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原创70年代,人穷吃不上饭,河里鱼虾泛滥,为何很少人捕鱼虾吃

中国历史2个月前 (08-27)200

引言

“数年百姓受饥荒,太守贪残似虎狼。今日海隅鱼米贱,大须惭愧石榴黄。”唐代诗人郑愚曾在《醉题广州使院》中用这些诗句去讽刺贪官污吏,和表达对灾荒期间民众的同情。

不过,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在灾荒之年里,沿海地区的鱼的价格却很低。在当时,人们连饭都吃不饱,鱼类海鲜的价格不高,倒是降低了呢?

根据《晋书·惠帝纪》的记载,西晋的第2代皇帝晋惠帝司马衷曾以“何不食肉糜?”去回答下臣提出的“天下慌乱和百姓食不果腹”的问题,从而引得后人大作文章,称他为史上最愚蠢的皇帝。

其实,司马衷说得还真的有道理,如果了解沿海地区或沿江地区的鱼虾价格,对于他所说的这一句“荒唐之言”就有不一样的理解,在灾荒期间,百姓们的确可以用鱼虾来做汤吃,即所谓的“食肉糜”。70年代,人们穷得连饭都吃不上,但却没有吃泛滥成灾的鱼和虾,就足以说明这个道理。那么,当时人为什么不吃呢?

一、只有少部分的地方有鱼

贫穷和饥荒是两回事,贫穷至少还可以买到柴米油盐,但饥荒就是变得一无所有。前几年,冯小刚导演的《一九四二》就对灾荒时期进行了一个很真实的写实,让人们知道什么叫食不果腹的惨状。

70年代,由于从1966年国内就进入特殊时期,很多的生产被搁置,加之60年代延续下来的大饥荒,让人们穷得衣不着体和难以吃饱。

而这一时期出现一个特殊的现象,那就是河里的鱼和虾基本上都泛滥成灾,但却没有人去食用。前些日子看到了一张70年代的照片,一位上海的居民在没有饭吃的情况下,居然点了满桌的大闸蟹。

要知道,现在大闸蟹的价格已经是基本上都在140元每斤上下浮动,普通人压根就吃不上,而当时人居然点了满满一桌的大闸蟹,这的确让人感到很。

这里也可以证明一个问题,就是当时在沿海地区的海鲜价格很低,且数量非常多。因为根据市场价浮动的规律来看,只有在供过于求的时候,价格才有可能下跌。那么,为什么只有上海地区在大鱼大肉?而国内绝大部分地区却不吃鱼和虾呢?

其实,这与地理有很大的关系。只有居住在长江、黄河地区或者是沿海地区的人才有可能直接地与海鲜接触,而在当时,农村人口占据着绝大多数,人们又不能随意的搬离居住地,其中的绝大部分地区又处于非沿海或长江黄河地区,所以自然吃不上海鲜。

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没有在海鲜泛滥的地方生活,又怎么会谈得上可以大鱼大肉呢?

此外,贫穷还是限制人们吃上鱼和虾的一个原因。

二、没有调味品

这里的贫穷指的并不是人们没有钱去购买鱼和虾,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生产秩序很混乱,许多调味品都成为奢侈品,人们没有过多的钱去购买调味品。

还有,当时的社会环境极其特殊,吃的一般都是大锅饭,如果某些人私自地去捕捞鱼虾,或者是从中做一些小生意,极有可能会被认为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坐牢或判刑都是不可避免的。

出生于1937年的曾经百万富翁年广久就是典型的例子。新中国建立前,他就随着父亲到处摆小地摊,做一些生意。进入新中国后,由于实在生活拮据,他又重新走上老路,做地摊生意。

哪知,在1963年的时候,突然有人将他告发,从而获得了一个投机倒把罪,莫名其妙地被判处一年有期徒刑。

刚出狱不久,由于实在没有生存的技能,他只能偷偷地在夜间摆地摊,不过却因此而被投到大牢中,坐20天的牢。

这没有让他灰心,他继续从事着地摊生意,主要卖的是瓜子。仅是从1972年至1976年,他就由于做生意地道而赚取了100万。

不过,他又再次地被人告发,同样以“投机倒把罪”判他做几年的牢。直到改革开放之后,他才大胆地做起生意来。

从这里就可以得知,在穷得吃不上饭的70年代里,尽管是鱼虾泛滥,但由于一是没有人敢做生意,二是没有钱去购买调味品,所以人们很难获取到调味品,许多鱼和虾做起来的味道当然不好吃,甚至会发臭。

在这样的情况下,谁又会去吃鱼和虾呢?

三、其他原因

改革开放之初,总设计师就提出了“要致富先修路”的致富方针,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当时的交通情况。

其实,中国真正成为基建狂魔和实现四通八达的交通建设,是在进入21世纪后的事了。在这以前,中国的路面情况与印度差不多,许多的县城和乡村都没有通公路,所有的物品运输靠的就是人的肩扛手拉和一些动物的运输,效率不仅极其低,对经济的影响也很大。

因此,总设计师才提出这一方针。从现在往后看,当时的这个决定的确极其高明。在交通发达的情况下,经济自然地走上来。

70年代,尽管人们穷得连饭都吃不上,而鱼虾又泛滥成灾,人们不能吃鱼虾主要原因与交通有很大的关系。中国绝大部分的人口都聚集在偏离长江黄河和沿海地区的地方,想要吃上鱼虾,那都是极其困难的事。

六七十年代实习的是很严格的计划经济,人们想要跨区异地活动,必须要获得相关的介绍信,所以居住在内地里的人没有机会到长江黄河或沿岸地区去,从而自然吃不上鱼和虾。

抛去交通和块区域的限制,就算是当时人们自由地在全国流通,也很难下河去捕鱼。因为当时的保鲜技术有限,捕鱼的时间段一般集中在夏秋季节,而这一期间都非常燥热,如果当天获得的鱼和虾没有全部消费完,那么它们很快就变得发臭,不再适合做食材。

综合这些因素,人们之所以在没有饭吃的时期里,没有对鱼虾泛滥进行捕食,主要是受到了地理、交通、保鲜技术和经济政策等的限制。

结语

现如今,地理上的限制早已被国人所打破,只要随便购买一张票,就可以全国各地的流动,去吃喜欢的东西。当然,如今的物流也相当发达,只要在某些 *** 平台上下单,用不了多时便会品尝到想吃的东西,不需要人们全世界的跑路。

所以,想吃什么东西都不会受到限制,除非这是违禁品。70年代,国人想要做到这些是相当困难的,一来是交通极其不便利,二来是到哪个地方去还需要证明,三来是手帐没有多少的钱,到另外一个地方去捕捉泛滥成灾的鱼虾来吃,这是极其不明智的做法,与其如此,倒不如就近取材,先填饱肚子再说。

有现如今便利的交通和丰富的生活,必须要感谢国家的英明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团结,如果不是这样,那好日子领我们应该相当遥远。

参考资料

《中国近代十大灾荒》

图片来源于 ***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408/606385.html

“原创70年代,人穷吃不上饭,河里鱼虾泛滥,为何很少人捕鱼虾吃” 的相关文章

司马懿前期表现的忠心耿耿,他是什么时候有了谋逆之心的?

司马懿前期表现的忠心耿耿,他是什么时候有了谋逆之心的?

我们站在上帝视角,都知道司马懿的衷心都是装出来的,但是司马懿前期表现的那么忠心耿耿,他是什么时候开始有了谋逆之心的呢?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司马懿忠心曹氏三代,是因为这三老大底下,他政变不了,忍辱负重,小心翼翼,才是活下去的资本,隐忍是司马懿一生的主题,不到万不得已,不铤而走险。曹叡以...

历史上张良是个什么样的人?品性如何?

历史上张良是个什么样的人?品性如何?

作为中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谋士之一,很多人都知道张良的事迹,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张良,字子房,汉初三杰之一,智慧的化身。懂得功成身退,是汉初三杰唯一独善其身的,没有受到猜疑迫害。刘邦称赞他“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后世评价颇高,被...

历史上刘伯温在死前为何要送朱元璋一筐鱼和一本书?

历史上刘伯温在死前为何要送朱元璋一筐鱼和一本书?

刘伯温,在中国民间的名气非常之大,甚至能与三国时代的季汉丞相诸葛亮相媲美。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历史网小编带来的文章。明朝时的老百姓常说“古有诸葛亮,今有刘伯温”。众所周知,诸葛亮在三国时期是顶级的谋略家和军事指挥家,诸葛亮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而人们把刘伯温跟孔明先生齐名比喻,说明刘伯温的才华和谋略在...

苏坦妹为何会被朱元璋杀掉?她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苏坦妹为何会被朱元璋杀掉?她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提起来在我国古代,能力出众的人,肯定是少不了朱元璋的。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俗话说英雄难过美人关,无论是多硬的汉子,在战场上多么嗜血,在遇到貌美的女子时,都难免会心动而柔情起来。现如今,我们常说长得“安全”,这就是说自己长得不好看,所以就不会被坏人盯上,不过...

朱元璋问责陈汶辉之后为什么又后悔?还亲自发文祭奠?

朱元璋问责陈汶辉之后为什么又后悔?还亲自发文祭奠?

历史上朱元璋曾经降旨叛张某极刑,后来陈汶辉查实冤情后封还御旨,惹得老朱大怒,直接问罪,那么朱元璋问责陈汶辉之后为什么又后悔,亲自发文祭奠陈汶辉呢?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下去。陈汶辉是明朝初期的知名文臣,出生在福建诏安县梅岭人,是唐朝时期大臣陈元光的二十四世孙,其本人在元朝大德年间出生,从...

吕布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吕布真的是忘恩负义的小人吗

吕布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吕布真的是忘恩负义的小人吗

吕布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真的就是个忘恩负义的小人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吕布英勇善战,且一门心思的为董卓着想,董卓让他往东,他不会往西。只因他是董卓的义子。吕布的内心深处是一直尊重董卓的,尽管董卓让他干尽了坏事,他也无怨无悔,依旧死心塌地跟随董卓...

刘繇:汉末群雄之一,曾先后与袁术、孙策交战

刘繇:汉末群雄之一,曾先后与袁术、孙策交战

刘繇(156年~197年),字正礼。东莱牟平人。东汉末年宗室大臣,汉末群雄之一,齐悼惠王刘肥之后,太尉刘宠之侄。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刘繇最初被推举为孝廉,授郎中。任下邑县长时,因拒郡守请托而弃官。后被征辟为司空掾属,除授侍御史,因战乱而不到任,避居淮浦。兴平元...

孙奂:三国时期东吴宗室,不善于言谈而善于处事

孙奂:三国时期东吴宗室,不善于言谈而善于处事

孙奂(195年~234年),字季明,吴郡富春人,三国时期吴国宗室,孙坚弟弟孙静第四子,孙策和孙权的堂弟。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奂兄长孙皎去世,孙奂接替统领其部众,以扬武中郎将的身份兼任江夏太守。黄武五年(226年),担任扬威将军,封沙...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