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娃发现“帝王墓”,考古专家却非常生气,墙上究竟写了什么?
以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大多国宝文物出自古之帝王墓,代表有著名的“曾侯乙墓”、“楚王墓”等;由此似乎证明了古之王侯非富则贵的尊崇身份,但在南京祖堂山,一位放牛娃却偶然间发现了一座“满身窟窿”的帝王墓。考古队迅速展开了抢救性发掘,虽说这座帝王墓规模很大,但专家却仅找到了些许残破的陶俑;令专家气愤的不仅是掘洞,还有“光顾”这里的人留下了一句话。
说这话还要回到1950年,南京祖堂山附近住着一位放牛娃,这天孩子如往常一样牵着牛在大山南麓放牧,不想自家牛竟失蹄陷进了一个深洞;按理说孩子对这一带十分熟悉,哪里有石头,哪里有树,几乎都了然于胸,如今牛陷进去的这洞却显得十分蹊跷。好在牛腿陷得并不深,孩子在前面用力拽,最终还是将牛“救”了出来;但孩子却不肯走,蹲着仔细观察着这个“新出现”的洞,而且怎么看都像是有人故意挖出来的。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放牛娃蹲着看了半天,最后还是忍不住钻进去一探究竟;这里说明一下,或许孩子不清楚,所谓的“深坑”正是土夫子故意挖出来的盗洞,也就是说,这里很可能隐藏着一座古墓。
据说这位放牛娃钻进洞带出了几个小物件,本想当作玩具却被主动登门的“商人”以高价收走;这件事不胫而走,还曾在南京地区引起轰动,自然也传到了考古专家的耳朵里,随后一场“抢救性发掘”就此展开。简单的说,这座古墓的规模着实不小,其中包括前、中、后三间主室和十间侧室,如此规模在古代至少也是王侯级别的人物;但令考古队大失所望的是,刚进入前室,墓顶就能看到数个大窟窿,后来在中室、耳室等处又陆续发现了盗洞,也就是说,这座古墓被人光临了“不止一次”。据当时的考古日志描述“墓室前、中、后室所附侧室内均有放置随葬品的砖台,原置金、玉、铜、铁和陶瓷质器物均被早年盗墓者掠走或破坏扰乱。”
当然,也不能说这次考古一无所获,专家在墓中发现了一块刻字填金的“玉哀册”,上面写明了该墓的陵名和墓主人相关信息和下葬时间等;除此外还有数以百计的陶俑,主要分为侍从俑、舞俑,以及各种动物俑,但大多残破不全。以“哀册”中的文字来看,这座古墓的主人竟然是历史上的一代帝王,南唐开国皇帝“李昪”;说他或许有朋友感觉有点陌生,说他的儿子可能知道的人更多,就是写“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李煜。因为主角是“李昪”,这里也简单的介绍一下其生平;“李昪”出身寒门,早期经历颇有点像明太祖朱元璋,也曾混迹于寺庙。直到公元895年,唐末繁华不再,各地藩镇拥兵自立,互相争斗;李昪被裹挟进吴军阵营,吴将徐温见其五官端正,聪明机灵,一时兴起便收为养子。
至此李昪一步登天,21岁就做了知州这样的封疆大吏,但他毕竟是“养子”,徐温死前还是将大位传给了自己的亲儿子;李昪不服,利用兵权架空主上,之后颇有点像三国曹操,先做丞相、大元帅,后自封尚父,又做齐王。直到李昪再也按耐不住,杜撰自己是李唐后裔,正式建立了“南唐”;不过李昪并没有恢复大唐往日繁华,而是偏安一隅的做起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割据皇帝”。再回到这座古墓,依据史料记载,李昪卒时正是南唐鼎盛时期,理论上墓中陪葬应该非常丰富才对;以如今古墓中场景和墓顶的“大窟窿”来看,想必“光顾”过这里的人非止一两个,难道真的就没留下什么珍贵文物吗?
就在考古队仍抱一线希望积极寻找时,一位专家在墓砖上发现了前人留下的几个字,即“燕赵人士,到此一游”;这两句话明显带着傲慢和调侃的意味,似乎不以盗墓为耻,反以此为荣,专家当场发了脾气,愤愤不平的说了句“太嚣张了”。说到这或许有朋友不以为然,甚至会说“考古队做着与土夫子一样的事情,为什么还能这么理直气壮呢?”这里需要解释一下,或许一些朋友对于“考古”有些误解;直白点说,土夫子会将古墓中的东西以远低于文物本身价值的数字倒卖,更有甚者会故意破坏墓中拿不走的东西,而这些往往是比能拿走的更加具有价值。
但考古不一样,其真正意义在于“佐证历史”。了解历史的朋友或许知道,五千年来的历史撰写者,大多都是后世史官,真相究竟是什么不能真实呈现,例如先秦时代的历史很少能流传下来;还有著名的“海昏侯墓”,除了马蹄金之外还有大量“竹简”,这些都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今天更成了珍贵史料,或是失传千年的古籍。正如某位朋友说的:如果“海昏侯墓”由土夫子进入,或许今天你看不到马蹄金,那些“竹简”也会被当做垃圾处理掉。当然,或许很多朋友对“掘墓”有一定的心结,认为这是一件很不道德的事;其实不仅古代刑法对此严惩,今天一样触犯法律,因此如今有“不主动发掘”的明文规定。
考古队之所以“发掘古墓”,其针对的主要是已被破坏的、或存在安全风险的古代墓葬;试想,这样的古墓如果不是考古队发掘,而是由土夫子来处理,古墓里有什么或许我们永远不会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