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苏轼进寺庙大喊:“秃驴何在”,一小和尚回了4个字,成千古绝对

中国历史1周前 (09-17)70

苏轼一直给人一种自由洒脱、放浪形骸的感觉。事实也确实如此。他在不熟的人面前可能还要装模作样一下,但是面对老熟人可就没那么多顾忌了。

一次,他去拜访好友佛印和尚。他推门而入,张口就问道:“秃驴何在?”佛印还没说话,寺院中的小和尚回怼了四个字。

结果,苏轼不仅吃了哑巴亏,还因此留下了一副千古绝对。

仕途失意,意外结识佛印和尚

苏轼因为嘴巴太厉害,经常祸从口出得罪人,因此他的朋友并不多。而佛印和尚则是苏轼仅有的几个至交好友之一。

这两个人,一个在朝堂上做官,另一个则是在世外修行。按理说不会有交集才对。

说起来,他们能够结识,完全是一场意外。

苏轼虽然以文采闻名天下,但是他是一个很有抱负的人。对他来说,诗文只是一种消遣,他更愿意将精力放在朝堂上,多做一些利国利民的实事。

宋神宗继位后,启用王安石等人,积极变法。

王安石变法的初衷自然是好的,但是宋神宗是个没耐心的皇帝,他巴不得今年变法,明年就能看到成效。

有这么一位老板在,下面这些大臣就不得不想方设法加快变法的进度。有时候,步子跨得太大,容易扯到那里。变法本来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必须慎之又慎。

但是由于大臣们的急功近利,导致很多弊病暴露出来。而苏轼从一开始就不看好变法,现在出了问题,他就不断上奏,弹劾王安石等人。

苏轼弹劾王安石,那就是和宋神宗对着干。宋神宗也不和他啰唆,直接将他外放,赶出了朝堂。

这还是宋神宗看苏轼名气大,要顾及形象。换作其他人,就是直接罢官了。

虽然宋神宗没打算为难苏轼,但是下面有的是人打算将苏轼当做自己仕途的垫脚石。因此,一双双眼睛盯着他。

苏轼在出任湖州知州的时候,一次向朝廷汇报工作。结果一群人拿着他的奏章,鸡蛋里面挑骨头,一会说他诋毁朝廷,一会说他目无君上,反对新法。最后这群人得出结论:新法推行不力,肯定是苏轼这样的官吏从中作梗。

新法可是宋神宗心中的头等大事,看完这些人的奏章,他勃然大怒,直接将苏轼关了起来。

结果满朝文武纷纷上奏替苏轼求情,就连王安石也在其中。王安石虽然与苏轼理念不合,但是他爱惜苏轼的才华。而且对他来说,只要苏轼不妨碍自己变法,他没必要为难苏轼。

最后,苏轼在天牢里待了三个多月才重见天日。

经过此事,苏轼的心境变化极大。他对朝堂之事心生厌倦,于是开启了一段游山玩水的生活。也就是在此期间,他结识了佛印和尚。

在当时,佛印和尚的名气不比苏轼差多少。据说他三岁就能背诵《论语》,五岁已经可以写诗。这种天赋,可谓是神童中的神童,如果他踏入仕途,必定前途无量。

不过佛印和尚对仕途没兴趣,一心钻研佛法,成为了当时有名的得道高僧。就连佛印这称号都是宋神宗所赐。

苏轼闲来无事,听说有这等奇人,自然想要见识见识。

之一次见面,二人也不知道该聊点什么。在说了几句客套话后,就闭口不言了。苏轼二人就这样大眼瞪小眼地互相对望了半天,苏轼突然问道:“大师,你觉得我是什么样的人?”

佛印答道:“我看你像一尊佛。”

苏轼闻言,十分高兴。这一高兴,就得意忘形,毒舌的本性暴露无遗。他说道:“但是我看大师肉乎乎、圆滚滚的,倒是像一堆粪。”

佛印闻言,笑而不语。

苏轼回去后,和妹妹提起此事。边说还边笑话佛印和尚,说他这个得道高僧不过是浪得虚名,竟然连好坏话都分不清。

苏小妹闻言,叹了口气,说道:“哥,佛法有云:相由心生。人家看你是佛,那是因为人家自己就是佛。你看人家是粪,那么……”

虽然苏小妹没把话说完,但是意思已经够直白了。一时间苏轼羞愧难当。这才知道自己与佛印和尚的差距有多大。

因为此事,苏轼反而对佛印和尚大为佩服,经常前去与其坐而论道。这次数多了,二人自然成了朋友。

而且熟络后,佛印也不装了。他是酒肉不忌的,没那么多规矩。这种自由洒脱的性格,更加对苏轼的胃口,二人进而成为至交好友。

一句“秃驴何在?”,吃亏的反倒是苏轼

和苏轼做朋友,对人的心理素质要求还是挺高的。因为苏轼以毒舌出名,越是熟人,他越喜欢挖苦对方。如果要评选“宋朝更佳损友”,苏轼绝对是名列前茅。他敢称第二,没人敢称之一。

有一次,他又去找佛印唠嗑。哦,不对,是探讨学问。

苏轼推开寺院的大门,左右看了看,没看到佛印和尚圆墩墩的身影,于是大喊道:“秃驴何在?”

苏轼的本意只是问佛印“你在哪里?听到了回一声。”结果他忘了,这寺院里可不止佛印一个僧人,这下子把其他僧人都得罪了。

不远处突然冒出来一个小和尚,一脸不满地望着他。苏轼知道说错话了,正打算解释,只见小和尚指着不远处的一处山坡答道:“东坡吃草。”

苏轼,又号东坡居士。这两句话表面上看,是苏轼问那个毛全秃了的毛驴在哪里,小和尚告诉他毛驴在东边山坡吃草。但是话外有话,是在说苏轼苏东坡在吃草,暗示苏轼才是那头“秃驴”。

这八个字虽然并不对仗,但是意境深邃。因此被后人当作千古绝对,流传至今。

苏轼与佛印斗嘴,苏轼就没赢过

别看苏轼这次吃了亏,但是他一点也不在乎。事实上,苏轼和佛印斗嘴一辈子,就没赢过。他对此早就习以为常了。

一次,苏轼和佛印一同乘舟出游。看着滔滔江水从船的两边流过,二人顿觉心旷神怡,诗兴大发。

突然,苏轼指了指河边方向。佛印顺着望去,只见一只大黄狗正趴在那里津津有味地啃着一根骨头。

佛印立刻明白苏轼是何用意。这分明就是“狗啃河上(和尚)骨”。

“苏轼这小子又在借机埋汰我。”佛印在心中笑骂道。

他略一思索,突然拿过苏轼的扇子,丢入河中。

苏轼一时间愣住了,那可是他最喜欢的一把扇子。上面还写着他最满意的一首诗。他总是这把扇子不离身,方便随时显摆。

“这大和尚今天是怎么了?”苏轼郁闷地想着。突然,他大笑起来。原来,这便是佛印的回击:水流东坡诗(尸)。

二人竟然无声无息地,便完成了一副对联佳作,足见其才华过人。

《东坡志林》里面还记载了这么一件事。

苏轼因为仕途不得志,为了排解心中的不快,开始钻研佛法,希望能让自己忘却烦恼。

过了一阵子,他觉得自己略有所成,就给佛印写了一封信,分享自己的喜悦。信中,苏轼吹嘘自己心性淡泊,已经到了八风都吹不动的地步。

过了许久,他收到佛印的回信。当他满怀希望地打开信封,以为佛印会好好夸奖他一番。结果信纸上只写了两个大字:放屁。

苏轼一下子就怒了,立刻打车。哦,不,是乘船,花了大半个月才来到佛印那里。

他刚准备叩门,突然发现寺院大门上贴着一张纸条。走近一看,上面写着: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

这分明是在讽刺苏轼道行还未到家,所谓的八风吹不动只是自欺欺人罢了。看来,佛印早就预判到了一切。苏轼不由得感叹,自己这位多年好友,真是比他自己还了解他。

苏轼在佛印这里吃得更大的亏,大概是将自己珍惜的一条“玉带”输给了佛印,被其当做“镇寺之宝”。

苏轼家境殷实,又声明在外,压根不缺钱。因此身上的东西都是不凡之物。要么是大有来头,要么是价值连城。

这条玉带,以上好玉石为主体,上面雕刻着复杂的花纹。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苏轼对这条玉带十分喜爱,因此长期不离身。有一次苏轼去找佛印唠嗑,恰好佛印正在与诸僧人讲经。

看到老友不打招呼就推门而入,佛印早就习以为常了。他只是笑着对苏轼说道:“你来得真不巧,这里已经没位置了。要不你出去溜达下,等讲经结束再进来吧。”

佛印是一番好意,谁知苏轼根本不在意。笑着说道:“这有何难,借大和尚的‘四大’一坐。”

所谓‘四大’指的是人的身体,这里是苏轼开玩笑,要拿佛印当椅子。

‘四大’可是佛教用语,苏轼这可是在班门弄斧。他本想占点便宜,谁知佛印却提议道:“想坐我的‘四大’也不是不行,但是你要回答我一个问题。如果答不上,那你身上这条玉带就留给我做镇寺之宝得了。”

苏轼闻言也来了兴致,不怒反喜,爽快地答应了。

佛印问道:“都说‘四大皆空’,既然‘四大’都是空无一物,那么你又能坐哪里呢?难道可以坐空气?”

苏轼闻言,一下子愣住了。暗道:“不是,不带这样呀。怎么绕来绕去,反倒把自己绕进去了?”

苏轼对佛法的熟悉程度,自然无法与佛印相提并论。在一阵抓耳挠腮后,他只得认输。虽然苏轼喜欢这条玉带,但是玉带毕竟是身外之物,总不能为此失信于人。于是爽快地将玉带留下。

别看苏轼宗室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其实他并不快乐。他虽然文采闻名天下,但是他却一直胸怀抱负。他想要的人生是下安黎民百姓,上能辅佐君王,再造一个盛世。而不是像这样,整天与僧人、文人墨客为伍。

可惜天意弄人,他想要一展抱负,却不受重用。反倒是随意而作的诗文传遍天下,他因此而出名。真的是想要什么不来什么,不想要什么偏来什么。

每当看到苏轼的诗文,都让人不由感叹:如此才华,却不能大展宏图,实在是可惜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409/607468.html

“苏轼进寺庙大喊:“秃驴何在”,一小和尚回了4个字,成千古绝对” 的相关文章

和郁:西晋时期官员,才望不及兄长和峤,以清干著称

和郁:西晋时期官员,才望不及兄长和峤,以清干著称

和郁(?-311年),字仲舆,汝南西平(今河南西平)人。西晋官员,鲁公二十四友的重要成员。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才望不及和峤,以清干著称,封为汝南亭侯,历任中书令、尚书左右仆射,累官至尚书令。永嘉之乱时,洛阳倾没,奔于苟晞,以疾卒。人物生平早年经历和优秀的哥哥和...

张翼是什么人?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张翼是什么人?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纵观姜维的一生,在诸葛亮去世之后,秉承着继承先主、武侯的遗志,一共有过十一次的北伐记载。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诸葛亮为了恢复汉室,进行了五次北伐,诸葛亮病死之后,而姜维为了继承诸葛亮遗志,也进行了多次北伐,蜀汉有一位大将,曾受到诸葛亮赞赏,但是他却公开反对姜维北伐,甚至在朝堂上和...

历史上李自成是如何整顿起义部队的?有哪些方法?

历史上李自成是如何整顿起义部队的?有哪些方法?

李自成农民起义军领袖,崇祯十七年建立大顺政权。 “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下面和历史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明崇祯十六年正月,李自成改襄阳为襄京,自号“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并委派官员治理地方,农民起义军的性质从流寇向政权过渡。其时,大江南北的农民起义军部队,除张献忠部外,都已经服从李自成的领导...

曹干是什么人?他与曹丕是什么关系?

曹干是什么人?他与曹丕是什么关系?

曹干,三国时期魏国宗室,魏武帝曹操第二十五子,很多人都不了解,接下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曹操死后,他5岁的幼子的确喊曹丕为爹《魏略》记载:良年小,常呼文帝为阿翁文帝,指曹丕,曹丕的谥号是“文皇帝”。良。是指曹干。曹干经常喊曹丕阿翁,阿翁就是父亲的意思,即爹或者爸爸。曹操托孤曹操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军...

有哪些与李昉相关的轶事典故?李昉留下了哪些作品?

有哪些与李昉相关的轶事典故?李昉留下了哪些作品?

李昉(925年-996年2月22日 ),字明远(《直斋书录解题》作明叔),深州饶阳人,北宋初年名相、文学家。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门荫入仕,补任太庙斋郎、太子校书。后汉时期,进士及第,授秘书郎,累迁右拾遗、集贤殿修撰。后周世宗时期,出任集贤殿直学士、翰林学士。北宋建立后,...

后世是如何评价李沆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后世是如何评价李沆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李沆(hàng)(947年-1004年7月23日),字太初,洺州肥乡人,北宋时期名相、诗人。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李沆登进士第,任将作监丞、通判潭州,召直史馆。累迁至礼部侍郎兼太子宾客,辅导太子赵恒(宋真宗)。至道三年(997年),真宗...

诸葛亮火烧百万曹军都面不改色 在火烧三万藤甲兵时为何说着阳寿

诸葛亮火烧百万曹军都面不改色 在火烧三万藤甲兵时为何说着阳寿

还不知道:诸葛亮3烧百万曹军,能面不改色,火烧3万藤甲兵却说“必损阳寿”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人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随着年龄增长,人的思想也会产生很大的变化,可能在年轻的时候为了所谓的成功和名利,在做一些事情的时候手段会比较残忍,但是等到逐渐老去之后,人的很多善良...

司马懿70岁才选择造反 司马懿为什么要等那么久

司马懿70岁才选择造反 司马懿为什么要等那么久

对为什么司马懿要等到70岁才造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前言公元249年,已经70岁高龄的司马懿,趁着曹爽陪着曹芳离开洛阳至高平陵扫墓,发动政变,夺取曹魏军政大权,为什么司马懿要等到70岁才造反呢?因为他害怕曹操,曹丕,曹睿三人。正文司马懿在高平陵之变前,他的形象一...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