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林总专门指示警卫:这4个人来找我,不用请示直接会见
欢迎阅读史源历史专栏第3514期。
从解放战争结束到1959年庐山会议这段时间,四野统帅处在半休养状态
,直到彭老总卸任国防部长,林帅才开始主持军委工作,算是正式出山了。而建国初期林总身体状况很不好,他曾受过枪伤怕光怕风,又经历了解放战争期间的大量消耗,确实需要休息,在和平年代不太喜欢被人打扰。
林帅本来就不擅长交际,除了因为公务原因非见不可的领导干部,他很少在家中会客,1953年后他住在北京毛家湾。有人到毛家湾拜访,往往警卫这一关不是太好过,
但林帅却又专门对警卫提出过要求:若是这4个人来了,不要搞繁文缛节,随时都能见。
究竟是哪4个人,有这么大的“面子”呢?他们都是林总的四野旧部。战争年代野战军规模庞大,四野名将极多,各级干部在建国后获得重用的也不在少数。所以林总单点的这四个人,必然有特别的过人之处,并不仅仅是因为长期跟随过自己,就能享有特殊待遇。
之一位是刘亚楼上将。红军时期刘亚楼是林总在红一军团的部下,出任过师长,抗战期间两人都去了苏联,一个主要是为了养伤,一个是去学习。
林总的知心朋友不多,在苏联朝夕相处,擅长俄语的刘亚楼给了林总不少照顾和帮助,这令首长很暖心。
解放战争中著名的“林罗刘”组合,是确保四野大军连战连捷的核心,刘亚楼既能进行军事谋划,也可以指挥大军上阵攻城,天津战役就是很好的例子。
55年全军授衔时,很少讲话的林总主动找中央首长,为刘亚楼争取过大将军衔,虽然没有成功但可以看出他对刘亚楼的喜爱。
刘亚楼能够获得“进毛家湾无需请示”的特权,完全在情理之中。
很可惜的是,刘亚楼将军在1965年5月便英年早逝了,距离罗荣桓元帅辞世仅仅过了两年,连受打击的林总为此心痛不已。
第二位是黄永胜上将。
战争年代,林总用人很少用“全才”,而是更喜欢专才。
像黄永胜这种非常能打仗、又爱玩爱惹事的将领,偏偏会得到统帅的喜爱。程子华曾指挥东野第二兵团,领导8纵司令员黄永胜时多次批评他的作风问题,并专门到野司告状,结果却被林总怼了回去。解放战争后期,林总更是让黄永胜接替了程子华,出任四野第13兵团司令员。当时四野只有四个兵团,可见黄永胜多受林帅的重用。
林总用的是黄永胜的长处,其他方面很少过问,至于怎么 *** 这员猛将,更多是交给政委罗荣桓。
某种程度上讲,黄永胜曾经最怕的首长不是林总,而是罗政委。在刘亚楼去世后,黄永胜几乎是林帅最信赖的四野部将了,后来提拔他成为中央军委办事组长、全军总参谋长。但如果不是因为这样的提拔,黄永胜的晚年结局也许会有所不同。
第三位是韩先楚上将。共和国开国将帅中,林总是军事指挥方面的大师,他同样喜欢军事素质高超的将领。对于三野副司令粟裕,林总就一直很推崇,曾多次在四野下属面前夸过粟裕。
四野大军里面,有一人指挥风格跟粟裕很像,喜欢打险仗、用险招,往往能收获空前大捷,此人就是“旋风司令”韩先楚。
林总属于算无遗策的作战风格,讲究整体把控稳字当先,不打无把握之战;而韩先楚的打法跟林帅不像,却又有着一定的互补。
比如解放战争中的鞍海战役、新开岭战役、威远堡战役、海南战役,乍看似乎全都有博弈成分,却都打赢了,还是在林帅眼皮子底下打的。这种干将,爱才的林帅怎能不喜欢呢?而且韩先楚也不怎么擅长交际,不爱巴结上司,如此性格反而更加受到林帅的青睐。
第四位是陶铸同志。在不少读者的印象中,陶铸是中央政治局常委,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之一,但这种印象更多来自新中国建立之后。其实在解放战争中,陶铸曾是邓华上将的搭档,共同在东野7纵任职,陶铸担任过纵队政委。
后来政治素养过硬的陶铸获得晋升,成为第四野战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
所以论军队资历,陶铸正经是林帅的老下属了,两人近距离共事过。
陶铸在建国后得到中央重用,六十年代先后出任中南局之一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中央政治局常委,成了林帅的平级干部。
四野盛产名将,但像陶铸这样高级别的政治干部,却不算太多。
基于主客观原因,林总并没有只把他当成昔日下属,而是充分尊重陶铸,要求警卫员无需请示通报,只要陶铸来了直接会见。
@史源历史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