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明朝的仁宣之治
作者:赵心放
洪武之治、永乐盛世和仁宣之治,为明代历史上的三大盛世。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仁宗登基,到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变爆发,仁宣之治历时25年。永乐皇帝朱棣去世后,其子朱高炽、其孙朱瞻基先后即位,是为明仁宗和明宣宗,这个在历史称为“仁宣之治”的时期被认为是明朝国力最强大,社会最稳定的时期。本文简要介绍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的事迹。
(一)朱高炽有当君王的才能
朱高炽是朱棣的长子,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被册封为燕世子,成为燕王朱棣的法定继承人。
明太祖朱元璋曾经叫朱高炽与其他三个藩王世子分头检阅京城的警卫部队。那三个藩王世子很快就回来复命了,却迟迟不见朱高炽的踪影。
朱无璋后来询问很久才回来的朱高炽,为啥耽搁了这么久的时间?朱高炽说天气太寒冷了,我等将士们吃完早饭,身子暖和后才去检阅的。朱元璋叫这四位世子看大臣们上报的奏章。朱高炽看了后,只给朱元璋汇报有关国计民生的大事,不说奏章本身上的错别字及语法不通的地方。
朱元璋问为啥不说这些的原因,朱高炽说,絮絮叨叨地讲这些小毛病,会浪费皇上的时间。朱元璋问,老百姓遇到了灾害,要依靠什么?朱高炽说,老百姓依靠的是当君王的是圣人,圣人有体恤老百姓的政策。
朱高炽不仅文韬可以,武略也挺不错。靖难之役中,朱高炽受命留守北平。他严密部署,多次打退了气势汹汹来攻城的敌军。某天利用气温骤降的机会,命令守军担水浇城。天寒地冻,滴水成冰,整个北平城墙成了一道冰墙,第二天来攻城的敌军已无法攀城。朱棣击败辽东军后,回师北平,与朱高炽内外夹攻敌军,大败敌军于北平城下。
(二)仁宣两朝平稳过渡
朱高炽做了皇帝后,就对大臣们表示,你们不要对我投其所好,我也不愿接受任何人的阿谀奉承,我们都要引以为戒。他不仅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大理寺少卿戈谦,有一次汇报工作时,态度直率,言辞激烈,一些讨好皇帝的大臣纷纷指责他有失大体。
听了这些刺耳的话,朱高炽也几乎恼羞成怒。经华盖殿大学士杨世奇劝告后,朱高炽明白了是自己容不得直言所致,于是下了一道诏书,进行自我批评,从此朝中形成了直言不讳的好风气。与此同时,他下令停止对外用兵,停止宝船再下西洋巡游,停止皇家采办珠宝等贵重物品等。这些做法,使社会矛盾得到缓和,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生产力得到发展,开启了一个稳定强盛的新时代。
可惜朱高炽还没当满一年皇帝就病死了,朱瞻基继承了皇位,是为明宣宗。朱高煦打算效法朱棣的故伎,重新演一场“靖难”剧,从自己的封地乐安起兵生事。朱高煦没想到,朱瞻基可不是缺乏历练且没主见的建文帝。朱瞻基当机立断,率领大营五军将士亲征朱高煦。
精明的朱瞻基分析,朱高煦外强中干,对外提虚劲,他实际很怯懦,处理事情不果断,之所以敢起兵生事,是欺负自己年少,以为自己不敢亲征。果不其然,朱瞻基率军来到后,朱高煦只得出城向朱瞻基请罪。
(三)朱瞻基谋政有方
在修建朱高炽的陵墓时,朱瞻基遵照遗嘱,力主俭朴,注意节约,只用了三个多月时间就把陵墓工程完成了。朱瞻基带了个好头,以后几朝的皇帝陵都修建得较为节俭,直到明世宗朱厚熜继位为自己修建豪华陵墓,才坏了这规矩。
朱瞻基有两句名言,其一:“省事不如省官”。这话是他在批评一个巡抚要求增设一名专门管理粮政的布政司官员时说的。国家的赋税要用在刀刃上,不能增加开支养冗官。其二、“安民为福”。这是在批评一个工部尚书时说的。那个工部尚书要求修个佛塔,好为国家祈福。朱瞻基认为,百姓安定就是国家的福气,用不着修佛塔来祈福。
河南有一个知县,在当地发生灾荒时,没经请示将驿站公粮上千石及时发放给了灾民。朱瞻基知道这事后,表扬他能够果断处理应急公务,说如果拘守手续,层层申报,老百姓早就饿死了。
仁宣两朝都很会识人用人,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溥、杨荣执掌朝政,政绩均不凡。
述评: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的作风较为开明,在位期间社会稳定,法纪严明,经济发展,百姓安居,形成了明代早期国泰民安的升平景观。出现后世称之为的“仁宣之治”。在历史上,他们常常被比作周朝的周成王和周康王,汉朝的汉文帝和汉景帝,是继“成康之治”“文景之治”之后的又一个守成君王的好典型。
【作者简介】作者赵心放,重庆市南岸区人。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