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和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见证
于春江
作为一座拥有280年历史且富含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藏传佛教寺院,雍和宫历经中国从封建王朝到现代国家的转变,力促民族团结与发展繁荣,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历史见证。
历史沿革与文化传承
自清代康熙年间作为皇子胤禛的府邸建立以来,雍和宫特有的历史沿革与文化传承,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程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历史沿革:维护祖国统一、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的产物。雍和宫的前身,是清康熙年间为皇子胤禛所建的府邸。乾隆九年(1744),乾隆皇帝将其改建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从皇家府邸到佛教圣地,这种转变不仅体现了乾隆对藏传佛教的尊重,更彰显了清朝统治者在民族融合与宗教和谐上的深远布局。正因为如此,雍和宫在历史上不仅是宗教活动的中心,也是清朝 *** 推行民族团结政策、维护国家统一、保障边疆稳定的重要场所。乾隆皇帝通过“金瓶掣签”来规范活佛转世的过程并将这一制度确立沿袭下来,有效加强了中央 *** 对边疆地区和蒙藏地区宗教事务的管理。雍和宫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从乾隆年间到民国时期,雍和宫一直是中央 *** 与蒙藏地方联系的重要纽带,其在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不仅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文化影响力,也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
文化传承:促进汉、满、蒙、藏等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典范。雍和宫以其规模宏大、学经组织完备而闻名,是清代以来北京地区更大的藏传佛教寺院。雍和宫的建筑风格和内部陈设,融合了汉、满、蒙、藏等多民族的艺术特色,成为文化融合的典范。而这些文化元素的交融,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的艺术宝库,也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理解和尊重。雍和宫内珍藏的大量文物,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共有文化遗产。在文物保护与利用方面,雍和宫通过科学的保护措施和合理的展陈方式,使这些文物价值得以传承和发扬。新时代,雍和宫的文化传承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雍和宫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文化展览等活动,为专家学者提供了深入研究和广泛交流的机会,向公众展示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和宗教艺术精品,推动了藏传佛教中国化的深入研究,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宗教和睦与民族团结
促进宗教和睦与民族团结是雍和宫历史使命与时代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雍和宫基于宗教和睦与民族团结而在维护社会秩序、推动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宗教和睦的历史意义。作为清代的皇家寺院,雍和宫备受乾隆及其后世历代帝王的重视、推崇和支持。雍和宫“宫改寺”本身就是一种宗教和睦的体现。清雍乾之后,主管全国藏传佛教事务的喇嘛印务处就设在雍和宫,是清 *** 处理边疆民族宗教问题、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机构。乾隆皇帝在《喇嘛说》碑中,明确写明雍和宫除了承载“弘扬佛法、利乐众生”的宗教使命外,还被赋予“兴黄教,即所以安众蒙古”的政治功能。宫改寺后,七大呼图克图佛仓的设置、蒙藏高僧的驻锡往来,四大扎仓的设立, *** 高僧的教习,蒙古僧才的培养,寺院堪布出任 *** 地方 *** 摄政等史实,都充分彰显了雍和宫在促进宗教和睦方面的独特功能。
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雍和宫在民族团结方面的作用,可以从其历史上的一系列举措中窥见一斑。雍和宫以其影响力广泛覆盖了我国的民族地区,通过宗教教育和文化交流,加强了民族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发挥了连接中央 *** 与内外蒙古、 *** 地方的桥梁作用,发挥了促进中原文化与边疆多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作用,发挥了增进各民族情感、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纽带作用。雍和宫的宗教活动,如大愿祈祷法会、金刚神舞等,不仅是宗教仪式,也是民族团结的体现。这些活动吸引了不同民族的众多信众参与,加深了民族间的相互了解,增进民族团结。近年来,雍和宫探索多种方式持续进行以民族团结为目标的实践。雍和宫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慈善活动,通过实际行动服务社会。这些活动不仅体现了佛教的慈悲精神,也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
雍和宫的宗教和睦与民族团结工作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深远影响。通过各种宗教活动的开展和不同文化之间的常态化交流,雍和宫不仅促进了民族间的和谐共处,也为维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提供了有力支撑。
雍和宫的历史沿革与文化传承,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谐共生的缩影。雍和宫的文化传承功能不仅体现在它对传统宗教艺术的保护与展示方面,更体现在它对多民族、多宗教文化融合的积极实践上。这种实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雍和宫,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时代的交响。它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意蕴远超一座藏传佛教寺院的范畴。它不仅是宗教信仰之地,也是民族团结与文化传承的象征,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社会服务的先锋,文化交流的平台。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雍和宫将继续秉承历史使命,积极作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取得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胜利贡献力量。
(作者为北京雍和宫管理处主任、雍和宫藏传佛教艺术博物馆馆长)