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隋朝故事:杨素恃功目无君,宣华梦中被鬼击

中国历史3周前 (09-07)150

隋朝故事:杨素恃功目无君,宣华梦中被鬼击

话说杨素奉召入显仁宫,见过隋炀帝,满肚中怀着谏议,但一时未便开口,只好入座侍宴,才经数觥即停住不饮。隋炀帝一再劝酒,杨素起座答道:“老臣闻得酒荒色荒,有一必亡,不但臣宜节饮,就是陛下亦不宜耽情酒色。”隋炀帝听了,不免拂意,便道:“卿言虽是有理,但目今天下太平,朝廷无事,把酒消遣,亦没有甚么大害。况我朝勋旧,似公能有几人?今得一堂共乐,尽可畅饮数杯。”杨素见话不投机,便又说道:“天下事都起自细微,渐成放荡,从前圣帝明王,慎微谨小,亦是为此。”杨素前营仁寿宫,继复为隋炀帝监造东京宫室,职为厉阶,奈何不思?隋炀帝默然不答。恰好宫人上前斟酒,杨素恐他再来加斟,用袖一拂,宫人不及防备,竟将手中所执的酒壶,斜倾在杨素身上,浇湿蟒袍。杨素正在恼怅,无从发泄,至此便迁怒宫人,勃然变色道:“这般蠢才,如此无礼!怎敢在天子前戏弄大臣?要朝廷法度何用?请陛下加重惩责!”隋炀帝仍然无语。杨素竟叱左右,迫令牵出宫人,且厉声道:“国家政令,全被汝等妇女小人弄坏,怎得不惩?”左右见隋炀帝无言,又见杨素怒不可遏,只得把宫人拿了下去,敲责了一、二十下。杨素方向隋炀帝道:“不是老臣无状,但由今日惩治,使这班宦官宫妾,晓得陛下虽然仁爱,还有老臣执法相绳,当不敢如此放肆了。”隋炀帝已十分不悦,但自思夺嫡秘谋,全仗他一人做成,就是万分难耐,也只好含忍过去,当下强颜为笑道:“公为朕执法无私,整肃宫廷,真好算是功臣了。”杨素即起座告辞。隋炀帝也不挽留,由他自去,一面退入后宫,另与后妃等调情解闷,不消细说。杨素悻悻归第,顾语家人道:“偌大郎君由我一力提起,使作大家,现在酒色昏迷,不知他如何了得哩?”杨素自恃功高,有时对着隋炀帝亦直呼为郎君。隋炀帝终未曾驳斥,无非为了前时私约,不敢辜负的意思。还算能践前言。一日,杨素复入宫白事,隋炀帝正在池中钓鱼,待杨素将国事说明,便邀杨素坐下同钓。杨素也不管君臣上下,即令左右移过金交椅,与隋炀帝并坐垂纶。时方初夏,日光渐热,隋炀帝命取过御盖,罩住上面。御盖颇大,巧巧蔽住两人。杨素毫不避让,从容钓鱼。隋炀帝钓了数尾,偏杨素不得一鱼,隋炀帝顾杨素道:“公文武兼全,也有一长未擅,如何钓了许久,尚是无着?”杨素本来好胜,怎禁得隋炀帝奚落,便应口道:“陛下只得小鱼,老臣却要钓一大鱼,岂不闻大器晚成么?”隋炀帝闻言,不由的忿恚交乘,又见杨素在赭伞下,风神秀异,相貌堂堂,数绺长髯,飘动如银,恍然有帝王气象,因此,愈加生忌,遂投下钓竿,托词如厕,竟向后宫进去。当由萧皇后接着,见隋炀帝面带怒容便即问为何事?隋炀帝道:“杨素老贼,骄肆得很,朕意拟嘱遣内侍杀死此贼。”萧皇后不待说毕,忙阻住道:“使不得!使不得!杨素系先朝老臣,又有功陛下,今日诱杀了他,外官如何肯服?况杨素又是猛将,亦非几个内侍,可以制服,一被漏脱,出外弄兵,陛下将如何对待呢?”隋炀帝半晌才道:“投鼠原是忌器,且从缓议罢了。”乃长叹数声,仍复出外。适杨素钓了一尾金色鲤鱼,即向隋炀帝夸说道:“有志竟成,老臣已得一鱼。”隋炀帝强笑不答。杨素已略窥隋炀帝微意,也即辞出。

隋炀帝当然退入,踱往宣华夫人住室。甫至室门,即由宫人迎驾报称宣华夫人有病在身,未能起迎。隋炀帝大惊,抢步入室,揭起床帏探视,但见双蛾敛翠,两鬓矬青,病态恹恹,似睡非睡。隋炀帝轻轻的问道:“夫人今日为何不快?”宣华夫人闻声,方睁眼瞧着,见隋炀帝亲来问疾,意欲勉强起坐,无如挣扎不住,稍稍抬头,已是晕痛难支,禁不住有娇吁模样。隋炀帝知情识意,忙用言温存道:“夫人切勿拘礼,仍应安睡。”说至此,用手按宣华夫人额上,很觉有些烫热,便道:“夫人如此病重,奈何不速召御医?”宣华答道:“妾病非药可治,看来要与陛下长辞了。”说着,腮边已流下泪来。胡不遄死?隋炀帝大加不忍,几乎也要泪下,徐徐说道:“偶尔违和,医治即愈,奈何说此惊人语?”宣华夫人且泣且语道:“妾……妾负大罪,无所逃命,别人病原可治,妾病实不可为。”隋炀帝听她话中有因,便道:“夫人有何罪过,速即明告,朕可代为设法消愆。”宣华夫人欲言不言,如是数四。经隋炀帝催问数次,方从帐外四瞧。隋炀帝会意,即令宫人退去,始由宣华泣答道:“妾近日屡觉头痛,不过忽痛忽止,尚可支持,昨更饮食无味,夜间睡着,很是不安,恍惚入梦,头被猛击,痛得不可名状,醒来仍然不解,所以妾自知不久了。”隋炀帝惊讶道:“谁敢擅击夫人?”宣华道:“陛下定要问妾,妾只好实告。妾梦中实见先帝,责妾不贞,亲执沈香如意,击妾头上,且云死罪难饶,妾辩无可辩,已拚一死,但愿陛下慎自珍重,勿再念妾了!”说毕,哽咽不止。隋炀帝也不觉大骇,勉强支吾道:“梦幻事不足凭信,夫人不必胡思,但教安心调养,自可无虞。”宣华夫人不再答言,惟有涕泣。隋炀帝又劝慰了数语,且语宣华道:“我即去宣召御医,夫人万勿过虑为是。”宣华只答了一个“是”字。隋炀帝匆匆退出,传旨召医官诊治宣华夫人,医官不敢迟挨,当即入诊。未几有复奏呈入,说是:“病入膏肓,不可救药”等语,急得隋炀帝心如辘轳,正在没法摆布,忽有宫人入报道:“宣华夫人危急了。”隋炀帝三脚两步,驰往宣华夫人寝宫。宣华夫人气已上逆,见了隋炀帝还错疑是隋文帝,硬挣着娇喉道:“罢罢!事由太子,妾甘认罪,愿随陛下同去罢!”说毕,两眼一番,呜呼哀哉!年才二十九岁。隋炀帝不禁大恸。比父死时何如?可巧,萧皇后亦来视疾,入见宣华夫人已逝,也洒了数点珠泪。随即劝慰隋炀帝,挽出寝室,一面命有司厚办衣殓,择吉安葬。

(本篇完)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409/607008.html

“隋朝故事:杨素恃功目无君,宣华梦中被鬼击” 的相关文章

萧妙淽是什么人?她与侯景之间有何故事?

萧妙淽是什么人?她与侯景之间有何故事?

南北朝是个大乱世,与局势动荡不安相伴随的,是层出不穷的奇人异士。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萧妙淽出身极为高贵,她的祖父是梁武帝萧衍,父亲是简文帝萧纲。由于她通音律,爱诗词,长得就像一朵含苞待放的鲜花,因此深得萧衍的疼爱。可以说是捧在手中怕飞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别提多宠爱她了。然而,...

裴仁基:隋朝时期将领,他参与过哪些战争?

裴仁基:隋朝时期将领,他参与过哪些战争?

裴仁基(?-619年),字德本,蒲州河东县人,隋朝时期将领,北周骠骑大将军裴伯凤之孙,上仪同三司裴定之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骁勇善战,善于骑射。开皇初年,起家左亲卫,保卫皇宫安全。参加灭亡陈朝、攻打吐谷浑和靺鞨的战争,屡建战功,授光禄大夫。大业十三年(616年),奉命...

李信率领20万大军灭楚失败 秦始皇又是怎么处理他的

李信率领20万大军灭楚失败 秦始皇又是怎么处理他的

对李信率20万秦军灭楚,结果大败而归,秦始皇是如何处理李信的?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李信的名气其实是沾了西汉名将李广的光,他是李广的先祖,但他确实是陇西李氏崛起的关键性人物。李信生平在史书上记载得并不详细,其祖父李崇曾任陇西太守,其父曾任南郡太守。由此可见,李信有可...

袁绍曹操原本是盟友,二人的关系为何会恶化?

袁绍曹操原本是盟友,二人的关系为何会恶化?

官渡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探寻。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我们对于官渡之战耳熟能详,但是导致袁绍、曹操这对本来的盟友直接对决的直接导火索是什么呢?董卓进军洛阳后,废掉...

雍正上位后暴政残忍 雍正又是怎么对待自己的儿子的

雍正上位后暴政残忍 雍正又是怎么对待自己的儿子的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雍正在位期间,暴政残忍,对他的儿子们又是怎样对待的呢?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雍正一生皇子甚少,而在他的所有儿子中,他最为疼爱的无非就是弘历了,一直以来他对这个孩子就特别宠爱,而相对来说另外二子就没这么幸运了,尤其是弘时,毕竟他二十几岁时,在被父亲抛...

李蔡是什么出身?他最后为何会得到个自杀的结局?

李蔡是什么出身?他最后为何会得到个自杀的结局?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中国普遍使用郡县制,其实这个郡县制在战国时期各国中已经较为普遍。也正是在那个时候起,各郡县出现一些豪强大族,陇西李氏就是其中之一。李氏属于嬴姓,和秦国王室本是一个祖宗,都是皋陶之后,从西周初年就世代定居在陇西。日后陇西李氏以豪强身份夺取了天下,创立了大唐帝国,更不用说明朝的李成梁、...

三国时期颜良为何会被关羽所杀?

三国时期颜良为何会被关羽所杀?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拉开序幕,袁绍派大将颜良率军进攻白马,东郡太守刘延不能抵挡,曹操派张辽和关羽救援,迎战颜良,关羽在万马军中看到颜良的麾盖,策马冲过去将颜良斩杀,袁绍手下的将领无人能抵挡关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解白马之围”。颜...

历史上朱厚照为何会早逝?是哪些原因导致的?

历史上朱厚照为何会早逝?是哪些原因导致的?

明武宗朱厚照是明朝第十位皇帝,在位期间年号正德。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明朝正德16年3月13日深夜,北京紫禁城西北的豹房外,在一条幽深昏暗的长廊尽头,两个太监正倚靠在柱子上打盹,他们是奉旨前来照看久病的明武宗朱厚照的。在服侍完朱厚照宽衣就寝后,两人赶紧趁着这个空档小憩一...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