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关羽死时,曹操说了10个字,司马懿说了9个字,两人水平高下立见

中国历史2个月前 (08-07)280

三国时期,虽然天下分裂,但却人才辈出。

说到人才,就不得不提到一位赫赫有名的武将,他戎马一生战功斐然,最后却死于大意。

尽管如此,他死后依然被后人封神,因为他的忠义,时至今日仍受到人们的敬仰,他就是关羽。

回望关羽这一生,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东吴,种种英勇行为令人钦佩。可这样一位英雄,最后其头颅却被孙权提到了曹操面前,下场让人唏嘘。

在关羽死后,曹操说了10个字,司马懿只说了9个字,寥寥几句就反映出两人看待问题的不同,其政治水平也是高下立判。

这两人分别都说了些什么呢?

一.关羽与曹操的过往

建安五年,曹操东征刘备,关羽兵败被俘虏,曾短暂的投靠过曹操。在这期间,关羽参加官渡之战,解白马之围,立下军功的同时,也让曹操看到了关羽的战斗力。

彼时吕布已经去世,关羽堪称武力最强者。曹操想要壮大自己的势力,对于人才,他是不计较出身求贤若渴的。于是开始拉拢关羽,希望能把人才收归麾下。

然而关羽向来是个讲义气的,桃园三结义还历历在目,他又怎么可能帮自己大哥刘备的死对头做事?

即使曹操各种游说,又给予高官厚禄,关羽仍然不为所动。

像关羽这样的人,如果不能收为己用,将来投靠了敌对阵营,必是后患无穷,曹操也深知这一点,奈何关羽过于优秀,让曹操实在是舍不得杀他。

在关羽的坚持下啊,曹操意识到留得住人留不住心是没有用的,他终究是要离开的,便同意放关羽走。

关羽认为曹操对自己有不杀之恩,帮他铲除了袁绍大将颜良,了却曹操一桩心事作为报答。

后来在华容道一战中,关羽本可以灭了曹操,还是因为其有恩必报,终究没能下死手。

曹操和关羽之间,有太多的交集,两人似乎存在一种惺惺相惜,都不忍杀掉对方。

只是一山不容二虎,从关羽坚定的选择刘备开始,他与曹操之间就注定是会在战场上兵戎相见的敌人。

关羽死后,曹操说了一句话,揭示了关羽在他心中的地位。

二.曹操的见解

公元220年,关羽围攻樊城,被孙权一派人马偷袭大后方,导致败走麦城,在撤回益州的途中被孙权的军队追上,与其长子关平皆被斩杀。

孙权将关羽的头颅送给曹操,曹操见状说出了十个字:“云长已死,吾夜眠贴席矣。”

从曹操放关羽走之后,他知道和关羽正面交锋很难讨到好,后面的战争中都尽量避开关羽。

他一直欣赏关羽,但也忌惮关羽,可是自己又不忍心杀掉这样智勇双全的忠义之士。

由孙权来动手,曹操少了一个大患的同时又不会有心理负担,加之关羽的死让敌方阵营失去了一员猛将,元气大伤。

凡此种种,不由得让曹操感慨,他那句话的意思是:关羽已经死了,我晚上终于可以贴着席子安枕无忧的睡着了。

不难看出,自从放虎归山后,关羽一直是曹操心中放不下的大石,唯有身死,曹操才能放心。

除此之外,曹操这句话也是一种感慨,暗含了对故人的惋惜。

他从一开始就知道关羽对自己来说绝对是一劲敌,但他始终对其又爱又恨、想杀而不舍得杀,这等惜才的心态,对于曹操而言,何尝不是一种“软肋”?

如今关羽死在别人手里,解了他心头大患,也算假他人之手,了解了自己的软肋。

正当曹操以为能安心的时候,他身边的谋士不紧不慢的说了九个字:“此乃东吴移祸之计也。”

在大家身在胜利的喜悦中时,这个谋士却能冷静从容的从其他角度看待问题,可见其心思缜密和政治眼光。

这就是有名的司马懿,此话一出,一语惊醒梦中人,曹操不得不与司马懿一起分析接下来的局势。

三.司马懿与众不同之见

司马懿认为,关羽威名远扬无人不知,东吴人杀了关羽本该是壮大威风的得意之事,为何要把这个功劳给曹操?真有好事,难道东吴人会拱手相让吗?

很显然,东吴人这种一反往常的行事作风,必然有明确目的,那就是把杀死关羽的责任推卸到曹操的身上。

人人皆知关羽在蜀汉德高望重,又与刘备情同手足,关羽被杀,蜀汉一派哪能坐得住,势必会想办法疯狂报复。

东吴人这是自己杀了关羽,又害怕蜀汉的报复,于是想让刘备误以为关羽的死也有曹操的参与,以此转移刘备的仇恨,让曹操来做这个冤大头。

东吴人好一番心计,让蜀汉攻打曹魏,鹬蚌相争两败俱伤,他们东吴则渔人得利。

司马懿一番见解说来,曹操瞬间醍醐灌顶,不禁对司马懿的眼光产生了信任。按照司马懿的建议,曹操厚葬关羽。

只有头颅缺少身体,曹操就用黄金给关羽打造了身躯与头颅一同安葬,且葬礼全部按照诸侯下葬的标准来执行,曹操本人也全程出席,可以说排场和面子都给足了。

同一时间,曹操也派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刘备。

做足这些场面功夫后,在刘备的视角里,关羽本就是被孙权所杀,和曹操并没有直接关系,然而曹操却能不计前嫌厚葬自己的手足,还特地派人来知会自己。

也许是曹操做的周到,刘备后面果然没有再找曹魏的麻烦,而是带着怒气集结大军攻打东吴,为着关羽的死,刘备一派将士士气高涨,直接杀红了眼,给东吴带来沉重打击。

假如没有司马懿的洞悉,曹操说不定就稀里糊涂背了锅,少不了和蜀汉一场恶战,平白损失战力的就是曹魏了。

结语

在关羽之死这件事上,曹操和司马懿的大局观差异高下立判。

曹操虽然是帝王之才,在关键时刻却缺乏冷静,容易被暂时性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尤其在心思缜密洞悉局势上不如司马懿。

不过,也是因为此时的曹操已经年迈,深受头疾折磨,加上因惋惜云长之死,沉浸在低迷情绪之中,他确实没有往深处思量。

司马懿就不同了,他心中只有权术,没什么感情,自然能一阵见血指出其中利害关系。

司马懿也是一个令曹操有所忌惮、又舍不得杀掉的存在。

曹操的这种忌惮并非空穴来风,司马一族足智多谋且还野心勃勃,他都看在眼里。

只不过曹操怎么也想不到曹魏的天下,最终还是被司马一族夺去了。

来源:中国知网《关羽之死非蜀汉政权借刀杀人所致》宇宸,尹琴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408/604293.html

“关羽死时,曹操说了10个字,司马懿说了9个字,两人水平高下立见” 的相关文章

虞翻:三国时期东吴学者,是个文武全才

虞翻:三国时期东吴学者,是个文武全才

虞翻(164年~233年),字仲翔,会稽余姚人。三国时期吴国学者,日南太守虞歆的儿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勤奋好学,早年担任王朗的功曹。后来,投奔孙策,入仕于东吴,历任富春县长。举茂才,拒绝东汉朝廷征辟,迁骑都尉,参与夺取荆州的战役。得罪孙权,流放于交州。嘉禾二年(23...

史天泽是什么人?他的一生对元朝做出了哪些贡献?

史天泽是什么人?他的一生对元朝做出了哪些贡献?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郭子仪是唐朝名将,足智多谋,骁勇善战,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大功,同时他不居功自傲,懂得适时急流勇退,成为皇帝与群臣都赞许的贤臣。元朝时就有一位名臣史天泽,为大元效力五十年,深得元世祖与百官信任,堪称元朝版的郭子仪。那史天泽是如何...

诸葛亮北伐为什么总是从容退兵 诸葛亮是了减少损失吗

诸葛亮北伐为什么总是从容退兵 诸葛亮是了减少损失吗

还不知道:诸葛亮为什么每次北伐都能从容退兵,减少损失?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首先我们在了解一下当时的形势吧。刘备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就为了兴复汉室殚精竭虑,分析了天下的大势,一共进行了六次北伐,当时刘备倾国之力东征孙吴,最终夷陵之战,蜀军几乎全军覆没,五虎上将折伤...

马超在蜀汉为何没有什么大作为?原因是什么?

马超在蜀汉为何没有什么大作为?原因是什么?

马超,汉末三国时期蜀汉名将。 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马超,字孟起,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人,父亲马腾。汉朝偏将军,都亭侯。马超义无反顾地与曹操为敌,天下震惊。潼关之战,马腾杀得曹操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割须弃袍,狼狈逃窜。曹操称马腾不减吕布之勇,感叹道,马儿不死,吾...

都说刘邦是一个小人 刘邦是怎么夺得天下的

都说刘邦是一个小人 刘邦是怎么夺得天下的

对刘邦这个真“小人”为何最终能夺得天下?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汉高祖刘邦在中国历史上一直都是饱受争议,他赢得了大汉天下,打败了霸王项羽,又是开国太祖,应该是名满天下,流芳千古。但在史书,戏剧,诗歌,甚至是民间话本中,都是混混,无赖,小人得志的负面形象。刘邦到底是被世...

高迎祥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最后会失败是那些原因导致的?

高迎祥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最后会失败是那些原因导致的?

高迎祥,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三十六营”联盟主要成员。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了解吧!明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陕北府谷农民王嘉胤为响应前一年在关中爆发的“王二起义”,揭竿而起,一时应者如云,拉开了崇祯年间农民大起义的序幕。王嘉胤也成为各支农民起义军公认的...

周瑜当初建议孙权将刘备软禁 孙权为什么会拒绝

周瑜当初建议孙权将刘备软禁 孙权为什么会拒绝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刘备是枭雄,周瑜曾建议孙权软禁刘备,为何遭到对方拒绝?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赤壁之战以后,曹操退回北方,长江以南趋于平稳,然而对于江东孙权来讲,身边还有一个心腹大患,就是刘备。虽然孙权也曾想干掉刘备,但是刘备本身也不是吃素的,手底下有众多良臣猛将,...

在执政期间,李沆有哪些作为?他留下了哪些作品?

在执政期间,李沆有哪些作为?他留下了哪些作品?

李沆(hàng)(947年-1004年7月23日),字太初,洺州肥乡人,北宋时期名相、诗人。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李沆登进士第,任将作监丞、通判潭州,召直史馆。累迁至礼部侍郎兼太子宾客,辅导太子赵恒(宋真宗)。至道三年(997年),真宗...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