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该活到83岁,为何诸葛亮只活了53岁?因做错这三件事被折寿30年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之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前言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描绘为智谋无双、忠心耿耿的千古名相。然而,这位本该享年83岁的天才谋士,却在53岁时早早离世,令人扼腕叹息。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的英年早逝?传闻中,诸葛亮因做错了三件事,竟被折寿30年。
这三件事究竟是什么?是因为他的政治决策,还是他的军事行动?又或是他在生活中的某些选择?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建安十二年,天下大乱。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负隅顽抗,刘备则逐鹿中原,欲夺取汉室江山。
此时的刘备虽有雄心壮志,却苦于无人辅佐。经人举荐,他来到了隆中,拜访年仅27岁的诸葛亮。
隆中对,天下计。诸葛亮凭借其睿智的头脑和卓越的见识,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先取荆州,再夺益州的战略部署。
这个战略构想,不仅考虑到了当时的政治格局和军事实力对比,更是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之作。刘备听后,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当即拜诸葛亮为军师,自此开启了蜀汉建立的序幕。
诸葛亮的出山,可谓是时势造英雄。他以27岁之龄,担负起了辅佐刘备,谋划天下的重任。这份勇气和担当,源于他对大义的追求和对汉室的忠诚。
正是凭借这份忠诚和智慧,他帮助刘备打下了蜀汉的基业,成就了一代名相的盛名。然而,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犯下了之一个致命错误。
首罪:刘璋之死,折损十年阳寿
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兵临益州。当时的益州牧刘璋,昏庸无能,内有作乱,外有曹操虎视眈眈。刘璋无力招架,便有人建议他将益州让与刘备。
就这样,刘备顺利入主益州。而刘璋在荆州被东吴夺取后,便投奔了东吴。然而,刘璋的结局却惨淡收场。
有一说法是,诸葛亮派刺客暗杀了刘璋及其家人,以绝后患。也有人说,是诸葛亮派魏延去接刘璋一家,却不想被魏延一怒之下尽数杀害。
无论真相如何,刘璋一家的惨死都与诸葛亮脱不了干系。即便他本意并非如此,却也因用人不当而受到牵连。
这桩杀戮,不仅让无辜的刘璋家人丧命,更让诸葛亮背负了杀孽,据说因此折损了十年阳寿。
诸葛亮虽是为了蜀汉的利益考虑,但这种杀戮,不仅有违仁义,更有悖其一贯主张的&34;之道。
他虽然摆脱了益州刘氏的威胁,却也在无形中损害了自己的声誉和道德。这桩错误,成为他一生的遗憾,也为日后蜀汉的动荡埋下了隐患。
二罪:火烧无辜,藤甲兵葬身火海
刘备病逝后,诸葛亮独掌蜀汉军政大权。为了北伐,他决定先平定南方的叛乱,其中最棘手的,便是南蛮首领孟获。孟获屡战屡败,却又屡败屡战,诸葛亮七擒七纵,始终无法彻底击溃他。
为了对付神鬼莫测的诸葛亮,孟获从乌戈国请来了号称战无不胜的藤甲军援助。藤甲军全副武装,铠甲上涂满油脂,刀枪不入,蜀军损失惨重。
诸葛亮见状,当机立断,下令放火烧藤甲军。三万藤甲兵,就这样葬身火海。乌戈国满城皆是老幼妇孺,一夜之间尽丧家人。
这场惨烈的战役,虽然最终击溃了孟获,平定了南方叛乱,但却以无辜藤甲兵的生命为代价。诸葛亮事后感慨,火烧无辜,又折损了自己的阳寿。
诸葛亮本可用其他办法招降这支精锐,比如以高官厚禄笼络,或是展现自己的仁德,感化对方。但为了尽快平定叛乱,集中精力北伐,他却急于求成,丧失了耐心和从容。
结果虽然速战速决,却伤及无辜,制造了新的怨恨。这种急功近利,不仅有违儒家&34;的教诲,更是伤了自己的元气。
纵观诸葛亮的一生,他始终为蜀汉的利益考虑,却也因此而做出了一些有悖道德和仁义的选择。火烧藤甲军,就是其中之一。
这个教训,值得后人深思。如何在兵家必争之地寻求仁德?如何在乱世之中坚守道义?这是每一个政治家和军事家都必须面对的难题。
三罪:水火两重天,违逆天意遭惩罚
在诸葛亮一生中,有两次借天之力,杀敌无数。一次是赤壁之战时,他借东风助周瑜火烧曹操八十万大军。另一次,是建议关羽水淹七军,将曹仁数万人马尽數淹没。
这两次借天之力,虽然立下赫赫战功,却也造成了极大的杀孽。据说在赤壁之战中,曹军阵亡者多达二十余万。
那滔天烈焰,不仅焚尽战船,更烧毁了无数将士的生命。而被大火吞没的,又何止是士兵?难民、俘虏、随军的家眷,又有多少未能幸免?这场大火,造成的杀戮何止二十万?
而水淹七军时,不仅有大量敌军丧生,就连周围无辜村民也遭了殃。洪水泛滥,房屋尽毁,田地荒芜,许多人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关羽虽然因此立下大功,却也结下了血海深仇。
借助天力,本已违逆天意。却用之杀戮,更是罪上加罪。诸葛亮曾言,赤壁借东风一事,恐怕会折损自己阳寿。这番话,既是他对生命的敬畏,更是他内心的忏悔。
一介书生,本应用智慧和道德服人,却助纣为虐,滥杀无辜,实在是难以逃脱天谴。而水淹七军的恶果,则由关羽承担,不久便死于刀下。天理昭昭,报应不爽。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在火烧藤甲军时,诸葛亮对生命的敬畏,也略有体现。《三国志》记载,他曾不忍杀降兵,下令&34;。
可见他内心深处,还是有恻隐之心的。只是在乱世之中,在权力和利益面前,这份恻隐之心,却常常被现实所淹没。这种矛盾和挣扎,也许就是诸葛亮悲剧的根源。
尽管犯下种种过错,但诸葛亮一生谨言慎行,鞠躬尽瘁,这些过失,更多源于其对蜀汉的一片丹心。为匡扶汉室,他不惜自损修为。若非如此,以其天资,或能多活三十年,见证蜀汉基业的变迁兴衰。
但帝王将相,宁有种乎?在乱世之中,又有几人能始终坚守仁德,不负道义?诸葛亮的过错,或许就是他身处乱世的悲哀。
这种悲哀,不仅是他个人的,也是整个时代的。在战争和权力的漩涡中,无数人被卷入其中,无数生命被摧毁。而那些主宰生杀予夺的人,又何尝不是其中的受害者?
结语
诸葛亮,虽犯下累累罪愆,却也不失为一代忠臣良相。他将一生都奉献给了蜀汉,为之殚精竭虑,鞠躬尽瘁。
或许正因如此,他才会在犯错之时,毫不犹豫地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这种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不正是他留给后世最宝贵的财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