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是后人误解了微子启吗?

中国历史3个月前 (07-22)310

是后人误解了微子启吗?

历史很有意思,关于宋国开国之君微子启,历史的记载就分歧很大。有人说,他是一个典型的投降派,是商朝的叛徒、内奸,是他勾结周部落推翻了商朝。有人的观点,则和这个说法完全对立,认为微子启是位圣贤。

微子启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众所周知,微子启是商王帝乙的长子,还是殷商最后一个王-帝辛的庶兄。《史记》中记载:“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下谓之纣”。

但商纣王“ *** 于政”。“微子数谏,纣不听,及祖伊以周西伯昌之修德,灭璇国,惧祸至,以告纣。纣曰:‘我生不有命在天乎?是何能为!’于是微子度纣终不可谏,欲死之,及去,未能自决,乃问于太师、少师曰:‘……如之何其?’太师若曰:‘王子……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遂亡。”《史记》中的这段话大意是说,微子启多次劝谏纣王,而纣王根本不听,可谓是上不畏天,下不畏民,根本不采纳长者老者的意见。微子启打算一死了之,或者离开纣王,在困难的抉择之中,他去征求太师、少师的意见。太师、少师告诉他,假使真能救治商朝,国家治理好了,即使自己死了也是值得的。如果国家还得不到治理,那就不如远走他乡。于是,微子离开了商朝。

《史记》中还有一段关于微子启的记载:“周武王伐纣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于是,武王乃释微子,复其位如故。”这段文字是说,周武王伐商纣王,攻克殷王朝,微子启就拿着祭祀的器具来到武王军门前,他袒露上身,双手反绑,左边牵着羊,右边拿着茅,跪地而行。于是,武王就释放了微子,恢复了他原来的爵位。

基于这段记载,宋末元初著名道士杜道坚在《道德玄经原旨》中说:“微子抱祭器而归周,轻则失臣也。”认为微子启如果做了记载中的那些事情,说他是叛徒也不为过。

反驳的意见有很多,并已经指出,微子启并没有投降周。徐孚远说:“故《史记》言纣之将亡,其太师疵、少师强抱其乐器奔周,而后儒之传误以为微子也。”这里所说的,其实便是太师疵、少师强见纣王已不可救药,抱着商朝宗庙祭器出逃的事情。由此推断,说微子启在商朝灭亡前夕“抱祭器而归周”是错误的。

明代学者张燧在《千年百眼.微子不奔周》中也驳斥说:“微子左牵羊,右把茅,皆必无之事。肉袒面缚,盖出左氏之诬也。史曰:‘微子抱祭器而入周。’既入周矣,又岂待周师至而后面缚乎?……刘敞曰:古者同姓虽危不去国。微子,纣庶兄也,何入周之有,《论语》云‘去之’者,去纣都而遁于荒野也。一时武王释箕子之因,封比干之墓,而独不及微子,以微子遁野未之获也。迨武庚再叛,卒于就戮,始求微子以代殷后,而微子于此义始不可辞耳。前曰奔周之说,毋乃疏谬已乎!”

《商丘县志》中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认为“及武王入殷,复商容位,释箕子囚,封比干墓,推恩迨遍,未及微子,以其遁去而未之获也”。书中还从文字释义方面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认为《史记》中说微子启双手反绑而面对胜利者(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是一人而四其手矣”。

明朝进士翁金堂作《微子论》,指出“迎附之说,前无所见,特始楚人,楚人入许,而许男肉袒膝行,以迎楚子不知所礼也。其臣逢伯,乃述武王见微子之礼而楚人用之,不过卷传古典,以决事实,使人不疑,所行一时权宜术耳,固非诚谓微子归周屈降如许也。司马迁不识此意,以为事实取而用之,世家疏略轻信,病正在此,而后人则以迁史为信史也”。说明微子启“投降”的事情,最早见于蔡穆侯带领许国国君许僖公,到武城向楚成王谢罪的记载。这件事情,不过是为满足需要而杜撰出来的。

翁金堂表明自己的观点,“武王克商,微子既已归周,则其时武庚封殷矣,其子已封朝鲜矣,武王何待而不封微子,有置身何所,而待命耶,说之不通。莫此甚者,特以周至叔世讹言兴矣。好事者喜而诞语,以诬圣贤,而或天下……达者其何云评:可为微子洗冤”。

关于微子启在商朝灭亡前所处的位置,我们可以看一下《吕氏春秋》中的记载,武王即位后,“使保召公就微子开于共头之下,而与之盟曰:‘世为长侯,守殷常祀,相奉桑林,宜私孟诸。’为三书,同辞,血之以牲,埋一于共头之下,皆以一归”。

这段记载说明,武王即位后,派保召公到共头山下找微子启,并与微子启盟誓,让其世世代代为诸侯之长,奉守殷的各种正常祭祀,允许供奉桑林之乐,把孟诸封为其私人封地。两人准备了三份内容相同的盟书,涂上祭品的血,一份盟书埋在共头山下,两人各持一份而归。

明末著名诗人学者徐孚远说:“《史记》言微子持祭器造于军门,武王乃释微子,复其位如故。夫武王既立武庚,而又复微子之位,则是微子与武庚同在故都也。厥后武庚之郑,微子何以初无异同之迹?然则武王克商,微子未尝来归也。”徐孚远这里不过是历史的误解。

历史上已经有这么多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现在来看,这些驳斥微子启是叛徒、内奸的观点证据确凿,理由充分。因此,微子启是“投降派”的说法当属是以讹传讹。历史的真相应该是《吕氏春秋》中记载的那样,武王即位后,“使保召公就微子开于共头之下”,请微子启出山。

《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召集门下食客所著。《序意》写道:“凡十二纪者,所以纪治乱存亡也,所以知寿夭吉凶也。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若此则是非、可不可无所遁矣。”这说明,此书试图归纳出治乱存亡的历史经验,形成对寿夭吉凶原因的深层认识,解释并验证天地人之间的一切现象,使是与非,可与不可的道理,呈现于人。

为了精益求精,吕不韦曾命人把全书誊抄整齐,悬挂于咸阳的城门,声称,如果有谁能改动一字,即赏给千金。消息传开后,人们蜂拥前去,包括诸侯各国的游士宾客在内,却没有一个人能对书上文字加以改动。这说明,此书的可信度是非常高的。

看一下宋国的历史,便可分析出这种历史的误解出现的原因。宋国是一个特殊的国家,是周朝“兴灭继亡”所封的一个国家,是商朝和商文化的继承者。虽然是“上公之国”,但周朝的很多诸侯都是周武王分封的姬姓宗室和功臣。这些诸侯国的统治者和文人,对文化习俗上仍保留很多殷商内容的宋国看不惯,以歧视和嘲笑对之。传到后世,这些歧视和嘲笑被记载下来,便成了后人对宋国历史各种误解的根源。

(本篇完)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407/602446.html

“是后人误解了微子启吗?” 的相关文章

关羽失荆州真的是大意吗 关羽就没有防备东吴吗

关羽失荆州真的是大意吗 关羽就没有防备东吴吗

对关羽真的是大意失荆州吗?他有没有防备东吴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三国时期,名将关羽镇守荆州,在出兵攻打曹操期间,盟友孙权乘虚而袭荆州,导致荆州失陷,后人以“大意失荆州”来形容这段历史,《三国演义》小说更是把荆州丢失归结于关羽一时大意,而大意失荆州”已经发展成为民间俗...

曹丕即位后七年就驾崩了 曹丕为何如此短命

曹丕即位后七年就驾崩了 曹丕为何如此短命

还不知道:曹丕在位7年就驾崩?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三国争霸的历史中,魏国毫无疑问是历史的主流,因为这个国家在三国之中最像一个国家,而且有了基本的国家构架。正因如此,这个国家虽然故事比较少,但是却是发展势头最好的一个,未来统一天下的希望也都在这里。不过可惜,在曹...

清朝时期的总兵是什么官职 比巡抚还要大吗

清朝时期的总兵是什么官职 比巡抚还要大吗

对清代的总兵是个什么官,比巡抚大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总兵这个官职,在很多清代的电视剧中,经常会出现。作为地方上的高级将领,总兵身份威望极高,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同属一省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巡抚。巡抚手握地方刑名、钱粮、人事,是皇帝委派到地方的封疆大吏,非心腹亲信,...

历史上赵禹的品性如何?最后是什么结局?

历史上赵禹的品性如何?最后是什么结局?

一意孤行自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的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某件事,是个贬义词。赵禹,西汉司法官。斄县人。早年间赵禹有些才华,以佐史的身份出任京都官府吏员,之后成为周亚夫的属官,不久之后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相继担任了御史、太中大夫等职。在那之后他与...

薄姬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她最后时什么结局?

薄姬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她最后时什么结局?

薄姬是刘邦女人中最幸运的人,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探寻。高后八年(前180年),汉文帝刘恒即位,尊母亲薄姬为皇太后,自此薄姬成为汉朝最尊贵的女人。吕后心狠手辣,对待刘邦的宠妃一向是十分残暴。为何薄姬能躲过吕后的追杀而安然无恙呢一,侍奉魏豹薄姬是薄氏与魏媪之女,因为父亲早死,所以一直跟着母亲魏媪生活。魏媪...

努尔哈赤死后为什么是皇太极继位 他真的篡位了吗

努尔哈赤死后为什么是皇太极继位 他真的篡位了吗

还不知道:努尔哈赤死后,为何由皇太极继位?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1626年,即后金天命十一年,农历八月十一,清朝的奠基人努尔哈赤走到了生命的终点,享年68岁。在努尔哈赤死后,他的汗位由第八子皇太极继承,即清太宗。其实努尔哈赤子嗣众多,一共有16个儿子,那么为何由皇...

亚圣孟子的后代,明朝开国名将孟善有多厉害?

亚圣孟子的后代,明朝开国名将孟善有多厉害?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带您走进亚圣孟子的五十五代孙孟善的故事。孟善是明朝开国名将之一,出生在山东武定府海丰县孝理村,起初是在元朝担任山东枢密院同佥,一直到了明朝初年,方才开始归附,跟着徐达大将军参与了北征元朝的战争,战后因功被授予为...

薛应旗:明朝学者、藏书家,他的一生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薛应旗:明朝学者、藏书家,他的一生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薛应旗(公元1500年-公元1575年),明学者、藏书家。字仲常,号方山。嘉靖十四年(1535年)进士,曾任慈溪知县,官南京考工郎中。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物生平薛方山的生平大致可分三个阶段:35岁前,主要是读书,准备科举;1535年中进士,开始二十一年的官场...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