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清朝衰败后,小皇帝溥仪在紫禁城中是怎样生活的?

中国历史3个月前 (08-18)380

1912年2月,隆裕太后宣布清帝退位。至此,两千多年的帝制时代终结。作为交换,中华民国 *** 与清皇室签订了《清室优待条件》,规定中华民国每年拨给前清皇室400万两生活费,允许小皇帝暂居宫禁,侍卫人等,照常留用。正是有了这一纸条例,年幼的爱新觉罗溥仪得以住在紫禁城中。

张勋复辟失败后,李鸿章之子李经迈向载涛提议:让小皇帝学习英文,将来政治局面恶化,也好出国避祸。载涛深以为然,又说服了弟弟载沣。就这样,庄士敦进入了紫禁城,成为溥仪的洋帝师。

在他的影响下,溥仪学起了英语,穿上了西装,吃起了西餐,打起了网球,戴上了近视镜,剪掉了辫子,心里渐渐有了去英国留学的想法。后来,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这样剖析自己的动机:“我当时认为,到外国留学不但可以避免可能发生的危险,还可以博得一个开明的;到了外国,多多少少总能得到一些新知识,还可以在将来学成回国后,这种留学外国的新政治资本,来做伺机观变之用,同时,到了必要之际,也可以依靠外国,一方面再纠合那帮遗老,来恢复过去的祖业。”

没想到,当溥仪将这个想法透露给那些遗老遗少们之后,除了弟弟溥杰,几乎所有人都在极力反对他出国。表面的理由是,皇帝一出国等于单方面废止了《清室优待条件》,皇上就拿不到民国 *** 的钱了。实际上,他们保的,只是自己的荣华富贵而已。

虽然遗老遗少们纷纷出言反对,但溥仪并没有打消出国留学的念头。为了筹集留学经费,他开始偷偷盗运宫中国宝。

《清室优待条件》中有明文规定“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原有私有财产由中华民国特别保护”。但是按照法理,紫禁城的文物,本该由中华民国继承。然而,由于溥仪一直住在紫禁城中,收藏在这里,本应属于全民所有的文物遗珍,事实上成了前清皇室的私产。利用这一漏洞,溥仪多次以赏赐伴读溥杰、溥佳的名义,将国宝盗运出宫。对于这段往事,溥佳这样回忆的:

从1922年起,我们就秘密地把宫内所收藏的古版书籍和历朝名人字画,分批盗运出宫。这批书籍、字画很多,由宫内运出时,也费了相当的周折。当时,我们想了一个自以为非常巧妙的办法,就是把这大批古物以赏给溥杰为名,有时也用赏给我为名,利用我和溥杰每天下学出宫的机会,一批批带出宫去。就这样,他们在短短的五个多月间,共盗出210部古书,其中199部是珍贵的宋版书;字画法帖1285件,包括《游春图》、《簪花仕女图》、《历代帝王像》、《清明上河图》、《步辇图》、《江山秋色图》和《阆苑女仙图卷》等传世名作。至于金银器皿,上等毛皮,玉器古玩,更是不计其数。溥仪的行为,导致大批珍宝流失,有的国宝,如《历代帝王像》等甚至流失海外。

当然,偷盗紫禁城文物的,不止溥仪一人。宫内的太监与侍卫们也开始监守自盗,将宫中珍宝拿到琉璃厂一带的古玩店换钱。建福宫位于紫禁城北部偏西,里面收藏了大量乾隆皇帝喜欢的古玩珍宝,是名副其实的“皇家收藏宝库”。太监们没少偷取其中的宝物。

为了消除罪证,他们故意火烧建福宫。大火烧了十多个小时才熄灭,救火的时候,人来人往,沸腾一片,不少人明面上是救火,实际是趁火打劫,抢夺出所有能抢夺到的宫廷秘宝。

大火过后,清理火场,灰烬中虽找不出字画、瓷器,但从灰里他们还是捡出了一万七千两黄金。据内务府不完全统计,此次火灾,烧毁金佛2665尊,字画1157件,古玩435件,古书上万册。

建福宫的大火,让溥仪出离了愤怒。在他看来,自己是紫禁城的主人,那些奴才贪得无厌,盗窃成风,是他不能容忍的。所以他做了一个重要决定:遣散所有太监,同时要去他们出宫时不准携带任何物品,违令潜回者立斩。一时间,咒骂声,号哭声,充满了整个紫禁城。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的宦官制度就此寿终正寝。

与此同时,建福宫大火的影响还在扩大,最终它们成为溥仪被赶出宫禁的导火索。《盛京时报》就曾刊登过一条评论,大意是说,溥仪既然退位,就成了平民百姓,但他却一直住在紫禁城。这对民国都是不利的事情。建福宫的大火是上天在向清室示警,要赶紧迁出紫禁城,如此才能保得平安。

1924年11月,冯玉祥为了消除复辟隐患,将溥仪等前清皇室逐出紫禁城。临走前,溥仪又带走了一批经过精心挑选的众多文物。出宫后,溥仪先是躲进日本公使馆,又于次年2月溥仪秘密潜往天津。1932年,溥仪踏上了北上的火车,也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408/605381.html

“清朝衰败后,小皇帝溥仪在紫禁城中是怎样生活的?” 的相关文章

康熙为什么一听到噶尔丹的死讯,激动的当场跪下?

康熙为什么一听到噶尔丹的死讯,激动的当场跪下?

要说清朝历史上最能干的皇帝,当属康熙了,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一件事情,说的是康熙正在巡视黄河,听到老对头噶尔丹的死讯,他激动地当场跪在黄河大堤上,为什么噶尔丹能引起康熙这么大的反应呢?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康熙8岁登基,14岁亲政,少年时就挫败了权臣鳌拜,完全夺回朝廷大权。成年后,康熙帝坐...

王昶留下了哪些作品?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王昶留下了哪些作品?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王昶(2世纪-259年),字文舒,太原郡晋阳县人。三国时期曹魏将领,东汉代郡太守王泽之子。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出身太原王氏,少有名气,进入曹丕幕府,授太子文学。曹丕即位后,拜散骑侍郎,迁兖州刺史,撰写《治论》、《兵书》,作为朝廷提供施政参考。魏明帝曹叡即位...

朱瞻基有何特长之处能让朱棣如此喜爱他?

朱瞻基有何特长之处能让朱棣如此喜爱他?

朱瞻基明仁宗朱高炽长子,仁宗病故后继位,明朝第五代皇帝。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历史网小编带来的文章。朱棣确实非常偏爱长孙朱瞻基。说朱棣偏爱长孙朱瞻基,有以下几个理由。其一,朱棣除了立朱高炽为皇太子外,还立了朱瞻基为皇太孙。一般皇帝在确定储位的时候,都会只考虑自己继承人的问题,不会考虑儿子继承人的问题。毕竟...

刘理:三国时期蜀汉宗室,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刘理:三国时期蜀汉宗室,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刘理(约215年—244年),字奉孝,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之子,蜀汉后主刘禅、甘陵王刘永异母弟。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对此很感兴趣,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章武元年(221)六月,刘备派司徒许靖封刘理为梁王,建兴八年(230年),改封为安平王。延熙七年...

赵云:三国时期蜀汉名将,被后世赞为有大臣局量的儒将

赵云:三国时期蜀汉名将,被后世赞为有大臣局量的儒将

赵云(?-229年),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与关羽、张飞并称“燕南三士”。他被刘备称作“一身是胆”,其“常胜将军”的形象被广为流传。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赵云跟随刘备将近三十年,除了四处征战,还先后以偏将军任桂阳太守,以留营司马留守公安,以翊军将军督江州...

黄权:三国时期蜀汉、曹魏将领,他为什么降魏?

黄权:三国时期蜀汉、曹魏将领,他为什么降魏?

黄权(?-240年),字公衡。巴西郡阆中县人,三国时期蜀汉、曹魏将领。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黄权年轻时为郡吏,后被益州牧刘璋召为主簿。曾劝谏刘璋不要迎接刘备,因而被外放为广汉县长。刘璋败,才降刘备,被拜为偏将军。建计取汉中,拜护军。刘备为汉中王,仍领益州牧,以黄...

后世是如何评价姜维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后世是如何评价姜维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姜维(202年~264年3月3日),字伯约,天水郡冀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天水功曹姜冏之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其原为曹魏天水郡中郎将,后降蜀汉,深受诸葛亮器重。费祎死后,姜维总领蜀汉军权,并先后11次伐魏。其后刘禅降魏,蜀汉灭亡。姜维打算利用钟会野心复国,...

历史上福康安与乾隆到底是什么关系?

历史上福康安与乾隆到底是什么关系?

·弘历,清朝第六位皇帝,年号“乾隆”,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福康安本是大学士傅恒的第三子,可是民间却一直传闻他是乾隆的儿子,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这事是真的吗?说起来,福康安还真是特别得乾隆的恩宠。他不光在年幼时,就被乾隆带入内廷亲自教养,还享有和其他皇子在上书房读书的资格,就...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