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年代复装子弹也是个技术活
军迷朋友们都知道一个梗,就是我军的“火力不足恐惧症”,而到了现在我军也终于从因为穷所以一个班只有一支枪,到现在因为富一个班也只有一支枪的转变,但是当年那段困难的日子,是不能忘却的。
过去是一个班只有一支枪,现在还是,不过一个是穷的,一个是富的
当年毛主席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但是枪杆子哪有那么容易获得,或者更准确一点说,枪炮不是消耗品,只要能够弄到,一般不会损坏,但是弹药是消耗品,往往难于满足作战要求。实际上自我军成立之日起到抗战胜利之时,我军一直处于弹药缺乏状态。其实子弹很难造,别看个头小,科技含量并不低。但是复装也不是那么容易做的。
子弹虽小,技术含量可不低,复装也是技术活
首先是弹壳工艺,考虑到既要有刚度又要有延展性,因此铜的比较好,但是想要加工出厚度和强度合适的弹壳并不是红军这样的小作坊式的兵工厂可以完成的,即使是八路军的兵工厂,产量也上不去,所以更多的还是回收弹壳,但是回收的弹壳往往有很多已经损坏,据统计能够重复使用的也就六成。弹头也不好做,首先不能使用铁,因为太硬容易损伤膛线,而是用铅的话,原料获取不易。底火需要雷汞,也属于 *** 困难且 *** 禁运的。
红军时期复装的子弹,当年很多都是黑火药、木弹头子弹,仅能解决有无问题
所以我军也只能因陋就简。红军时期总体上较为困难,对于回收的弹壳要进行清洗,而后使用冲床重新冲压收缩,抵消火药燃烧导致的弹壳膨胀;对于部分损伤轻微的弹壳,则采用焊接的方式处理,一般使用银焊,但是白银也是紧缺物资,这种办法也不常用。由于红军的兵工厂无法生产无烟火药,所以干脆用黑火药代替,子弹射程受到影响。底火的使用火柴那一套,勉强可用。弹头就比较多样了,更好的是铜的,那些废弹壳、铜钱等都可以 *** ,但是红军最艰难的时候连这些都得省着用,所以还 *** 了一些木头弹头。这样复装出来的子弹更好的射程也就200米,精度也下降不少。所以我军当时一直强调把敌人放近了再打。
八路军兵工厂复装的子弹
八路军时期,由于根据地发展较快,军工产业有了一定基础,可以小批量生产子弹,自然复装子弹的性能也有了很大提升,弹头换成铜的,采用无烟药,雷汞底火,虽不及 *** ,但比红军时期强多了。据统计,到1941年3月,陕甘宁边区每月可造步 *** 6万发、手榴弹2万枚,小迫击炮5门、炮弹1千发。制造无烟火药的工厂也即将开工;造火药时需要 *** ,又建设了 *** 厂,每月约可生产 *** 400磅。当然,这些数量很少,八路军全部兵工厂年产子弹约70万发,但是 *** 兵工署下属兵工厂年产子弹可达1.4亿发。
我军军工人自制的设备
八路军时代我军依然要复装子弹,这是个场景展示
而在这一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有趣的事情。一是当时我军除了上级按标准配发的子弹外(数量很少),在战斗结束后需要上缴弹壳来领取新的子弹;而则是由于复装子弹质量差,在近距离射击时反而有更强的停止作用,弹头碎裂、翻滚等早场的损伤更为严重,倒有点像OBREZ手炮的样子。
红军时代很多时候连个统一的军装都没有,但就这样依然要革命
当然,随着战争的继续,我军逐步由多种渠道获得子弹,红军时期主要还是靠缴获与复装,抗战时期则逐步开始通过自己生产、地下渠道购买、缴获和复装等获得弹药。抗战胜利后,我军接收日军子弹或者攻占一些日军占领的城市,获得一些弹药补给,例如1945年8约20日我军攻占张家口,缴获子弹500万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但要匮乏问题。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的弹药供应逐步走向正轨,复装子弹也渐渐淡出我军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