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明朝科考血案:考官公正耿直,为何引来朱元璋凌迟处死?

中国历史2个月前 (08-16)170

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这一年迎来了明朝三年一度的科举,南北方士人云集。这一场会试的主考官名为刘三吾,乃是明朝的一位大儒,明朝的科举制度条例正是由他制订。除此以外,刘三吾还曾对大明朝的刑法《大诰》和《洪范注》作序,他主编的《寰宇通志》在当时也颇具影响力。

明洪武三十年,刘三吾此时已经85岁高龄,可谓德高望重,也正因为如此,朱元璋对他很敬重,甚至关于立储的问题都曾经询问过刘三吾的意见,刘三吾的回答也没让朱元璋失望,他认为立朱允炆为储君乃是正统之举,顺理成章之事,这样的说法得到了朱元璋的认同。

南北榜之争

科举会试乃是国家大事,关系重大,朱元璋经过再三考虑,最终定刘三吾这位德高望重的明朝大儒,以及王府纪善白信蹈为丁丑会试的考试官,这样的任命,体现了朱元璋对这一次会试的重视,也不难看出朱元璋对刘三吾的信任。

85岁高龄的刘三吾,接到了皇帝的圣旨,深感皇恩浩荡,自然是竭尽全力主持本次会试,希望以此报答朱元璋皇帝这份厚爱,可惜,事不如人愿,尽管这场会试的过程很顺利,但是最终这场刘三吾与白信蹈等人主持的丁丑会试还是出了岔子。问题没出在考试的过程中,而是出在了考试的结果上,这场科举会试取录了宋琮等五十二名,并在随后的廷试中,陈安(史料中也有称陈安阝)获得了之一名状元,尹昌隆为第二名榜眼,刘仕谔为第三名探花。

本来这样的结局并没有什么不妥,让人匪夷所思的巧合却在这一刻上演,会试取录的五十二人居然全都来自南方,而北方士子居然无一人上榜,这样的结果令北方士子们无法接受,他们认为这样的结果一定是有人认为操控,而更大嫌疑的人正是主考官刘三吾。

这场前所未有的科举结果,激起了所有北方落榜举人的愤怒,他们认为这是南方籍主考官在偏袒南方举人,为了增强自己未来在朝中的势力,希望得到一个说法。如此规模的联名举报,让朱元璋得知以后,对这种“偏私”行为极为愤怒,为了服众,他下令彻查此事,并且安排了重新审阅考生考卷的行动。

“帝怒所取之偏”

之所以要重新审阅,正是为了查证此次科举是否存在有舞弊之举,这里所说的“偏”,并不是指南北方士子取录人数有偏,因为朱元璋时期的多次科举,都是南方士子入选人数多,北方士子入选人数少,朱元璋一直也没有因此发怒,所以,这一次朱元璋所发怒的“偏”,是指他对刘三吾等南方籍贯考官偏私南方士子的行为,显然,朱元璋对于“刘三吾等南方籍贯考官偏私南方士子”的说法内心确实有所怀疑。

对于这件事情的处理,朱元璋选择派人重新审阅试卷,以此来确认是否存在“舞弊”行为。朱元璋命令他的侍读张信等十二人作为复审的人选,其中更是包含了陈安、尹昌隆和刘仕谔等人。

“命侍读张信等十二人覆阅,安阝亦与焉。”

很快,他们复审的结果出来了,绝大多数人坚持了原来的判断,认为刘三吾等人并未舞弊,确实是北方举人的文笔不如南方举人,并且北方举人的文章中,还多有一些犯忌讳的词句。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有人给朱元璋送来了一个消息,称张信等复审之人以北方士人陋卷进呈,故意抹黑北方士人,来维护刘三吾和白信蹈等人。朱元璋得到了这个消息之后,龙颜大怒,他一生最厌恶营私舞弊,贪官污吏,自然对刘三吾、白信蹈和张信等人的行为深恶痛绝,于是以雷霆手段处置了他们,

悉诛信蹈及信、安阝等,戍三吾于边。

刘三吾因为年龄过高,逃过了死刑,留下了一条性命,白信蹈、张信和陈安就没那么好的运气了,他们被凌迟处死。

随后,朱元璋亲自阅卷,在六月重新开了一次廷试,这一次一共取录了61人,皆是北士。朱元璋的这一举动,让许多人心中都起了猜测。

朱元璋的帝王权术

朱元璋对南北榜案的处理方式,使一个帝王权术词汇浮现在每个人的心头,它就是“平衡”。

在很多人眼中,丁丑会试取录的人全都是南士并不稀奇,因为在五代十国之后,我国经济文化发展重心逐渐开始向南偏移,朱元璋建立得大明朝更是定都在应天,加速了南方文化经济的发展,而北方时常有战乱,农业发展受到限制,在没有经济基础的情况下,北方士人的文笔自然受到了影响,这也是为什么朱元璋在位期间,大多数的科举结果都是南人多于北人。所以,丁丑会试出现了取录的全是南士的情况,也是在情理之中。

既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朱元璋却并不接受事实,而是强行改变案件走向,选择了治罪维护原有结果的复审团成员,最终对北方士人采取了一种近似拉拢的妥协。

在这些人眼中,朱元璋后来取录的61位北方举人,其实并不具备真才实学,只是朱元璋为了补充朝廷中匮乏的北方官员,避免南方官员一方独大的手段。

关于南北榜案,更多的人认为是一场朱元璋帝王权术的表演,而不是一场公平的断案,在这场南北榜案中,85岁高龄的刚正之士成为了一颗被牺牲的棋子。

刘三吾有这样的结局,真的是因为朱元璋的手段而牺牲了他吗?其实,刘三吾最后的结局,并不冤。

刘三吾不冤枉

朱元璋的初心

刘三吾,明朝的大儒,已经85岁高龄,依然得到了朱元璋的信任,获得了坐镇丁丑科举会试的机会。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来,朱元璋对刘三吾很信赖和尊重。所以,朱元璋没有必要去刻意制造机会除掉他,他不是朱允炆登基的绊脚石,反而是朱允炆登基的支持者。

朱元璋选择刘三吾作为丁丑会试的主考官,他的初心是信任刘三吾。因为朱元璋对科举制度很重视,他希望能够有一个人值得托付,能够把科举这件事情办得妥当。这里说的“妥当”是指顾全大局的基础上办好科举,而不是找一个刚正不阿的监察官。如果朱元璋只需要找一位大臣负责监察本次科举的公正性,就大可不必委托当时已经85岁高龄的刘三吾了。当时的科举制度已经非常先进,各个环节也都相对完善,朱元璋选择任用刘三吾,自然不单单是希望他负责公正,更是指望他负责利用自己的才学筛选人才,更重要的是需要他利用这么多年官海沉浮的经验为本次科举掌舵。

刘三吾让朱元璋一再失望

深感隆恩浩荡的刘三吾,虽然被朱元璋的信任感动非常,他也勤勤恳恳,尽心竭力的去做了工作,同时发挥了他正直的一面,用公正的心、渊博的见闻去评判了每一位士子的文章,并且完成了最终的取录名单。

按说,把上头交办的差事办好,自然是有功无过,或许这样的道理放到其他人身上可以,但是放到了为皇帝办事,为国家效力的科举主考官身上,只做到一板一眼做好差事,显然还不够。

当取录名单出炉之后,这些士子的出身出奇一致的为南士的时候,作为丁丑会试负责人的刘三吾就应该发现问题所在;更应该想到这样一个偶然的结果一旦发布出去,会在明朝士人之中引起怎样的轩然 *** 。结果是什么,他居然没有就此对朱元璋进言,也丝毫没有考虑到自己身为南人考官而避嫌,也正因如此,85岁的刘三吾闯下大祸,让朱元璋知道后很失望,只是朱元璋没有马上降罪刘三吾,而是组织了一次复查。

这一次复查行动的安排,朱元璋是为了查清是否真有北方士人反映的“南方主考官偏私南方士人”一事,更是给刘三吾等主考官一次机会。他的目的是以最小的代价平息了北方士人的怒火,稳定局势。结果是什么?复查团成员,以朱元璋侍读张信为首,维持了刘三吾等人原来一样的判定,复查的结果依然是全部取录者为南方士人,理由是北方士人的文章确实不行,而且多有犯禁之言。

听到这样的结果,朱元璋脸都要绿了,组织了这一次复查,却只换来了这些南方士人却依旧不依不饶,事情变得越发不可收拾。就在这关键时刻,有人举报张信等复查成员是在刘三吾等主考的授意下,采取了对北方士人文章故意以陋卷进呈。朱元璋得知了这个消息,自然不会因为几个迂腐的南方官员而坏了国家大计,于是,对于这些以刘三吾等“不识大体”的人进行了凌迟等严厉刑罚。

这样的结果朱元璋并不愿意看到,只是刘三吾先是失职在先,不为国家大局进言;随后又“执迷不悟”,让朱元璋一再失望。不过,朱元璋还是留了刘三吾一条命,理由是他已经85岁高龄,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样的理由实在太过牵强,也都明白,朱元璋还是知道刘三吾

“人慷慨,不设城府”

的,只是做了糊涂事罢了。

时至今日,南北榜案几乎要被认定为一个冤案,而85岁高龄的刘三吾则成为了众人口中的“牺牲品”。其实刘三吾的结局真不冤,他先是失职,随后又拒绝以大局为重进行补救,暗中干预复审结果,不给朱元璋台阶下,最终依靠着他过硬的人品和影响力保住了一条性命,这已经是他能得到的更好结局,谈不上被冤屈。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408/605255.html

“明朝科考血案:考官公正耿直,为何引来朱元璋凌迟处死?” 的相关文章

曹操七个女儿都年轻貌美的 曹操为何将她们嫁给汉献帝

曹操七个女儿都年轻貌美的 曹操为何将她们嫁给汉献帝

还不知道:曹操7个女儿个个风华绝貌,为何最后都嫁给了汉献帝刘协?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自古乱世出英雄,但凡有点才学和胆识的人,谁会甘于庸庸碌碌过一生,死后棺材一盖,黄土一埋,后世一问,无人记得。有野心有抱负的人,都认为自己是那颗被遮盖的夜明珠,都想在乱世中杀出一条...

曹操如果不是妥善安葬关羽 刘备会不会调转枪头

曹操如果不是妥善安葬关羽 刘备会不会调转枪头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曹操若是不妥善安葬关羽,刘备是否就不会攻打东吴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在三国当中关羽的死亡一直是三国迷心中的一个遗憾,如此忠义勇猛的一个人最终却是死于小人的算计下,落得兵败被杀的下场,而在关羽死后孙权还利用关羽的遗体大做文章,将关羽的头颅装到盒子中送...

历史上曹操受到过几次偷袭?分别是在何时?

历史上曹操受到过几次偷袭?分别是在何时?

曹操,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纷割据一方,互相攻打,连年征战。曹操远征时,经常后方空虚,如国有人偷袭,后果不堪设想,但是,曹操两次都化险为夷。可以说,曹操非常幸运。这两次惊险的事件,正史中均有记载。...

吕公将吕雉嫁给一无所有的刘邦,到底是因为什么?

吕公将吕雉嫁给一无所有的刘邦,到底是因为什么?

刘邦汉太祖高皇帝,汉朝开国皇帝,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汉高祖刘邦在起兵之前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亭长(不入流的小吏),而且好酒好色,不事生产,家庭状况也只能算是一般。而吕雉虽算不上千金小姐,确绝对算得上小家碧玉。家境、相貌、年龄样样都比刘邦强,吕雉全家到沛县躲避仇人投靠沛县县令,沛县令看...

历史上曹植和甄宓之间的关系如何?

历史上曹植和甄宓之间的关系如何?

洛神赋是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曹植创作的辞赋。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甄宓(fu)这个名字也没有史料支撑,所以我们暂且称之为甄氏,据说是三国第一美女,是曹丕的妻子,魏明帝曹叡的生母。其实最早甄氏是袁绍的儿媳妇,不过曹操和曹丕父子打败袁绍后,曹丕见甄氏姿貌绝伦所以被收了。后世历史上围...

吕乂:三国时期蜀汉官员,生活俭朴,以清明能干著称

吕乂:三国时期蜀汉官员,生活俭朴,以清明能干著称

吕乂(?-251年),字季阳,荆州南阳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吕乂出身南阳吕氏,自幼丧父,喜好读书弹琴。初任典曹都尉,管理盐税,迁绵竹县令,政绩卓著,拜巴西太守。诸葛亮北伐中原,以为汉中太守,督促农事,供应兵员军需粮草。诸葛亮死后,累迁蜀郡太守。后来...

朱元璋临死前下令让所有妃嫔一律殉葬 朱元璋为什么要这么残忍

朱元璋临死前下令让所有妃嫔一律殉葬 朱元璋为什么要这么残忍

对朱元璋临死前,为何下了一道殉葬的残忍令?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1398年,建立了明朝的朱元璋病入膏肓,在临终前,他下了一道诏书:“朕死后,所有妃嫔一律殉葬!”就此恢复了残酷的“人殉”制度,为什么朱元璋作为“一代明君”会恢复如此残酷的制度呢?人殉制度是殉葬制度的一种,...

司马德文:东晋末代皇帝,他有哪些悲惨经历?

司马德文:东晋末代皇帝,他有哪些悲惨经历?

我国是个有着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随着朝代更迭,产生了数百位皇帝,一般来说王朝的末代皇帝,命运都很悲惨,东晋最后一位皇帝——晋恭帝司马德文也不例外。司马德文是晋孝武帝司马曜次子,晋安帝司马德宗同母弟。晋孝武帝驾崩后,太子司马德宗继位。司马德宗天生在智力上有缺陷,不擅长说话,甚至分不清冬夏,这样的...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