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兵力约60000人的王牌军,下辖4个步兵师,各有多少兵力?
战争年代的一个军有多少人?
可能有几百人的情况,也可能有几千人的情况,不过一般来说军的编制,实力数还是要上万的。
按照当时一般的编制,一个军之下应有3个步兵师,每个师的兵力少则五六千人,多则万余人,再加上直属队的兵力,一个军就有两三万人。
请注意,就我国近代的军队而言,一般的步兵军实力基本就是如此了。
而就我军而言,在红军时期的军级建制很常见,不过当时的军往往并不是实编状态。其中有的军就只有几百人,主力军则是几千人,也有上万人的情况。
因为当时的编制变动很大,随着作战进程的不同,实力数的变化也很大,因此直到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时,当时存在的各军编制实力都不统一。
在抗战时期,先有八路军的编制,后又改为第18集团军,不过咱们通常还是称八路军;按正常情况讲,无论路军编制还是集团军编制,首先应当是辖军,再往后才是步兵师。
不过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八路军/第18集团军之下只有3个正规师的番号。
再往后,咱们实际是建立了一套大军区、二级军区、军分区的特殊体制,大军区的实力后来往往都有二三十万之众,这时候显然就不能套用简单的军、师编制了。
同样,新四军的情况也是如此。
而真正可以谈标准化军的实力数,其实就到解放战争时期了。
当时我军各大野战军之下所辖的野战主力,最开始都是称步兵纵队,这是等同于军的一级编制。
由于当时各战略区的情况不同,所以对各部的纵队实力数标准所定的也不一样。
在1948年大决战前的《关于解放战争第三年军事计划》中,我军曾经规划了各方向的纵队实力情况。
之一类是西北的编制,每个步兵师8000余人,每个纵队25000余人;
第二类是东北的编制,每个步兵师12000余人,每个纵队近43000人;
第三类是较适中的华北、中原、华东的编制,每个步兵师近9000人,每个纵队近30000人,但炮兵团、补充团、运输担架队不在内。
具体落到实处来看,其实只有东北野战军的纵队兵力能够充实;主力纵队超过4万人的实力数,很好地保证了辽沈战役的胜利。
到辽沈战役胜利后,东北野战军进一步充实了兵力和武器数量,并率先启用了新的番号。
在新番号的序列下,原有的纵队改称某某军,而且东北野战军还为入关的各军额外配置了一个步兵师。
这样的话,原来的军级部队就实际编有4个步兵师。
以原东北野战军第2纵队为例,改称第39军,原下辖的各师改为第115师、第116师、第117师,后来又额外配置了由独立第7师改编的第152师。
据东北野战军资料统计,在第39军入关时全军的总兵力数达到了59378人。
请注意,这一个军的实力数就达到了将近6万人,其实力数比平津战役前华北方面的兵团级部队都多。
那么当时第39军各部的兵力又是如何分配的呢?
按照原先东北野战军的纵队(军)级编制而言,3个步兵师外加机关和直属队,总计应为42936人。
其中步兵师的编制兵力应为12302人,另外纵队机关和直属队有大约6000人。
至于第39军当时的实有兵力情况:
第115师实有兵力数12526人;第116师实有兵力数14679人;第117师实有兵力数12817人。
由以上兵力数可见,第39军下辖的三个师的兵力均超过了标准编制数;尤其战力最强的第116师,要超出编制大约2300余人。
另外加强来的第152师,当时的编制与主力师实一样的,不过因为刚刚升格为主力的因素,其兵力尚有缺额,实有兵力数为10023人。
这样的话,四个步兵师的兵力数总计为50045人。
第39军的实际兵力为将近6万人,那么除去四个步兵师的兵力,机关和直属队则有9000多人。
很显然,这实际上也比编制的6000人要多。
从上述的兵力实数来看,我们显然可以体会到东北野战军当时的实力数。
这样的部队入关后,也难怪关内的 *** 军听到东野来了腿就发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