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枭雄李克用:十二生肖的轮回生生不息
晋王李克用墓十二生肖石浮雕像(虎)。
晋王李克用墓十二生肖石浮雕像(龙)。
晋王李克用墓十二生肖石浮雕像(牛)。
文物档案
主角:晋王李克用墓十二生肖石浮雕像(一组)
体态:高66厘米、宽33厘米、厚10厘米
出生时期:五代
出生地:山西省忻州市代县阳明堡镇七里铺村北
藏宝地:代县博物馆
天佑五年(908年)正月二十,在完成了与契丹的修盟之后,一代枭雄李克用死在了归来的路上。一年后,天佑六年二月十八,李克用的灵柩在位于今天山西代县阳明堡镇七里铺村的祖茔入葬。
尽管大唐已灭,年号也变成了后梁的开平,但李克用依旧坚持使用唐哀帝的“天佑”来纪年。北面远处的雁门关上黑云低压,南面滹沱河水畔林杪间寒鸦点点,四周披甲军士素衣低恸,送别这位“日星之灵,河岳之英”。
大唐大中十年(856年)九月二十二,李克用出生于神武川新城(一说今应县,一说今繁峙)。相传怀胎十三个月,闻听“被甲持旄”的部众“击钲鼓,跃马大噪”而降生。他自幼便喜欢军中生活,13岁时便能一箭射下双凫,15岁时便随父出征,“摧锋陷阵,出诸将之右,军中曰为‘飞虎子’”,26岁便身兼检校工部尚书、代州刺史、雁门节度使,27岁获授河东节度使,从代北一隅正式踏入了中原权力政治中心。一生中剿黄巢,战朱温,“龚行天讨”“夷凶卫社”“名标圭臬,为天下先”,获得“晋王”尊位,在五代军阀乱世硬生生打出一片天下,为后唐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乱世争雄,焉能高寿。李克用终年53岁。后晋高祖石敬瑭病逝时51岁,后周太祖郭威也活了51岁。后汉高祖刘知远享年54岁。后梁太祖朱温算是长寿,也只有60岁。
光阴如箭,时序无情。一生鞍马劳顿的李克用无法想到,自己死后的日子也难以获得安宁。仅仅沉睡了230年,金代天眷年间,他的墓穴就被盗贼打开了。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晋王墓得以修整,已经又是一百多年过去。1958年农田基本建设,晋王墓的墓道被挖开。1975年时,圆形穹窿墓顶也被彻底拆毁,人们在其上自由出入,墓主的身份渐渐成了谜。到了1989年,经过对此墓的全面考古发掘,特别是晋王墓志的发现,墓主身份最终不再是传说。
在李克用的墓中出土了一组十二生肖石浮雕像。雕像以手执笏板的人臣形象出现,只在他们各自的头冠上分别刻出十二生肖的造型。这种十二生肖像的塑形方式,介于隋唐到宋的风格变化之间,属于过渡时期难得的范本。
就目前的考古发现,作为随葬品的十二生肖俑最初在南北朝时期出现。进入隋代,两湖、四川等南方地区已经比较普遍地在墓葬中随葬十二生肖俑。从这个时期到初唐,十二生肖俑开始动物形象与人物形象形成结合,演变为呈现坐姿的兽首人身像。例如湖南湘阴隋大业六年(610年)墓、武汉东湖隋大业墓出土的兽首人身生肖俑,均呈现盘坐状态。此时也开始在生肖俑的造型举止上强调礼仪,例如四川万县唐永徽五年(654年)墓出土的兽首人身跪坐生肖俑,在腹部一带刻画出两手持圭拱礼的样子。还有长沙黄土岭初唐墓出土兽首人身盘坐生肖俑,虽然并未刻画出圭体,但仍做出了两手胸前拱礼的姿态。
学者研究,大约到了公元七世纪中期唐高宗时期,两湖地区墓葬中有了兽首人身、宽袖大袍的十二生肖立俑,逐渐取代了坐姿俑。这种随葬方式在中原地区流行时,已是盛唐开元年间,造型基本上定型为兽首人身、拱手站立的文官俑像,例如西安韩森寨唐天宝四年(745年)墓出土的十二生肖俑。
进入宋代,中原墓葬一反唐代用陶俑等明器随葬的习俗,作为随葬品的十二生肖俑只在四川、江西、福建等南方地区出现。这一时期的十二生肖俑以人物形象为主,似乎不再过于强调动物形象。唐时动物的头部不复存在,生肖动物被缩小,只在人像不同的身体部位进行点缀,并且随年代的推移不断地下移位置。最初生肖动物被塑在人像的头冠或幞头上,例如四川威远县永利村宋墓所见仅存完好的一件生肖鸡俑,头上塑一鸡,鸡作卧伏展翅状。十一世纪北宋熙宁、元符年间(1068-1100年),生肖俑演变为生肖动物被文吏俑双手捧在胸前的样子。例如四川蒲江北宋魏忻、魏大升墓,俑皆头戴曲翅幞头,身穿圆领宽袖绿色长衣,脚着尖头靴,胸前分别捧着牛、虎、兔、蛇、马、羊、猴、猪等。发展到后来,生肖动物则被塑于文吏俑的器座一侧,直接符号化了。
尽管研究者注意到,生肖动物塑于人像头部或持于胸前的情况也在少量的隋唐墓葬中发现,但那是极少数。并且,隋唐时期的生肖动物个体形状显然要比北宋时期大很多,地位明显突出。早在先秦,文献中就有了生肖动物与干支相配的文字记载。东汉时,十二生肖被赋予了“千龄亿年永无灾苦”的寓意。作为长生的时序循环象征,动物形象逐渐弱化于人物形象,由最早的主角成为附属,直到最终走向消失,体现着人类对时间、对空间乃至对生命意义不断扩大延伸着的认知。
十二生肖并不局限在俑上,它们的图像在墓志、铜镜、葬具等随葬品上面都可以见到。这也可以作为对李克用墓以石浮雕像来表现十二生肖的一种解释。无独有偶,河北曲阳后唐同光三年、唐纪天祐二十一年(925年)王处直墓,在前后室的四壁上开有壁龛,其中也浮雕有十二生肖人物像。
在中国历史上,墓葬的陪葬品里,十二生肖算是较为平等的一类,从帝王到百姓,谁都可以使用。然而,即使如此,还是有着十分鲜明的等级规定。成书可能在金元时期的《大汉原陵秘葬经》中明确提到,天子墓里的十二生肖俑“长三尺”,大夫以下至庶人墓中的十二生肖俑“长一尺二寸”。作为后唐太祖的李克用并不知道,在他死后,后唐的律令对明器尺寸及质地做出了规定,而这在五代十国里是唯一的。关于十二生肖明器高度,天成二年(927年)要求,三品以上,“不得过二尺五寸”,以唐代一尺约今天30.8厘米计算,约合现在77厘米。长兴二年(931年)要求,五品至九品官,均“不得过七寸”,折合现在约22厘米。而李克用墓里的生肖浮雕像高度在66厘米,其下葬距离天成二年已经过去了18年,可以算作早期标准演化的一个例证。
在墓中,十二生肖俑并非都是整组出现,有的墓里只有代表墓主属相的那一尊。1975年发掘的江苏常州金坛宋理宗时太学生周瑀墓内,则有两尊,分别代表着他的生年和卒年。李克用墓中的十二生肖石浮雕像只有11尊,缺了打头的鼠。李克用生于丙子岁,鼠恰好是他的属相,这也就为后人留下了一个意味深长的话题。
文/唐晋
海报设计:傅宇珺
(责编: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