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雾中的旧日本陆军第1坦克团
旧日本陆军坦克装备总体上比较弱,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仅组建了4个战车师团(坦克师),其战斗情况可能大家相对比较熟悉。不过这里面有一个特别的编制,叫做“第1战车团”,这支部队主要出现在关东军,诺门罕冲突的时候参加过战斗,但是损失很大。
诺门罕事件中日军前线更高指挥官小松原道太郎中将
有趣的是最初接触到这支部队时,译者将其翻译为“第1坦克师团”,但是到现在各种材料基本上将其直接翻译成“第1坦克团”。但是无论是把它理解成师团(师)还是按照字面意思理解成联队(团)。都是不准确的,因为这个第1坦克团实际上是临时组建的一个旅团级单位,按照意思去翻译的话,翻译成“第1坦克旅团”更为妥当,但是那一时期旅团还不完全是真正独立的作战部队,往往是有师团内部抽组部队而成的,因此不带番号,例如当时参加台儿庄战役的第10师团筹组了一个旅团由濑谷启指挥,因此称为濑谷旅团,或者濑谷支队,所以就该单位而言,称为“安冈支队”更能反映出实际情况。我们来具体看一下,为了叙述方便,我直接称其为第1战车团。
第1战车团主力联队的编制情况
其实第1战车团是日本关东军临时组建的部队,其核心是战车第3联队和第4联队。不过有资料称这是专门为诺门罕作战组建的,就有点言过其实了。该部队1938年8月12日组建,这个时间比1939年5月诺门罕战斗爆发和6月调该部队参战还早半年多呢。更大的可能是关东军尝试探索师团级坦克部队的编制工作,因此才组建了这么一个带番号的旅团级单位。
吉丸清武(1892-1939)
玉田美郎(1891-1989)
第1坦克团辖下的战车第3联队,最早是1933年10月1日在久留米组建的战车第3大队,隶属关东军独立混成之一旅团,1937年7月日军全面侵华之后,该旅团大部调至中国关内作战,隶属华北派遣军,不过这个战车第3大队却留在了中国东北,1938年8月1日改编为战车第三联队,时任联队长山路秀男,1939年1月31日吉丸清武接任联队长。吉丸7月3日阵亡之后,7月6日生驹林一继任联队长。战车第4联队情况差不多,该部队最早是1934年4月1日在习志野组建的战车第4大队,隶属关东军独立混成第1旅团,该部队在七七事变之后调往关内作战,战车第3大队留在中国东北,但是第4大队则跟随大部队前往山西作战,在太原会战结束后该部调回中国东北,1938年8月1日一样改编为联队级别单位,31日玉田美郎就任联队长。
安冈正臣(1886-1948)
换句话说两支部队原本就在一起,归属关东军独立混成第1旅团。不过在太原会战之后,这个旅团被拆散用于加强其他部队,这样一来该部队空有编制无法集中作战,因此1938年8月12日关东军干脆取消了该部队番号,由于炮兵、工兵等已经分散,唯有坦克部队集中在东北且已经升级为联队,所以干脆就以两个联队为基础组建战车第1团,当时独立混成第1旅团旅团长为安冈正臣,也就直接调到战车第1团当司令了。
诺门罕事件中的日本战车部队,从装备情况看,这应该是战车第3联队
当时关东军主要是以战车中队或者大队支援师团级单位作战,现在一下子编成了旅团级单位,自然备受重视。两支部队装备代表着关东军更高水平。战车第3联队装备4辆97式中型坦克、26辆89乙式中型坦克、4辆97式轻装甲车和7辆94式轻装甲车。战车第4联队装备8辆89乙型中型坦克、36辆95式轻型坦克和4辆94式轻装甲车。再加上安冈司令部,整个第1战车团装备坦克装甲车总数为92辆。
集结状态的战车第4联队
行进中的战车第4联队
休整中的战车第4联队
不过有趣的是,也许是因为成立时间过短,该部队并没有其他辅助兵力,如果参考日后日本战车师团的编制,该部队至少还得有步兵1个大队,炮兵1-2大个队,速射炮兵1个大队,骑兵搜索队、防空部队、工兵、辎重和修理各1各大队才像样子,而实际上当时部队只有两个坦克团。
诺门罕战役时突进的日军坦克部队
回过头来看诺门罕战役中日本坦克部队的作战情况,只能说安冈正臣的指挥不能算有问题,坦克无论是迂回还是攻坚都很擅长,吉丸率部强攻苏军正面,玉田率部夜袭苏军炮兵阵地,都没有指挥上的失误,主要问题还是日军装甲装备技术太差,同时也没怎么进行过步坦协同的训练导致的。整个坦克在诺门坎全损战车36辆,40%损失率使得关东军可不敢再拿宝贝疙瘩冒险了,因此该部队被重新调回公主岭。
诺门罕战役中日军坦克损失很大
该部队一直存在到1942年6月,6月24日关东军以该部队为基础正式组建战车第1师团,参加诺门罕战役的两个战车联队,3联队留在该师团,4联队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就南下作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