亮除了提到马谡之外,还说过另外一句话,子龙不可重用,这是对赵云的否定吗?这其中又有怎样的秘密?
赵云的高超能力
赵云应该是三国之中对蜀国做出贡献更大的一个人,当年刘备在依附于公孙瓒的时候就已经认识了赵云。
后来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失败,公孙瓒不应劝导惨败后自焚,赵云便开始寻找刘备,最终刘关张三人在古城相会时赵云正式加入刘备的阵营之中。
他是三国之中十分罕见的完美武将,不仅拥有高超的武艺,还有十分冷静的态度和赤诚的忠心,这一点在当年长坂坡一战中全都表现了出来。
当时刘备基业尚且没有建立,还是个四处漂泊之人,曹操入夜来劫营之时大军被冲散,赵云在此时选择迎难而上,选择去寻找刘备的夫人和小主人阿斗,寻得两人之后他身骑白马,凭借一杆银枪和一柄长剑一人抵御曹操八十三万大军。
在这样的绝对劣势之下,赵云也没有忘记冷静思考,他且战且退,尽量寻找敌军兵力薄弱之处拼杀,避免陷入包围之中,最终成功带着阿斗脱离危险。
从这里就可以知道赵云是一个几乎没有短板的武将,这也是后来“云亮情结”出现的原因,从赤壁之战开始,赵云就像是诸葛亮的左膀右臂一般,总是被更先调遣。
因为关羽和张飞二人存在明显的缺点,一个傲上而不辱下,一个经常鞭打士卒,执行力较差,而作为主公刘备的结义兄弟,诸葛亮又不好多说什么。
赵云则不同,他时刻都能根据诸葛亮将令出色完成任务,并且一直和诸葛亮并肩作战,从长坂坡到赤壁,从白帝城到南征孟获,再到平定中原的北伐战争,即使在年过七旬依然保持无双战力,在首次北伐之中连夺三郡。
毫不夸张地说,蜀汉基业中赵云和关羽张飞的作用几乎平齐,在新皇登基后他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甚至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他都在想着,自己不能随军出征,看不到重兴汉室,死不瞑目也。
赵云为刘备两代人奉献了自己的一生,这样的将领实属凤毛麟角,但为何却只换来一句刘备的“不可重用”呢?
原因之所在
之一个原因是刘备在濒死之时看到了蜀汉的未来,他知道自己夷陵这一次战败几乎打光了自己前半辈子所积攒下来的资本,并且在荆州丢失的情况之下,朝廷之中很有可能发生政治斗争。
按照诸葛亮在隆中对里所制定的计划,蜀国最后可能实现一统中原计划的重要条件是拥有荆州和益州。
但现在荆州丢失,原本的荆州官员全都涌入了益州之中,这其实会引发一系列的内部政权,并且从后续的情况看,这种争端不仅出现了,还演变成了一种政治上的斗争和对立。
众所周知,蜀汉政权之中最能征善战的武将全都在荆州,就连益州这块天府之土也是当年刘备带着荆州诸位武将打下来的。而益州则不同,就连最初支持刘备取川计划的张松也曾说过,益州多是仁人志士,不需要那些兵马武夫。
言下之意就是表明,刘备在入川之后所得到的都是类似张松,法正等文官,其作战能力并不强大,也主张凭借蜀道天险对来犯之敌进行据守,所以在荆州丢失,原本所属官员涌入朝堂之后就会根据战和与否形成一种对立。
尤其是在刘备去世以后,这种对立就很有可能出现失衡。荆州一派主张尊重先帝的遗愿整顿兵马南征北战,尤其是后来的六次北伐战争,益州一派则主张和平,避免战争给国家和人民所带来的巨大压力,除此之外,他们对荆州这一派好战分子也存在一定的抵触。
因为他们当年就被打下来的,武官多数战死,只有文官尚且在此地,刘备之所以不让诸葛亮重用赵云,就是因为赵云的执行力太强,诸葛亮带着他就会不断进行战争并获得胜利,这在蜀 *** 才凋零的后期,无疑是对朝廷矛盾的激化。
但诸葛亮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他甚至忽略了荆益两州官员的制衡,以丞相的身份多次发动战争,一直到赵云亡故也没有停止北伐,此举不仅消耗了蜀汉的国力,还让两个阵营之间的关系变得势同水火这也成为了刘禅选择投降的直接原因。
当时邓艾大军偷渡阴平大军直指成都,此时蜀汉朝廷之中荆州一方权力更大的诸葛亮和赵云都已经亡故,剩下的益州官员大都支持投降,前方诸葛瞻父子已经战死绵竹,如果再坚持抵抗,恐怕就会引起益州官员的清君侧。
所以刘禅为了不让朝中政治斗争了结了自己性命,他才选择了投降,而这一切都是因为诸葛亮在蜀国处于明显劣势的情况下重用赵云强行进行战争所导致的。
第二点原因,就是刘备想把赵云留给自己的儿子刘禅来稳固蜀汉在未来的政权。意识到赵云厉害之处的并不只是诸葛亮一人,刘备作为主公,又是赵云的故交,自然是知道他的能力和忠心,所以他不让诸葛亮重用赵云就是希望他藏锋守拙。
今后在蜀汉政局之中为刘禅出力,而不是一直在外作战,但这一点诸葛亮也没有想到,直接带赵云外出打仗,导致朝廷中出现了宦官弄权的现象。
刘禅对黄皓的宠幸是对蜀国政治局面的巨大伤害,所造成的严重影响甚至要超过在外作战的失败,如果赵云当时在朝中,迫于他的威慑,这些宦官或许就不会兴风作浪,刘备或许早就看清了蜀汉政权的结局,所以才以“不重用”的名义想将赵云留在宫中。
只可惜诸葛亮直至最后也没有读懂刘备的良苦用心,坚持多次北伐,不仅加剧了内部斗争,还造成了国力的衰弱,最终蜀汉也难逃灭亡的厄运。
参考文献
[1]思佚,.从斩张任看刘备的用人策略[J].才智(才情斋),2005,(12):.
[2]郭星明,.《三国演义》刘备“仁君”形象考论——以其对《三国志》的改编为视角[J].名作欣赏,2023,(35):.
[3]巨南,.三顾茅庐:刘备集团与荆州“在野派”结盟的产物[J].文史杂志,202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