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根本不存在的七个人,却个个家喻户晓,我们竟被骗了几百年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历史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得以窥见过去的真相与谎言。但不是所有传颂的历史人物都真实存在过。有些名字,如雷贯耳,其实是文学的杰作。下面这七个人物在历史上根本不存在,却个个家喻户晓。
力大无穷:李元霸
李元霸首次亮相于清代的《隋唐演义》。在这部作品中,李元霸被描绘为一个拥有超凡能力的战士。
他身体虽然瘦弱,却能举起两柄总重达八百斤的铁锤,轻松挥舞如风,其战绩更是令人瞠目结舌——单枪匹马反杀了230万敌军,如同打苍蝇一般轻松。这种描写显然超越了人类的生理极限,直逼神话传说的范畴。
《说唐》中提到:“这李元霸年方十二岁,生得尖嘴缩腮,面如病鬼,骨瘦如柴,力大无穷。” 这样的描述使他更像是出自神话而非历史的人物。
事实上,历史文献中并无李元霸的真实身影。通过查阅《旧唐书》和《新唐书》,我们可以发现李元霸的故事纯属虚构,历史上从未有过这样一位人物。
李元霸的故事背后或许有一个历史原型,那就是李渊的第三子李玄霸。根据《旧唐书》的记载:“卫王玄霸,高祖第三子也。早薨无子。
武德元年追赠卫王,谥曰‘怀’。”从这段简洁的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李玄霸的一生相当短暂,早年夭折,未留下任何政治或军事上的成就。《新唐书》对此也有相似的记载,指出李玄霸“幼辩惠,多才艺,但不幸早薨”,在历史的长河中几乎无足轻重。
深得民心:八贤王
在众多关于包拯的文学和戏剧作品中,八贤王常常是一个深得民心的理想化形象,他不仅在社会和政治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力,而且在私人层面上对包拯也是忠诚与支持。
例如,在传统京剧《铡美案》中,八贤王的角色常常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他的智慧和权力成为了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力量。
然而,尽管八贤王的形象在民间故事中栩栩如生,历史实证却显示这一人物纯属虚构。真实的历史记录中,并无“八贤王”这一称号或确切人物。
据考证,其形象很可能是基于宋朝的几位王爷综合创作而成。例如,宋太祖赵匡胤的儿子赵德芳被认为是八贤王的原型之一。
赵德芳的文治武功和对父王的忠诚在民间传说中被高度理想化,与八贤王的形象相符。不过,赵德芳早逝的历史事实,并不支持他能活到包拯时代成为其助手的情节。
另外,赵匡胤的第八子赵元俨,也被认为是八贤王的原型之一。赵元俨的治国能力和文化素养与八贤王的形象亦颇为匹配。
然而,正如宋史所述,赵元俨虽有才能,却未能显著参与到宋朝的政治中枢,其生平同样与八贤王的故事存在较大出入。
代父从军:花木兰
《木兰辞》是中国古代一首传唱广泛的民歌,描绘了花木兰代父从军的动人故事。
花木兰是一位普通家庭的女儿,因为家中无长子,而老父又年迈多病,当朝廷征召壮丁入伍时,她毅然决然地决定女扮男装,替代父亲应征入伍。《木兰辞》中描述了木兰的出征。
花木兰在军中服役十二年,参与了无数战役,屡建奇功。战争结束后,她拒绝了朝廷赐予的高官厚禄,选择了不留姓名,默默返回故里。
她脱下戎装,重新披上女装,邻里和战友们惊讶地发现,这位战场英雄竟是一位女子。如诗中所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尽管《木兰辞》广为人知,但在正史《旧唐书》或《新唐书》中,并未发现具体记载花木兰的文献。这种缺乏确切历史记录的情况使得花木兰的真实性备受争议。
有观点认为,《木兰辞》可能是基于历史上的一些女性英雄事迹而创作的文学作品,如战国时期的越女。
在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中,花木兰的故事挑战了性别角色的界限,展示了女性同样可以担当重任,保家卫国。她们的故事虽然未必能够在正史中留下详尽的记录,但在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得到了艺术的升华。
尽管无法确定花木兰是否真实存在过,但她的故事激励了无数人,尤其是女性,勇于面对困难,勇敢地活出自己的价值。
忘恩负义:陈世美
陈世美这个名字在中国文化中几乎成为了背信弃义的代名词。
在民间故事中,陈世美是一位出身贫寒的书生,在妻子秦香莲的支持下,终于得以进京赶考。后来他高中状元,一举成名。然而,这位一贫如洗的书生突然拥有了巨大的权力和荣誉,他的人性开始发生扭曲。
在取得巨大成功后,陈世美被赐婚皇室公主,并迅速沉醉于新的荣耀和富贵之中。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和未来,他决定隐瞒自己已婚的事实,彻底抛弃了秦香莲及其所生的儿子。
当秦香莲带着孩子千里寻夫,抵达京城,希望重归于好时,陈世美不仅拒不相认,甚至密谋杀害她们,以灭口。
这时,包拯这位出场了,他洞察事理,最终揭露了陈世美的罪行,使其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然而,正史中并没有陈世美这个人物的记载。他的形象首次出现在明清时期的小说《包公案》中,而《三侠五义》则进一步塑造和推广了这一形象。事实上,这些故事的创作主要是为了突出包拯的正直和法律的威严。
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忠诚和信义被视为高尚的品德,而背信弃义则是极大的恶行。陈世美的形象,正是这种文化观念的一个反面教材。
美貌智慧并存:貂蝉
《三国演义》中貂蝉是一个极具魅力和神秘感的女性形象,她以王允的养女身份出现,被赋予了倾国倾城的美貌和超凡的智慧。
当时权臣董卓横行霸道,国家陷入深重的危机之中。为了铲除董卓这个祸国殃民的奸贼,王允策划了一个名为“连环计”的阴谋。貂蝉作为计划中的关键人物,被安排以美人计挑拨董卓和其义子吕布之间的关系。
她先是以绝世佳人的身份吸引了吕布的爱慕,成为了吕布的妻子,随后又被献给董卓为妾,引发了两人间剧烈的猜忌和冲突。最终,这场复杂的情感纠葛导致了董卓的死亡,王允的计划得以成功。
然而,尽管貂蝉的故事广为流传,却未在《三国志》和《后汉书》这类正史中找到任何依据。《三国志》中关于吕布和董卓的记述中,并未提到貂蝉或类似人物。
如《三国志·吕布传》记载:“布常与卓妾私通,卓知之…”,这段史料提到了吕布与董卓妾的关系,但并未指明此人是貂蝉。
那么,貂蝉的形象从何而来呢?史学家和文学研究者普遍认为,貂蝉这一形象可能源于更早的元杂剧以及民间传说。
在元杂剧《董卓讨》中,已有以美人计挑拨董卓与吕布的情节,但当时的女主并不叫貂蝉,而是任红昌。
罗贯中可能是在这些故事的基础上,进一步塑造和完善了貂蝉这一角色,使其既符合历史事件的大背景,又富有戏剧化的冲突和人物性格的深度。
忠君爱国:杨宗保和穆桂英
在《杨家将》的故事中,杨宗保是一个年轻有为的战士,与其妻子穆桂英一起,共同抵御外敌。特别是天门阵的战斗中,他们的合作默契,使得这一战役成为杨家将传奇中的一个 *** 。
然而,这些故事与历史事实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宋史》确实详细记载了杨家三代的抗辽英雄,从杨业到杨延昭,再到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这些都是有确凿记录的历史人物。
例如《宋史》中关于杨延昭的记载:“延昭勇力绝人,初从太祖平定南唐,屡建奇功。” 但在宋史的官方记录中,杨宗保和穆桂英的名字并未出现。
关于两人的传说,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的各种戏剧和小说。这些作品往往将历史与传说混合,创造出令人振奋的故事来满足民众的情感需求和道德期待。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上,虚构出来的人物远远不止上面这几位。不过每个虚构人物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他们满足了人们对于英雄主义、正义与浪漫的深层需求,从而深植于民众的心中并世代相传。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也应当警惕那些可能因文学加工而歪曲的历史事实。
参考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