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赵匡胤是被谁杀死的?幕后的黑手是谁?

中国历史2个月前 (09-10)300

宋太祖赵匡胤之死真相被称为千古之谜,赵匡胤是否被谋杀?如果是谋杀,是否他弟弟赵光义干的?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死的那天晚上,先是与弟弟赵光义谈话,饮酒。弟弟离去后(也有说当晚赵光义住在宫中),第二天凌晨,赵匡胤就突然死亡。之后,赵光义继承皇位。

赵匡胤与赵光义谈话时,没有其他人在场,只有从远处得到影影绰绰的片段形象和声音。人们怀疑是赵光义谋杀了赵匡胤,但又没有确切的证据。于是只好感叹:“烛影斧声,千古之谜。”

由于赵光义继位不是正常的“父子继承”,而是“兄弟继承”,原因据说是母亲杜太后的遗命,所以这个继位问题与赵匡胤之死很可能有重大关系。

据说,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生前要求赵匡胤身后让弟弟赵光义继承他的皇位。杜太后对赵匡胤说:“你之所以能得天下,是因为后周继位的柴宗训年龄太小,不能驾驭群雄,不能凝聚人心的缘故。如果后周继位的是一位成年皇帝,你能这么轻而易举的‘黄袍加身’吗?你怎能拥有今日的富贵?光义是你弟弟,谋勇兼具,能力出众,你将来把帝位传于他。国有长君,才是大宋社稷、黎民百姓之福啊!”

具体办法是,赵匡胤之后,让弟弟赵光义继承,赵光义之后,让另一个弟弟赵光美继承。然后是赵匡胤的儿子,赵光义的儿子,赵光美的儿子,以此类推,传之无穷。

围绕这个继位问题,历史提出了三点疑问:

杜太后是否有“兄终弟及”这个说法?

如果有兄终弟及这个说法,赵匡胤是否认可这个遗命?是否打算执行这个遗命?

赵光义是否谋杀了赵匡胤,夺取皇位?

首先,杜太后是否有兄终弟及这个说法?

后来赵光义考虑继承人时,犹豫是否让弟弟赵光美继承,征求丞相赵普的意见。赵光义之后是赵光美。如果兄终弟及规则是赵光义编造的,他只要编造太后遗命,赵匡胤死后,由他继承皇位,就够了,何必画蛇添足,由三兄弟轮流坐庄?而且,也只有杜太后,才会考虑三个儿子轮流坐庄的规则,因为三个都是她的儿子,她要一视同仁。没有其它人会提出这样特殊的继承办法。

杜太后的思想是“长君继位”,未必认定赵匡胤一定早死,未必认定赵匡胤死时儿子一定年幼。不管赵匡胤什么时候死,赵光义总是比赵匡胤儿子年长。而且,这个继承规则保证以后的继承者年龄一定不会太小。因为按照这个规则,除了头两个继承者,赵光义和赵光美,以后的继承者都要等三个皇帝死后,才能轮到你。

另外,杜太后也看到赵光义比较能干,这个继承 *** 可以至少保证连续有两个强势皇帝执政,打下宋朝长治久安的基础。

其次,赵匡胤是否认可这个遗命?是否打算执行这个遗命?这是整个事件的关键,也是赵匡胤面临的巨大难题。对母亲的这个要求,是否同意和执行?

如果是其它人提出兄终弟及这样的建议,恐怕要掉脑袋。问题现在是母亲提出这个建议,即使他不同意,他也不好公开反对。而且,如果他母亲是私下向他提出这个建议,他可以悄悄说服母亲,取消这个建议。或者他可以答应母亲,把这个提议作为一个选项,但不要公开,给他留下主动权。

现在母亲的建议已经广为人知,这就不好办了。无论他是否听从母亲的意见,都是危局。

听从,破坏制度,会有许多人反对,包括大臣,皇后,皇子。造成分裂,混乱。对儿子也是不公平的。儿子的安全也成了问题,因为弟弟会担心侄子的威胁而加害于儿子。

不听从,有违孝道。而且消息已经传出,自己有理亏之处。即使儿子继位,儿子的皇位也不牢靠了,弟弟也不会真心辅佐自己的儿子了。弟弟能力很强,势力很大,自己儿子的前途命运仍然难料。

那么他到底是否同意母亲的要求呢?他没有明确说。母亲死后十几年,他都没有明确表态。说明什么?为难。可是不表态,拖延,本身就是很危险的。这个问题是不能含糊,不能长期拖延的。

如果他同意弟弟继位,他应该公开声明赵光义是皇位继承人。向皇后说明,向儿子说明,向大臣说明。为了长治久安,为了江山永固,必须这样做。甚至正式写下传位诏书。这样可以使政局稳定。

如果他不同意弟弟继位,坚持传统,要让儿子继位。就应该杀掉赵光义,或者把他流放边疆,瓦解他的党羽。

因为太后的话已经传开,不这样做他的儿子无法上位,上位以后也没有威信。但他不忍心这样做。他不愿意骨肉相残,社会动荡。

赵匡胤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这是当他准备消灭南唐李煜时说的。但当这个“他人”是自己的弟弟,而且有他母亲支持时,他为难了。他没有搞清国与家的关系。皇帝的家不是一般的家。任何人,包括皇弟,皇子,只要觊觎皇位,杀无赦。杀了弟弟,这个难题就解决了。

当然杀弟弟对政权的伤害也很大。刚刚掌权,马上自相残杀。而且道义上有亏欠,因为不是弟弟要谋反,而是母亲的遗命。但这个责任要由母亲承担,他是不得已才这样做的。 如果他不采取上述两种果断措施,就必然陷入困境。

在这种情况下,赵匡胤有四个选项:

一、让自己儿子继位。也就是不承认母亲遗命。

二、让赵光义继位。赵光义以后还是让自己儿子继位。以后也不要再三家循环了,回到赵匡胤家庭父子继承规则。也就是只让赵光义一人插队,算是特例。这个办法满足了母亲的主要愿望。

三、让赵光义继位。以后就让赵光义的子孙继续,不要三家循环了。这个办法满足母亲偏爱赵光义的心理。江山也在赵家人手里。而且,还是回到父子继承的传统,政局会比较稳定。这样赵光义家族是满意了。但两个弟弟家庭都会不满意。

四、完全按照母亲的办法。这个办法的好处是,满足母亲的愿望。而且他去世以后,赵光义继位,可以保证相当一段时间政局的稳定。但赵光义以后的继承恐怕很难顺利。

事实是赵光义继位以后,马上破坏这个规则,让自己儿子继位了。还死了好几个人。

赵匡胤是位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但面对母亲的紧箍咒,面对亲人,他一筹莫展进退两难。

对这个问题他长期不表态,不明确,就说明这一点。他不仅对继位问题态度暧昧,而且对是否由这个太后遗命都无法表态。他无法否认,因为的确有这个遗命。

但他也无法承认。如果承认,等于为“太后干政”背书。后代的太后都这样模仿,破坏纲纪,后果严重。

赵匡胤迟迟不做决断,或是犹豫,或是软弱,或是仁慈,这是造成最终悲剧的重要原因。

他不敢否定母亲的遗命,这是他更大的障碍。但这种犹豫,拖延是极其有害的。因为这个太后遗命,赵光义的势力越来越大,想否定他的继承资格也越来越困难。而他母亲死了十几年,他都没有决断,赵光义应该早就看出哥哥没有坚定让他继位的意思,所以恐怕他对最后的摊牌早有思想准备。他以为自己身体还好,所以不觉得晚一点处理有什么问题。

那一天了,已经五十岁的赵匡胤决定这件事情不能再拖了,于是他就摊牌了。

那一晚,赵匡胤对赵光义说了什么?没有历史记录。随后赵匡胤几个小时以后就突然暴毙。

赵匡胤可能会向弟弟说明,为什么要在他生前退位?因为,兄弟继位,不合常规。他死后实行,怕有变故。他亲自坐镇,可以保证顺利过渡。

也可能说,我身体很好,如果等我死后你再继位,可能你也老了,干不了多久,不能满足母亲的遗愿,也对不起你,所以我打算让你提前继位。

或者说,我以生病的名义,暂时退位,由你临时当 *** 皇帝。为期十年。如果十年之内,我死了,这个皇位就归你了,以后也是你的子孙继承。只是希望你善待我的子孙。如果十年之内你死了,皇位还是归我,以后也是我的子孙继承。如果十年之后,我们两人都还活着,那么你的 *** 时期结束,也是回到我的帝位和我的子孙继承。

无论哪种情况,最后都是回归传统继承规则,再也不要提什么兄终弟及了。这样,既满足了让弟弟当一回皇帝的目标,又最终回归传统继承的轨道。

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解释为什么赵匡胤对后来的谋杀毫无提防,他以为自己已经做了很大让步。

赵光义不傻,这种情况他怎么能够继位?哥哥不是因为身体原因退下来。即使自己上台,也没有充分自由。这个皇帝没法当。 赵匡胤的打算是,如果弟弟知难而退,问题就解决了。万一弟弟接受皇位,那就让他做一段皇帝,以后再相机行事。凭自己的能力和威望,是可以控制局势的。

总之,无论赵光义接受与否,都处于被动地位。如果他接受。处于自己监控之下。如果他拒绝,那不是我不让你继位,是你自己放弃。 赵光义知道,最后的时刻到了。除非自己真心放弃继位意图,否则灾难马上到来。既然哥哥已经摊牌,自己再不动手,就只能坐以待毙了。于是这个谋杀事件发生了。

赵匡胤是一个仁慈的皇帝。不杀功臣,不杀文人,当然也不愿伤害家人。他不愿违背母亲的意愿,他不愿伤害弟弟,当然也不愿伤害儿子。但这是做不到的,因为他面临一个天大的难题,或者说僵局!无论怎样选择,都会伤害自己的亲人!

他的决断可能太晚了,而且他在决断前错判形势,不了解弟弟的心思和狠毒,结果不但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反而葬送了性命。

总之,他没有及时遏制赵光义势力的坐大。在继承人问题上,态度暧昧。为了稳住赵光义,不立儿子为太子,又不断以准太子地位加封赵光义。这些都是失当之举,使局势不可收拾。

最后的摊牌行动也是错误的。他不想杀弟弟,但没有想到弟弟会杀他。从这个意义上讲,他是死于一个无法摆脱的困境!

而赵光义会怎么想?是否谋杀了赵匡胤

赵光义一定想继位,因为他是有充分理由的:

一、母亲有明言,自己非谋逆。

二、自己在哥哥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大宋上有大功。

三、自己有能力当皇帝。

而哥哥一直没有明确表态,这就意味着自己处于危险之中。母亲提出了兄终弟及,如果哥哥不愿意,杀他以保侄子顺利继位,是很有可能的。而且,即使哥哥不杀他,侄子继位以后,也可能杀他。

由此推断,弟弟有杀哥哥的动机。

所以,对赵光义来说,母亲的话“兄终弟及”本来是他的福音,但由于哥哥态度的暧昧,这个话反而敲响了他的丧钟,不仅皇帝当不成,连性命也保不住,所以冒险一博,杀了哥哥。

因为他只有杀掉哥哥才有活路。对赵光义,是否能够继承皇位,已经是生与死的问题,不能继承意味着死亡。

赵匡胤不理解赵光义的处境和心理,没有预防弟弟会杀他,就造成了这个兄弟相残的悲剧。

至于怎么杀的,只是细节,不是关键。 从这个事件,最重要的教训是什么呢?兄终弟及说法的危害。也就是说,这件事是老太太出了一个坏主意,造成严重后果。

赵匡胤是夺取后周政权当上皇帝的。老太太提出兄终弟及这样要求,是基于后周失去政权时是幼主继位。其实,这个理由是不充分的。幼主继位的事例很多,但只要是血统继承,可以是平安的。

后周失去政权不仅是因为幼主继位,而是由于没有形成一个可靠的顾命大臣集团。而赵宋政权没有这样的问题。赵匡胤的儿子已经成年。而且它已经有一批优秀人才,包括赵光义,可以辅佐他。未必会失去政权。

更重要的是,一个政权是否能够巩固,关键还是统治者的治国理念和治国能力。宋代以前,中国有大一统的汉唐盛世。老太太要告诫儿子的应该是如何做个明君,而不是光在继承者的年龄上做文章。五代时有些政权是兄弟继承,不是他们不想父子继承,而是因为这些政权都很弱小,很不稳固,为了在列国纷争中生存,不得不这样做。

而赵匡胤不是这种情况。他有统一中国的能力。不是他怕别国吃掉他,而是别国怕被他吃掉。而且他继承了后周柴荣的政权。柴荣本身就很有能力,本来有可能统一天下。只是因为早亡而壮志未酬。所以,关键还是能力,不然即使继位者年长也没有用。

五代时期之所以列国纷争不已,根本的原因是没有出现雄才大略的皇帝。赵匡胤正是统一天下的英才,他可以带出一批能干的武将,帮他打天下。他也可以带出一批忠实的文臣,帮他守天下。而且他已经让一批开国武将退休了,所以再次发生陈桥兵变的机会不是很大。

如果继承者年幼,可以任命一些顾命大臣,保证新皇帝顺利成长。

此外,开国皇帝还要进行制度建设,才能巩固政权。唐.宋.明.清几个朝代,都有近三百年历史。光靠皇帝继位时年长,是无法保证长治久安的。何况,杜太后的继承规则太复杂,根本不可行。

传统的父子继承,规则比较简单,还出现不少腥风血雨的宫廷斗争,如唐太宗故事。五代时兄弟继承的情况只是偶尔发生,从来没有像杜太后那样,要建立一个如此复杂的制度,让三个家庭轮流坐庄,长期执行,非常荒唐。但由于老太太的自作聪明,反而造成赵匡胤的两难,赵光义的野心,以及家族其它人的死于非命。老太太是千古罪人,造成骨肉相残的悲剧。

在皇权时代,即使是太后,也不能随便说话。这个“兄终弟及”的话根本就不能提,只要这句话一说出口,就无法收回,悲剧就已经注定。

老太太大概以为,当皇帝像分家产一样,三个儿子,子子孙孙,轮流干一段,这样永远是赵家天下。太轻率了!赵光义继位以后,赵匡胤的四弟赵光廷美,长子赵德昭,幼子赵德芳相继死亡,都是这个兄终弟及造成的恶果。这大概是老太太根本没有想到的。赵光义这样做,看起来不道德,但的确保证了政局的稳定

悲剧的之一罪魁祸首是杜太后,干预朝政,后果严重。老太太大概很得意,以为自己给儿孙想出了一个江山永固的妙招。但是,她的兄终弟及说法,害死了两个儿子(赵匡胤、赵光美 ),两个孙子(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赵德芳),逼疯了一个孙子(赵光义的儿子赵元佐)。

其次是赵匡胤的犹豫暧昧,缺乏决断。赵光义只是第三责任人。这里不是要歌颂父子继承的制度。除了个别国家,现代社会已经普遍放弃了这种父子继承制度,代之以选举制度或协商制度。但在帝制时代,有这个制度还是比没有这个制度好,不然皇位继承问题会更加无序,失控,血腥。

后来当赵光义要决定继承人时,按理应该让弟弟赵光美继位。宰相赵普就对他说,陛下不要一误再误了。因为他一开始就反对兄终弟及,现在要求赵光义回到正道。他是对的。如果继续杜太后的办法,不知道还要死多少人。所以赵普有远见,有勇气。如果赵匡胤早听他的话,这个悲剧不会发生。

至于是否有一个书面的“金匮之盟”,已经不重要了。关键是太后的确有兄终弟及这个说法。赵光义即位以后,过了五年才拿出所谓的金匮之盟,已经没有公信力了。而且拿出来的金匮之盟是赝品,没有三兄弟轮流继承的规则了。因为真正的金匮之盟对他是有利有弊的。这可以使他的继位合法化。但按规定,他要把皇位传给赵光美,这又使得他要传给儿子的企图不合法。

赵匡胤死亡,赵光义是更大受益者。不管赵光义是否亲自动手杀赵匡胤,他是无法逃脱罪责的。 赵光义继位后,弟弟、侄子,相继死亡。赵光义对帮他夺位的功臣进行了封赏。宦官王继恩被封为剑南西川招安使。程德元则从一个普通的医官,被封为刺史。而且尽管程德元贪赃枉法,经常被人举报,但赵光义对此却不管不问。

当得到王继恩报告,赵匡胤已经死亡后,要他进宫,赵光义犹豫,不敢进宫,说明什么?怀疑消息不准?王继恩来自宫中,怎么会消息不准?而且是他亲信,不然怎么会不听皇后命令,直接来找他报信?有人说,赵光义犹豫不决,说明他对宫中发生的事情根本不知情,所以证明他没有谋杀赵匡胤。

其实,他的犹豫可能说明他做贼心虚。他怕有人怀疑,有人不服,所以犹豫,想等一等,看看舆论反应,再决定下一步。如果他心里没有鬼,哥哥死了,他要去善后,是很正常的事,为什么犹豫?

那个晚上,他预感今晚哥哥要摊牌,准备了毒药,他们谈话之间,悄悄下毒。而赵匡胤根本没有想到弟弟如此狠毒,会有这一手。

赵匡胤到底死于谁手?赵光义谋杀了赵匡胤,而造成这个悲剧的深层根源,更值得历史研究。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409/607177.html

“赵匡胤是被谁杀死的?幕后的黑手是谁?” 的相关文章

推恩令有什么影响和作用 汉武帝为何要推出推恩令

推恩令有什么影响和作用 汉武帝为何要推出推恩令

推恩令是汉朝汉武帝刘彻推行的一个重要法令,其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各个诸侯的封地,并且削弱各个诸侯王的势力,简单说就是一个削藩的手段和措施而已,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能够继承王位外,其他儿子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汉武帝推出推恩令,是因为要削藩。当年汉高祖刘邦分...

潘濬在东吴是什么地位?他与关羽之间有何故事

潘濬在东吴是什么地位?他与关羽之间有何故事

潘濬,三国时期吴国重臣,蜀汉大司马蒋琬的表弟。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许多“三国迷”提起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总会感叹,关羽身边没有一个辅佐他的人。其实刘备并非没有给关羽安排副手,只是关羽性格高傲,看不起士大夫。所以他和留守荆州的“二把手”不和,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潘濬...

裴子野是个怎样的人?他的一生有哪些作为与成就?

裴子野是个怎样的人?他的一生有哪些作为与成就?

裴子野(469年~530年),字几原,河东闻喜人。南朝大臣、史学家、文学家,太中大夫裴松之曾孙,“史学三裴”之一。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勤奋好学,善于属文。初仕南齐,起家武陵左常侍、右军参军,以父丧去职。梁朝建立后,除右军参军、廷尉正,出任冠军录事参军,迁国子博士,转比...

诸葛亮军事能力很弱吗 刘备为什么不让诸葛亮掌兵

诸葛亮军事能力很弱吗 刘备为什么不让诸葛亮掌兵

对为什么刘备不让诸葛亮掌兵而是去搞后勤?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这件事要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其实并不弱,他曾有很多军事理论著作,只不过后来大部分散佚丢失,而其实战能力也很出色,后面他五次出兵伐魏,以偏安一隅的一州之地,向占据整个北方的曹魏屡次进行...

杨厚:东汉时期官员,世代善图谶,曾图谶谏言

杨厚:东汉时期官员,世代善图谶,曾图谶谏言

杨厚(72年-153年),字仲桓,东汉官员,四川广汉新都人,生于汉明帝永平十五年(72年),卒于汉桓帝永兴元年(153年),年八十二岁。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少学父业,精图谶学。永建二年(公元127年)汉顺帝遣使特征至长安,拜议郎。累官侍中。每有灾异,厚辄上消救...

杨戏:蜀汉时期官员,性情简略,但对故友忠实诚恳

杨戏:蜀汉时期官员,性情简略,但对故友忠实诚恳

杨戏(?-261年),字文然,犍为郡武阳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早期担任督军从事、相府主簿。受到大将军蒋琬的器重,历任护军、监军、建宁梓潼二郡太守、射声校尉。为人疏阔简略,忠诚宽厚。酒后对姜维有傲弄之言,坐罪罢免。景耀四年,去世,著有《季汉...

马超在蜀汉为何没有什么大作为?原因是什么?

马超在蜀汉为何没有什么大作为?原因是什么?

马超,汉末三国时期蜀汉名将。 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马超,字孟起,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人,父亲马腾。汉朝偏将军,都亭侯。马超义无反顾地与曹操为敌,天下震惊。潼关之战,马腾杀得曹操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割须弃袍,狼狈逃窜。曹操称马腾不减吕布之勇,感叹道,马儿不死,吾...

严畯:三国时期东吴官员、学者,性情忠厚,待人以诚

严畯:三国时期东吴官员、学者,性情忠厚,待人以诚

严畯(164年~242年),字曼才,彭城人,三国时期孙吴官员、学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性情忠厚,待人以诚。少好学,精通《诗》、《书》、《三礼》,又好《说文》。避乱江东,与诸葛瑾、步骘是好朋友,被张昭推荐给孙权作骑都尉、从事中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横江将军鲁肃去...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