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新中国之一代中型坦克-59式中型坦克

中国历史4个月前 (07-29)310

坦克作为陆军突击兵器出现于之一次世界大战而成名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并由此确立其在陆军中的主导地位相比于世界军事强国而言,中国的坦克发展起步晚了30多年。到新中国成立时,新中国还没有自己的坦克工业。只有几个小型坦克修理厂,中国人民 *** 装甲部队也只拥有从 *** 军手中缴获的300余辆日制、意制、苏制和美制轻型坦克以及各种杂式装甲车辆。

日制97式中型战车

日制95式铁路装甲车

美制M3A3轻型坦克

日制92式骑兵战车,后面一辆日制94式“豆战车”

日制97改中型战车-人民 *** “功臣号”

日制94式超轻型坦克“豆战车”

苏制T-26B轻型坦克

苏制T-26B轻型坦克

美制LVT两栖坦克

日制95式轻战车(拍摄于解放天津的战斗中)

意大利CV33超轻型坦克

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更重要的是当时中国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根本不具备研制和生产坦克的能力。所以从现实情况出发,中国决定首先从苏联购买坦克以应部队急需。特别是朝鲜战争的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更加快了中国引进苏制坦克的步伐。在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生效后,于当年11月从苏联首批购进10个坦克团的装备,主要为T-34/85中型坦克,其次是少量的IS-2重型坦克和SU-76自行火炮。1951-1955年期间,又相继从苏联购进47个坦克及自行火炮团的装备。使人民 *** 装甲部队初具规模。

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战后军事科技的发展以及当时所面临的国防军事压力,T-34/85中型坦克已经逐渐不能满足人民 *** 的需求。1955年11月,中国从苏联获得了新型的T-54中型坦克及其改进型号T-54A的样车。

T-54A(东德人民军涂装)

对比同时代西方阵营的战后之一代主战坦克(美国的M-46巴顿和英国的百夫长坦克早期型号),T-54是当时世界上更先进的中型坦克。它的成功引进,使中国装甲兵的坦克装备技术水平首次与世界同步。该型坦克战斗全重36吨,乘员4人(分别是驾驶员,车长,炮长和装填手)更大时速50千米,更大行程560千米。主要武器有1门100毫米线膛炮,战斗射速7发/分,1挺12.7毫米高射机枪和2挺7.62毫米机枪,配有红外夜视仪可夜间驾驶 。车体首部和侧面的装甲较厚,炮塔成流线型,具有良好的抗弹能力。坦克具有较强的火力,装甲防护和机动性能良好,重量较轻,结构简单,工作可靠,使用维护方便。中国对T-54和T-54A的性能是感到比较满意的,但对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单纯依赖外购来满足部队装备要求是不可想象的。为了发展自己的坦克工业和培养技术人才,中国决定以T-54A为基础进行仿制生产。为此,中国要求苏联提供T-54A中型坦克的 *** 图纸和生产工艺,并于1956年4月动工建设国内之一家坦克制造厂

(内蒙古之一机械厂,代号:617厂,简称:包头一机)

1957-1958年,617厂主要进行设计研究、翻译图纸、工艺技术文件;1958年底,之一辆用苏联零件组装的国产T-54A开下了流水线。到1959年,617厂已经可以完全独立生产T-54A中型坦克。1959年10月1日,首批国产的32辆T-54A参加了建国十周年大阅兵,这也是中国产坦克首次向公众亮相。1959年底,中国产T-54A被正式命名为1959年式中型坦克(简称:59式坦克,生产厂研制代号:WZ120)。59式中型坦克的问世,宣告了中国不能生产坦克的历史彻底终结。

59式中型坦克

1960-1961年,装甲兵科学技术研究所对已生产出的59式坦克性能进行全面考核,先后在北方寒冷地区和南方炎热地区试车,累计行驶9000多公里,主要考核其产品质量检验、战术技术性能、使用寿命、适应性及可靠性。设计人员对59式坦克进行部件、零件的设计及计算,以掌握原设计意图,积累数据。同时,为全面测试坦克性能,筹建了中国之一批坦克试验台架。通过试验和部队实际使用情况表明,59式中型坦克战技术性能良好,机件工作可靠,适应性强,维修保养简便,完全符合性能要求。20世纪60年初,由于中苏关系破裂,进口装甲材料来源中断,包头一机厂被迫停产,后来中国自行研制了稀土601铸造装甲钢和车体603轧制厚装甲钢,从1963年开始恢复生产59式坦克。由于工业基础薄弱,在整个六十年代,包头一机厂的59式坦克生产显得坎坎坷坷,1965年之前的59式坦克质量和性能均不能令人满意,常出现新坦克交付部队后立即回厂修理的情况,到1971年,包头617厂仅生产了2300多辆59式坦克,年均产量仅为190辆。从70年代初期开始,由于工艺的成熟,坦克年产量开始上升,年产坦克在500辆左右,到70年代末期达到满负荷,1979年产量高达1000辆,1980年500辆,1981年600辆,1982年1200辆,1983年1500辆。至1985年停产时,中国共生产了1万辆以上的59式坦克,其中绝大部分是包头617厂生产的,中国另一个坦克生产基地-洛阳拖拉机厂,仅生产了500辆59式坦克。

59式中型坦克线图

59式中型坦克是中国装备的国产之一代主战坦克。自1959年开始列装中国人民 *** 以来到80年代以前一直是中国装甲兵的主要装备。59式中型坦克的保有数量,在80年代末达到顶峰,中国人民 *** 陆军大约有6000辆以上的59式坦克。该型坦克装备数量多、规模大,在中国人民 *** 装甲机械化部队的装备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技术状态的老旧,59式和它的各个改进型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化战争的要求,多年来中国运用现代新技术,对早已“超期”服役的59式坦克进行了数次重大改进。分别衍生除了59-1,59-2, 59-2A,59-D1, 59-125, 59-P, 59-G,64式重型履带牵引车,64式中型坦克牵引车,73式中型坦克抢救牵引车,“美洲虎”等型号。59式中型坦克还曾出口到阿尔巴尼亚、伊朗、伊拉克、刚果、柬埔寨、朝鲜、巴基斯坦、越南等国家。至今仍是某些国家的现役装备。随着时代和科技进步,59式坦克越来越“力不从心”, 再加上以96/96A式和99/99A式所代表的二代三代坦克数量逐年增长,59式坦克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正在大量地退出现役。

59式中型坦克作为T-54的许可仿制品,保留了前身的基本特点,结构、布局和各种部件基本不变,动力装置、武器和其他设备适当改进后更换了名称,59式中型坦克由车体和炮塔两部分组成。车体由轧制钢板焊接而成,驾驶舱在车体前方左侧,车体中段是战斗舱,其上有炮塔,车体后部为动力-传动舱,发动机横向布置。炮塔为铸造件,车内有4名乘员,驾驶员位于车内左前方,便于向前观察;车长位于火炮的左后侧,炮长位置在车长位置的前下方;装填手位置在火炮右侧。59式中型坦克由车体和炮塔两部分组成。车体由轧制钢板焊接而成,驾驶舱在车体前方左侧,车体中段是战斗舱,其上有炮塔,车体后部为动力-传动舱,发动机横向布置。炮塔为铸造件,车内有4名乘员,驾驶员位于车内左前方,便于向前观察;车长位于火炮的左后侧,炮长位置在车长位置的前下方;装填手位置在火炮右侧。59式中型坦克车首装有与前上装甲垂直的防浪板、当坦克涉水行驶时可防止水浪溅至驾驶员潜望镜。驾驶员右边的车体前部空间为弹药架、电瓶及燃料箱。驾驶员后面的车体底甲板上开有向车内开启的安全门。炮塔为铸造结构,其外形为半蛋壳形,前装甲厚约220毫米,具有良好的防弹能力。顶装甲是用2块D形钢板对焊在一起再焊到炮塔顶部的,炮塔位于车体中部。车长在炮塔内左侧,炮长在车长前下方,装填手在炮塔内右侧。车长有1个可以360度回转的指挥塔,其上有1个向前开启的单扇舱盖,TPK-1瞄准镜安装在车长指挥塔顶的前部,指挥塔上有4个潜望镜。装填手有1个向后开启的单扇舱盖和1个MK-4型潜望镜。59式坦克车体由轧制钢板焊接而成,炮塔为铸造件。车内装有半自动灭火装置及手提灭火器2个。前倾斜装甲板、上倾斜面、下倾斜面、各装有4块备用履带板。两侧前挡泥板各装有两块备用履带板。车后装有电点火烟幕筒2个。自救圆木1根。59式中型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门59-100(100mm)线膛炮,身管长5350mm,身管前端有抽气装置,反后坐装置的驻退机和复进机并列布置在火炮上方,火炮可以发射钝头穿甲弹和榴弹,更大射速为7发/分。其中五九式穿甲弹仿自苏联BR-412式穿甲弹为穿深1000米/140毫米。辅助武器有1挺安装在炮塔顶部的12.7mm高射机枪,1挺同轴安装在火炮右侧的7.62mm并列机枪和1挺安装在驾驶员右前方的7.62mm前机枪。59式坦克装有1959年式100mm坦克炮炮长瞄准镜。在车长指挥塔门周围装有4个观察镜;在指挥塔前部装有1个车长指挥观察镜。在炮塔右侧装填手门前装有1具供装填手观察用的潜望镜,在炮塔左侧前边装有1具供炮长观察用的潜望镜,这2个潜望镜可以在垂直面上俯仰,也可在水平面上转动。59式坦克装有高低向单向火炮稳定器和水平向电驱动装置,高低向稳定精度为&plu *** n;1密位,稳定瞄准许角度范围为-3.5°~ 16°。车长通过目标指示器超越调炮时水平更大瞄准速度为10°/s,炮长通过操纵台操纵时水平瞄准速度为0.05~10°/s,高低瞄准速度为0.05~4.5°/s。为59式坦克研制火炮弹药,也是配套重点。在引进苏制T-54坦克的同时,中国也引进了配套的Д-10ТГ式100mm线膛坦克炮以及БР-412式穿甲弹、БР-412Д式被帽穿甲弹、ф-412式榴弹。其中БР-412式穿甲弹全重29.6kg,弹丸重15.88kg,在1000米距离上能击穿140毫米厚的匀质钢板,具备摧毁二战后期大部分中型坦克的能力。但是面对T-55,M-48中型坦克这些战后之一代主战坦克时,却面临严重的火力不足的问题。59式坦克装备不久,文化大革命爆发,中国的军事工业陷于停滞状态,面对北方领国的装甲集群的威胁,中国军队只有59式坦克坚守国界长达20年之久。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国家秩序恢复正常,科研工作再次步入正轨。1979年100毫米破甲弹研制成功,为59式坦克增添了新弹种。随后,中国又研制了100毫米口径钨头穿甲弹,该弹初速为1435m/s,直射距离1640m,穿甲威力相比БР-412式穿甲弹有很大提高,可以击穿T-55等坦克的车体正面装甲。但100毫米钨头穿甲弹也是全口径穿甲弹,在命中倾角大时容易发生跳弹,要击穿T-55等坦克的流线型炮塔正面,仍没有把握。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开始研制钨芯脱壳穿甲弹,相继攻克了难度极大的高密度钨合金的成型和加工工艺,及闭气环等关键技术。可由59式坦克发射的1986年式100毫米线膛钨合金脱壳穿甲弹,其弹体的长径比为18,截面积动能是此前穿甲弹的9.5倍,直射距离和穿甲厚度均有较大提高,可击穿当时苏军主力T-72主战坦克的车体正面装甲,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与此同时,中国还研制成功用于滑膛反坦克炮的86式100毫米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该弹威力更强,可在2400米距离上可以击穿150毫米/65度的装甲钢板,能在2000米距离上可击穿临时加挂了反应装甲或沙袋的M-60以及T-72型主战坦克的车体正面装甲,近距离可击穿早期型T-72的炮塔正面,为中国军队炮兵的反坦克作战提供了有力保障。

59式中型坦克采用B2系列V型12缸水冷柴油机,缸径150mm,标定功率382kW(520马力),标定转速2000r/min,在59式中型坦克上 此型号发动机设定更高空转转数 2250&plu *** n;50r/mir,在59式中型坦克上 此型号发动机共振转数为2500r/mir 更佳使用转数1300~1600r/mir,更大扭矩2256&plu *** n;98Nm(230&plu *** n;10kgfm),更大扭矩时转速为1200~1300r/min,更低稳定转速不小于500r/min。平均燃油消耗率不大于238g/kWh(175g/马力h);平均机油消耗率不大于10.9g/kWh(8g/马力h)。湿式油底壳。冷却系和润滑系采用管片式水散热器和机油散热器。B2系列发动机是世界上之一台坦克用柴油发动机,在苏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 *** 的B2系列发动机(即12150系列和6150系列)的采用车型包括了59式、69式、62式等多型坦克(含所有变型车),63式、77式装甲车族,86式、92式步兵战车,80年代的所有自行火炮,部分二炮导弹发射车,仿MAZ重型越野车,甚至钻井机,发电机,边/海防艇,气垫船都采用了B2系列发动机。尽管这一系列发动机的技术已经相对落后,但由于性能稳定,制造简单方便,维修 更换 保养方便,改进改型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仍能发挥其很大的作用。59式坦克采用固定轴式变速箱,有5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并采用多片干式离合器、二级行星式转向机和单对外啮合直齿轮侧减速器。行动装置采用扭杆悬挂,每侧有5个钢制负重轮,(为节约训练成本 此车型训练车辆为铁质负重轮)在左、右侧之一和第五负重轮位置上各装1个液压减振器。采用单销式锰钢履带板,每侧91块。(可视训练情况和战时情况增减履带板数量,冰雪地战时,可更换两条钢刺履带板;城市战时,可更换两条挂胶履带板。

性能数据如下:

性能数据(59式,59-1,59-2):

载员:均4人

重量

战斗全重:均36 000千克

净重:均34 000千克

车长

炮向前:9.000米,9.000米,9.194米

炮向后:8.485米,8.485米,8.494米

车体长:均6.002米

车宽

不带裙板:均3.270米

带裙板:均3.307米

车高

全高:均2.750米

至炮塔顶:均2.400米

火线高:均1.738米

车底距地高:均0.425米

履带

履带宽:均580毫米

履带着地长:均3.840米

履带中心距:均2.640米

速度

公路更大速度:均50千米/时

越野平均速度:均20~25千米/时

公路更大行程:420~440千米,420~440千米,500千米

攀垂直墙高:均0.8米

涉水深(无准备):均1.4米

越壕宽:均2.7米

发动机

型号:均12 150升

类型:均12V水冷柴油机

武器装备

主要武器:均100毫米线膛炮

并列机枪:均7.62毫米机枪

防空武器:均12.7毫米机枪

弹药基数

炮弹:34发,34发,38发

高射机枪弹:均500发

并列机枪弹:均3000发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407/603153.html

“新中国之一代中型坦克-59式中型坦克” 的相关文章

朱棣在登基之后再也没有诞下子嗣,是因为什么?

朱棣在登基之后再也没有诞下子嗣,是因为什么?

朱棣,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 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文章,欢迎阅读哦~明成祖朱棣从1402年当皇帝到1424年去世,前后经历了22年的帝王生涯。在这22年的帝王生涯里,朱棣确实没有生过一男半女。他最小的皇子朱高爔出生时间是1392年,此后便再也没有生过子女了。那么,为什么朱棣当...

慕容彦超是什么人?刘承祐的死跟他有何关系?

慕容彦超是什么人?刘承祐的死跟他有何关系?

慕容彦超,五代时军事人物。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乾祐三年(950年),后汉大将慕容彦超率军与反汉的郭威在开封城外大战。李太后嘱咐慕容彦超要好好保护皇帝刘承祐的安全,但慕容彦超却不以为意,认为自己轻易就能大败郭威。结果第二天慕容彦超就兵败而逃,刘承祐也死于...

杜周在历史上是什么形象?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杜周在历史上是什么形象?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众所周知,汉武帝是一位雄略之主,但在汉武帝统治的中后期因为政治、经济高度发展,与其相配的另一社会现象是法制建设空前发达,刘彻开始爱用酷吏来镇压人民,为此来加强君主集权,也为了抑制地方性豪强、游侠与诸侯也可以短期内防止地方上土地的兼并,并且严明了法度。杜周就是其中之一。杜周出生于南阳郡杜衍县,他本来是...

孙峻:三国时期东吴宗室、权臣,掌权后大肆残害宗亲

孙峻:三国时期东吴宗室、权臣,掌权后大肆残害宗亲

孙峻(219年-256年10月19日),字子远,吴郡富春人。三国时期吴国宗室、权臣,昭义中郎将孙静曾孙,定武中郎将孙暠之孙,散骑侍郎孙恭之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孙峻年少时骁勇果敢精明强干,初任武卫都尉兼侍中,孙权病危时,与诸葛恪共受遗诏辅政,孙亮即位之后,升...

雍正和十四才是亲兄弟 雍正为何对同父异母的十三阿哥最亲

雍正和十四才是亲兄弟 雍正为何对同父异母的十三阿哥最亲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雍正和十四阿哥是亲兄弟,为何却和同父异母的十三阿哥最亲?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康熙十三子,也是被大清为数不多被工作“累死”的铁帽子王爷之一,而雍正明明和十四阿哥胤禵是亲兄弟,但一辈子中却是和同父异母的十三阿哥最亲。十三阿哥正是爱新觉罗·胤祥,清朝的第一任怡亲王。其实...

谢缵:魏晋时期大臣,得到司马懿重用,负责屯田事务

谢缵:魏晋时期大臣,得到司马懿重用,负责屯田事务

谢缵(214—282年),字伯登, 陈郡阳夏县人,魏晋大臣,东晋名相谢安的曾祖,陈郡谢氏开基始祖。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勤奋好学,选为太学生。毕业之后,跟随大司农桓范做事。高平陵政变时,阻止桓范外出。得到太傅司马懿重用,授典农中郎将,负责屯田事务。西晋太康三年去世。人物生...

寇准的一生有哪些成就?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寇准的一生有哪些成就?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寇准(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华州下邽人,北宋政治家、诗人,与白居易、张仁愿并称“渭南三贤”。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寇准善诗能文,有《寇忠愍诗集》传世。他为人刚直,为官时因多次直谏,渐被太宗重用。真宗时,契丹南下犯宋,朝野震惊,欲迁都成都。寇...

面对莒和即墨两座城池时,乐毅采取的是什么样的办法?

面对莒和即墨两座城池时,乐毅采取的是什么样的办法?

乐毅伐齐是战国中后期燕将乐毅率五国联军打败齐国的一次军事行动。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乐毅率军伐齐,摧枯拉朽地攻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包括打下齐国的都城临淄,中间没有任何停顿。可是,当齐国最终只剩下莒和即墨的时候,乐毅却采用了围而不攻的方式,停顿下来,这样一停顿就是三年...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