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泰陵玄宫早已被盗,这一点毋庸置疑
唐玄宗李隆基,庙号“玄宗”,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到清朝时,为避康熙皇帝的名讳(爱新觉罗·玄烨),改称唐明皇,这一叫法延续至今。
李隆基的陵寝在今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以北的金粟山,依山为陵,在金粟山西峰的尖山之上(东经139°39′,北纬35°02′)开凿墓道、修筑玄宫。相关史料记载:李隆基在拜谒父亲唐睿宗的桥陵时,行至桥陵以东,见金粟山有龙盘凤翥之势,复近先茔,谓侍臣曰“吾千秋后宜葬此地,得奉先陵,不忘孝敬矣”。也就是说:金粟山这块风水宝地,是李隆基生前选好的陵址,这是整个大唐第二位(之一位是唐太宗李世民,选择九嵕山作为长眠之地)、也是最后一位生前自己卜选陵址的皇帝。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四月初五,在无尽的孤独和落寞中,李隆基终于病逝,享年78岁,在位44年。12天后,他的儿子唐肃宗李亨也一样病死,同时要修建两座皇陵的重担落在了李隆基的孙子唐代宗李豫的肩上。唐代宗“追奉先旨以创陵园”,在金粟山兴修陵墓,经过11个月的紧张施工,于广德元年(公元763年)三月十八日将李隆基葬入了泰陵玄宫。
时间来到唐末,唐陵的掘墓人温韬出生,被世人称为“贼星”。五代时期,温韬曾担任过耀州节度使七年时间,管辖包括崇州(原耀州)、裕州(原鼎州)等广大区域,关中十八陵成为其“囊中之物”,除乾陵因风雨不可发,其余唐陵均遭不同程度的盗掘和破坏。泰陵,就是在这个时期被温韬或其他相关人员(有说是温韬的盗墓伙伴侯莫陈威)挖开,这群盗墓贼将泰陵玄宫随葬品盗掘一空,登记造册,还祸及李隆基的遗骸。根据历史推断,泰陵玄宫的随葬品应该不多,如金银器皿、古玩字画等珍宝更是少之又少,要知道,李隆基下葬时,安史之乱还未结束,两京曾遭叛军洗劫,唐朝中央财政捉襟见肘,估计只会放入唐三彩、陶俑、瓷器以及唐玄宗的一些贴身之物。
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曾两次下旨修复并保护前朝被盗陵寝,泰陵暴露在外的墓道终于被封堵,得到了片刻“安宁”。时间又过去1000年,今天,我们再登上蒲城的金粟山,看到泰陵墓道内尽是黄土,长满了酸枣刺,封墓条石早也已不见踪迹。因此,泰陵玄宫肯定已经被盗了!否则,墓道内的封墓条石为何消失不见?没有像唐睿宗桥陵那样排列有序,没有人为扰动的痕迹?
李隆基这个人,集大功大过于一身,他把大唐带入“历史巅峰”,盛极而衰,又把大唐推进“无底深渊”,中华几千年的运势被他一人改变了。有人说:李家三郎要是“识趣”地早死个十年,他便是另一位“唐太宗”,可以永远享受明君的光环。只可惜,历史没有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